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所学校的招生简介还在套用“建校时间+师资人数+升学率”的模板时,另一所学校的简介里,正用学生的手绘地图标注着“课间最热闹的紫藤花廊”,用教师的教学手札记录着“帮内向学生打开心扉的365天”——这就是招生简介设计与文化传播结合的力量。东方鹏翔深耕校宣12年,
当一所学校的招生简介还在套用 “建校时间 + 师资人数 + 升学率” 的模板时,另一所学校的简介里,正用学生的手绘地图标注着 “课间最热闹的紫藤花廊”,用教师的教学手札记录着 “帮内向学生打开心扉的 365 天”—— 这就是招生简介设计与文化传播结合的力量。东方鹏翔深耕校宣 12 年,见过太多学校因 “不会说话” 而被埋没:明明有独特的育人理念,却只能在简介里堆砌数据;明明有动人的校园故事,却没能转化为家长认可的文化符号。我们做的,就是让招生简介成为文化传播的起点,让每所学校都能发出专属自己的声量。
传统的招生简介设计,总陷入 “信息对等” 的误区:仿佛把学校的硬件设施、课程体系一一列出,就是对家长负责。但家长择校时,真正打动他们的从来不是 “有多少间实验室”,而是 “实验室里发生过哪些让学生眼里发光的故事”。东方鹏翔的招生简介设计,从 “翻译” 开始:把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场景 —— 比如将 “个性化教育” 翻译为 “每个学生都有专属成长档案,记录着他们擅长的学科、害怕的挑战,甚至是喜欢的课间零食”;把冰冷的数据转化为情感触点 —— 不说 “教师平均教龄 15 年”,而是写 “张老师带过的第三届学生回校时,还能准确说出他课堂上的口头禅”。这种设计让招生简介跳出 “说明书” 的框架,成为文化传播的第一份 “邀请函”。
而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让学校的特质 “可感知、可传播”。很多学校不缺文化,缺的是将文化落地的载体。我们曾为一所乡村学校做文化传播规划:它没有豪华的教学楼,却有 “学生跟着老农学种水稻” 的劳动课程。我们没有在招生简介里回避硬件短板,反而用 “水稻生长日记” 串联起整个故事 —— 简介里印着学生手绘的水稻生长周期图,夹着他们收获时的照片明信片,扫码还能看到 “从播种到做饭” 的全过程视频。家长反馈说:“看到孩子捧着自己种的米饭笑的样子,就知道这所学校懂教育的本质。” 这正是我们与单纯做设计的机构的区别:招生简介设计是文化传播的 “切入点”,我们会围绕学校的核心文化,搭建 “简介 - 活动 - 口碑” 的传播链条 —— 比如设计 “家长开放日” 的体验环节,让他们亲手参与学生的劳动课程,再将这些真实体验转化为家长群里的 “自来水” 分享
12 年的校宣经验让我们明白:招生简介设计的最高境界是 “不见设计”,文化传播的理想状态是 “润物无声”。我们为艺术特色学校设计的简介,本身就是一本微型画册,里面夹着学生的绘画作品复印件,留白处写着 “这是李同学转学过来后,第一次主动交给老师的作业”;为国际学校做的文化传播,没有聚焦 “海外游学项目”,而是记录 “中外学生合作完成的环保课题,他们用中英双语向社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这些细节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们不是虚构的宣传,而是从校园日常中提炼的真实片段。我们的团队会驻扎学校一周,跟着学生上早自习、吃食堂、逛操场,甚至参加他们的班会,只为找到那些 “藏在角落里的文化密码”—— 可能是门卫大爷记得每个学生的名字,可能是教学楼走廊里贴满的错题反思贴,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恰恰是家长最想看到的 “教育温度”。
当下很多校宣机构还在比拼设计技巧时,东方鹏翔早已把招生简介设计和文化传播变成 “读懂学校” 的过程。我们不提供模板,因为每所学校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承诺爆款,因为真正的文化传播从来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细水长流的认同。
你的学校是否有很多 “想说却没说清” 的故事?招生简介是否还在 “自说自话”?不妨在评论区留下学校的一个独特场景(比如 “课间总有学生在树下看书”“食堂阿姨会给生病的孩子煮小灶”),我们来帮你把它变成招生简介里的文化亮点,让学校的专属声量被更多人听见。
来源:阳光招生伟瑞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