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缪家营社区集体公司财务人员将176.2万元的银行回执单轻轻压到账本扉页时,泛黄的纸页间终于落下这串迟到七年的数字。
清风掠过,滇池微波粼粼。
在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缪家营社区集体公司财务人员将176.2万元的银行回执单轻轻压到账本扉页时,泛黄的纸页间终于落下这串迟到七年的数字。
“这笔钱就像扎在群众心口的刺,拔出来才见血。”社区党支部书记指着单据边缘感叹道。这声喟叹背后,是昆明市纪委监委以构建农村“三资”科学监管体系工作为刃,“剖”开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顽疾的轨迹。
在社区公示栏前,几位老人戴着老花镜逐字核对支出明细,阳光将他们的银发染成金色。这束光,照在重归清晰的账目上,映在群众重新舒展的眉间。
“账目清,民心暖。”昆明市纪委监委负责人说,一本本账册上的数字,像一粒粒播下的种子,在群众掌心的温度里发芽。
1
“村支书一句话,就能决定工程花落谁家。”昆明市纪委监委的调查笔记里,记录着基层“三资”管理的失范乱象。
在宜良县永新社区,原监委主任段某的违纪轨迹堪称典型:未经招投标擅自开工文体工程,任由工程造价超支;在乌龙社区,村干部抱团受贿,将集体土地变成“提款机”。
这些案例揭示着同一个真相——当监督“缺位”时,集体“三资”便成为“唐僧肉”。
昆明市纪委监委的突破口,选在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信访件上。呈贡区纪委监委在查办吴家营社区原书记张某案时,发现其利用制度漏洞,将集体资金转入个人账户。专案组顺藤摸瓜,竟牵出6个街道18个社区43名干部的违纪违法网络。
在涉案款发还现场,缪家营社区居民攥着失而复得的补偿金,手指微微颤抖:“原以为这些钱早被‘吃’干净了……”
“过去查‘三资’,就像在雾里看花。”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道出监管痛点。
为破解底数不清的顽疾,昆明市在呈贡区试点“三查三比对三必访”工作法:查现场、查实物、查资金流向;与历史数据、行业数据、台账数据交叉比对;走访离任村干部、信访群众、乡贤能人。
这场持续三个月的“资产清查大会战”,让29个社区的“沉睡资产”浮出水面。在龙城社区,清查组发现12间商铺、1栋办公楼竟未登记入账;白龙潭社区全资公司财务混乱,大额支出仅有两人签字。
更触目惊心的是,某社区将价值千万元的集体商铺以“十年免租”形式低价出租给亲属。试点期间,呈贡区核增资源1.1万亩、资产3593项,相当于为集体经济重新做了“三维CT”。
“以前集体资产成了某些人的‘自留地’。”王阿姨拍着大腿直叹气,“现在可好了,有纪委给集体经济做‘监工’,把家底摸得清清楚楚,那些见不得光的账目都晒在阳光下,咱们终于能当回明白人了!”
石林县纪委监委纪检监察干部向农户了解农村“三资”信息公开公示情况。通讯员 李卿钰
2
摸清了“家底”,更要守住“账本”。如何让“清出来的明细”不重回“糊涂账”?昆明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数字化监督——
西山区鱼翅路社区原书记栗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小金库”会因水电费收支异常波动暴露。
这是西山区纪委监委构建的“智慧监督”模型,通过分析社区水电收支曲线,精准锁定23个账外账问题。最终,该案追回经济损失,3人被移送司法机关。
昆明市打造“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将全市村(社区)的资产纳入数字化管理。每笔支出自动关联合同与财务凭证,每项资产都有专属“电子身份证”。
在嵩明县,村民老李用手机扫描村务公开栏的二维码,集体鱼塘的承包年限、租金收入一目了然:“现在查账比查快递物流还方便!”
技术之外,制度的“笼子”同步收紧。“过去村会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昆明市纪委监委第四监督检查室负责人翻开新修订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单笔支出超过5000元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工程招投标必须引入第三方审计。
在制度创新层面,昆明市推出“双交办、双评估、双反馈”机制:清查发现的问题线索移交纪委,整改事项移交主管部门;整改成效既接受纪委评估,又听取群众评议。例如,呈贡区试点期间,29个社区修订完善“三资”管理制度87项,堵住监管漏洞132个。
特别在拓展大数据技术监督上,官渡区依托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与“昆巡直通车”“六码巡察”系统,对“三资”问题实时监测、跟进督办,靶向纠治村集体资金使用不规范、程序不到位、审核不严格等问题,不断规范基层权力运行。
“那些想钻空子的人这下没戏唱了!”看着集体资产越积越多,社区群众的眼神里满是期待,“这才是把权力关进笼子,让集体资产真正姓‘公’!”
3
“终于将这片荒山变成经济林了!”盘龙区茨坝街道花渔沟社区的群众高兴地说。
这个曾经的“空壳社区”,集体土地因低价、长期租赁而撂荒。区纪委监委接到群众反映后,对社区进行“拉网式”监督,对不合理、不合规的合同进行了彻底整改,推动“人为干预”向“制度约束”转变。
如今,50亩“荒地”已变成经济林,林果飘香、生机盎然,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沉睡的资产化作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昆明建立“低价租”“超期租”“拖欠租”三项预警规则,嵩明县对全县大棚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数字化扫描,600余条预警信息精准锁定161个超长期合同、23个异常低价交易。
同时,针对合同管理乱象,纪检监察建议书直指病灶,推动全县统一规范土地流转标准合同,备案机制与电子化登记形成监管闭环,对显失公平的“合同”全面整改。
通过业务问题与违纪线索同步移交机制,形成行业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协同作战格局。从而建起“发现—预警—整改”的治理链条,全面整合了问题发现即时化、风险防控前置化、整改落实可视化的治理体系,为盘活资源资产注入持久动力。
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完成10682个问题整改,核查办结486条问题线索,对167名责任人立案审查。这是对群众关切的积极回应,更是彰显“失责必问、执纪必严”的鲜明导向——持续释放“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
“有238个集体经济收入突破‘零’。”这场以“三资”清账为起点的小切口改革,不仅追回侵占资金,更重构了乡村治理的生态体系。正如昆明市负责人在乡村振兴推进会上的讲话:“守护好集体资产,就是守护乡村振兴的根基。”
当和缪家营社区一样的旧账重见天日,是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心,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数据里有“刺被拔出”的释然,更有“种子发芽”的希望。
短评
昆明市农村集体“三资”改革以问题为导向,刀刃向内破解基层治理沉疴,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针对“三资”管理中账目不清、监督缺位、权力越界等突出问题,通过系统清查厘清“家底”,以数字赋能重构监管体系,推动账目透明化、权力规范化,激活“沉睡资产”。具体通过技术、制度、监督协同发力:数字平台打破信息壁垒,闭环制度堵塞监管漏洞,刚性监督斩断利益链条,最终重构起风清气正的治理生态。
而176.2万元滞留资金归账、238个集体经济“破零”,数据背后是群众信任回归与集体“钱袋子”更牢守护。其启示:基层治理需“三位一体”——清查挖潜、技术赋能、制度扎笼,更需群众监督嵌入治理,推动“三资”管理阳光运行,实现家底清、权责明、监督严。
实践证明:直面问题、靶向施策,方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更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破题样本”。
编辑:姜蕾
审核:陈唯一
终审:付晓海
来源: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