摘要:说到夏天,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总逃不过热字当头——大街小巷一秒入烤箱,工作群聊“热化了”成了每日问候,空调遥控器握得比领导还紧,喝的饮品冰得牙都要掉渣了。
说到夏天,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总逃不过热字当头——大街小巷一秒入烤箱,工作群聊“热化了”成了每日问候,空调遥控器握得比领导还紧,喝的饮品冰得牙都要掉渣了。
不过,现代人“败给高温”的方式花样迭出,可谁还不是个“空调星人”呢?但说到避暑,咱自以为日子惬意,其实小瞧了古人的脑洞了。
别说他们“穿着长袍马褂,摇着蒲扇靠树下睡觉”那么简单,人家可是花招百出,造得出冰箱、玩得转“冰淇淋”,枕头、衣服、座椅、甚至床上用品,都在和热气较劲。
你以为“怕热”只是现代人的专利?来,今天咱就扒一扒,一千多年来那些神一样的避暑鬼才,是怎么把“热死人不偿命”的夏天过成“满堂清凉风”的。
话说回来,我们天天“热skr人”,古人真的这么累?还是,背后隐藏着什么降温的黑科技?
掀开这些文物的面纱,看一看那些“古人怕热是认真的”证据,保证刷新你对老祖宗智慧的认知。
要说夏天酒席,冰镇酒还不是标配?等下,唐宋以前没空调没冰箱,怎么喝到冰酒的?难不成喝个三温暖?
这就得请战国时期的大咖,曾侯乙铜鉴缶出来亮亮相。
这个青铜器身材结实,名字也够拗口,其本尊于1978年从湖北随州的墓里现身,原本是用来供酒、存酒的神器。
别看它其貌不扬——外表雕花浮雕啥都有,里面机关重重,讲究“双层夹心”:外有方鉴,内藏方缶,中间留个缝,全是真冰放进去。
夏天一到,里头倒上美酒,缝隙里插冰块,摇身一变,分分钟就是上古最早的“冰箱”。
当年曾国的贵族们,祭祀、宴会少得了你这口冰酒?绝对不行。
更让人下巴掉地的是,冬天还能保温取热水喝酒,技能树点得满,直接碾压当代烧水壶和冰箱二合一。
“冬喝热,夏饮冰”,听起来是不是觉得,不就是现代人住酒店标间的配套小冰箱么?可人家2000多年前就玩得风生水起了。
这神器还不光看重实用,审美也抓得牢,蟠龙吐珠、蕉叶勾连一应俱全,青铜技艺拿捏得稳稳的。
所以说,谁讲古人生活苦哈哈,全靠凑合?拍着胸脯说句,别闹,咱老祖宗是“享受型选手”,绝不做妥协党。
讲完铜冰箱,怎么感觉酒气还没散?再来一件,原始青瓷冰酒器。
江苏无锡出土,长相乖巧,和现代保温杯有点神似,组团实现“上酒、冰酒两不误”。
外鼓内凹,偏爱打孔,圆圆的小孔像极了小学生课桌上的铅笔洞。
怎么玩?承盘放上镇冰,酒杯插进孔位,再倒水灌酒,分分钟喝到“透心儿凉”的米酒。
说起来,这套喝酒比咱现在小聚还仪式感十足,而且早在《楚辞》里,就有“冻饮”招牌菜。
你品,你细品,是不是和今天点一份“冰镇莫吉托”一样的清爽画风?
人家古人早就发现,“微醺+冰爽”才是吃瓜群众的终极追求,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几分。
要说“雪糕自由”,大家觉得是新式年轻人追求?慢!唐朝人早把“冰淇淋”安排得明明白白。
唐代壁画《捧物侍女图》里,那位侍女托着什么?大概率就是传说中的“酥山”——说白了,奶制品做基底,加糖蜜调味,再拼盘冷冻。
啥意思?唐朝就有夏日限定款“冰品大赏”了呗。
主厨们孤身一人打怪升天,各种配方一通乱加,牛奶、蔗糖、蜂蜜、花果装饰,正统吃法就是摆盘塑形后,放冰块或冰窖降温。
光想就流口水,宴会之上,谁还不是“甜食打工人”?
看来现代人“一口雪糕续命”,翻翻祖先的历史包袱,才发现咱早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那么睡觉怎么过夏?热得睡不着那还得了吗?
古人脑洞再度开挂。
宋代白釉瓷枕,你别觉得难受,光滑如玉、内部中空,冰冰爽爽的,一躺脑袋立刻觉得清爽支棱起来。
想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都成诗了,还成了李清照的下酒菜。
智商在线,设计感拉满,像极了深夜被热醒,摸着另一边瓷砖降温的咱。
古代枕头千奇百怪,男童、狮子、虎型、八方形、三彩……真是梦想成真,还追求“明目益睛,读书到老”。
得了,这还不是古代版的“人体降温神器”?
比起现在一团乱糟糟的凉席和枕巾,古人直接用枕席实现操作,夏夜“爽翻天”,服气不?
顺着降温老路走,清代的青花瓷凳,甭提多酷了。
你还以为露天坐冰墩墩是最近才流行,错,那叫“古早味消暑爆款”!
陶瓷材质,凳身里里外外都有镂空钱纹,透气不说还透“财气”呢。
端坐上去,等于直接把自己搁在“天然冷却系统”送风口。
青花缠枝莲点缀,坐墩类比现在的电竞椅,谁家院子里来上几个,不就是“花园高级感”拉满?
你看那浮雕得细致,岂止是耐看,更是耐用,承重超能打,成年男女上去妥妥的。
用一句土味情话说,这是属于炎夏的“亲肤座椅”,谁还要皮沙发?
穿衣有没有降温妙招?没错,赶上南宋,衣物设计师玩嗨了。
轻飘飘的夏衣,紫褐色织染,细到衣襟、印金和彩绘边缘拼拼插插,既能透风,又够仙气飘飘。
原生态空调房,原生态时尚博主。
衣服轻薄、透气,传说中的“白富美”体面镇场的概率拉满。
想想古人衣裳,不妨想象现代的空调衣、冰丝内搭,玩得早,玩得妙。
扇子摇一摇,更是自带优雅气场。
南宋雕漆团扇,考究到不惜工时,光扇柄花纹就盘了几百小时黑漆、红漆、透雕,造型椭圆,握在手中不止纳凉,更是品味的象征。
你品那纹饰,层层如意云头,雕功下足,扇柄镂空透风,空气对流就是更快。
听说还能自由旋转,可别觉得古人“杠精”,那真是生活中的发明家。
现代人嫌蒲扇土,古人已经把纳凉玩出了花。
说起储冰,乾隆爷更绝。
清乾隆款掐丝珐琅大冰箱,宫廷专供,技能直逼现代制造业,什么铜鎏金箍、提环装饰、团寿字纹孔……
别管名字多绕口,功能只有一个:装冰贮食,凉气自箱板窜出来,皇太后“空调定制款”就位了。
据说是皇帝孝心担当,也是皇家“炫技”的巅峰操作,工艺上天,气场两米八,清宫剧都没拍到这么细节。
谁还敢讲古人生活low?转头一看,这盒子单凭手工难度和美观程度,就足以上大博物馆展品大名单了。
衣服、家具降温,古人还有什么“黑科技”么?
来来来,竹制用品了解一下——千万别小看,这玩意儿,能让炎夏变成过冬。
清朝制作的竹衣,取材细择,逐根竹管搞成网状内衬,做工细到一年都编不出来一套。
要多凉快有多凉快,隔汗吸风,光脚套在皮肤上都不闷。
遇到舞台演员那事儿更妙,汗再多也压不塌戏服气质。
谁用谁知道,古人直接给“竹衣”封号“人形空调”。
女孩子们想要轻松过夏,不妨幻想下竹衣体验感,估计比零感护肤品还丝滑。
竹子界不光有衣服,枕头也不能输。
民国的竹夫人,编成圆柱,中心还镶个小球。
睡觉时抱着它,酷暑里的午觉就此“打开新世界”。
竹子亲肤,镂空透风,空气流动起来身心都跟着舒坦。
这玩意还真不是拍脑袋的临时发明,宋代就有了江南家家标配。
搁着不比记忆绵枕头现象级网红?
夏季夜晚,哪怕没有空调房,一竹夫人在旁,也能让你倒头入眠,酣然自得,那叫一个爽快。
一圈看下来,别老说古人“土办法熬夏”。
越来越觉得,现在咱赶时髦用的降温装备,八成是祖先的老祖宗手艺。
无论是用青铜做冰箱,还是烧瓷制座凳,服饰、日用品到吃喝玩乐,几乎哪个环节都想着怎么降温、怎么舒舒服服地过夏天。
说白了,老祖宗的思路就是:日子不能苦着将就,活得要精致有味,哪怕面对天灾热浪也要创造优雅生活方式。
一边感慨他们的动手能力,一边又觉得现代人“外卖一键下单”的惰性,真得低着头叫声“佩服”。
不过啊,说到避暑这事儿,其实真没人能赢得过时间。
不管曾侯乙们有多少层冰鉴,乾隆皇帝的大冰箱再华丽,也扛不住咱们今天分分钟一键制冷。
可那种处处考究、小处见巧思的生活态度,绝不是咱们刷手机能玩明白的。
每一次发明、每一件器物背后,藏着的都是对“好日子”热烈的渴望和追求。
或许,正是这些看似“繁琐”的避暑小把戏,才让人觉得属于中国式清凉的千滋百味温柔了时光,也留下了温文尔雅的生活美学。
想一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积淀、一种治愈风暴夏天的仪式感。
冷饮、空调、凉席、雪糕,换了多少代,核心都没变——大家都希望能活得自在、舒服一点,哪怕外头太阳烤铁板,屋里也要清风徐来。
老祖宗的避暑智慧,或许早就写进我们的基因了,只不过表达方式在变,心里的那股热情却从来没消散过。
你,有没有也在今年超级“烧烤”模式下,被哪一件老古董或者自家淘来的小物暖(凉)到过?
说说吧,你家的避暑绝招是什么?哪个“神器”陪你熬过最热的夏天?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来源:正大光明叶子U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