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只做一件事: “陇西李氏根在狄道” 从故事变成了铁打的事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5:48 1

摘要:三十而李,洮水奔流2025年8月,临洮县陇西李氏祖籍研究会迎来了建会30周年的重要时刻。30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怀揣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历史的敬畏,在世人对陇西李氏根源尚存模糊认知时,毅然踏上了寻根之路。他们中,有伏案翻检古籍的文史学者,有踏遍荒野勘察遗

三十而李,洮水奔流2025年8月,临洮县陇西李氏祖籍研究会迎来了建会30周年的重要时刻。30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怀揣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历史的敬畏,在世人对陇西李氏根源尚存模糊认知时,毅然踏上了寻根之路。他们中,有伏案翻检古籍的文史学者,有踏遍荒野勘察遗迹的田野调查者,有奔走联络宗亲的热心倡导者。没有充裕经费,便自掏腰包购置史料;缺乏研究条件,就以陋室为工作室、以油灯为照明。凭着一股 “为祖宗正名、为故土立传” 的执拗,他们在泛黄的方志中钩沉索隐,在斑驳的碑刻前驻足沉思,将青春热忱注入每一份考证、每一次寻访。30年间,这条路从未平坦。有过外界的质疑施压,有人混淆概念、指鹿为马,试图歪曲陇西李氏的祖源脉络;也有过内部的困惑徘徊,面对零散史料与复杂争议,也曾陷入“守得住初心吗” 的自我叩问。但这群人始终攥紧手中的文献与拓片,以 “历史不会说谎”为信念,在故纸堆里逐字比对,在遗址旁反复求证。哪怕声音被淹没,脚步被牵绊,他们始终相信:真相藏在史料的字缝里,藏在碑刻的纹路中,藏在世代相传的根脉记忆里。如今,当年的年轻人已步入暮年,青丝染霜,步履也添了几分迟缓。可当他们摩挲着泛黄的手稿、指着地图上标注的遗址痕迹时,眼里的光仍如30年前那般炽热。那些曾被质疑的猜想,在他们日复一日的考证中化作确凿的结论;那些散落在各地的史料,经他们奔走征集,终于串联成清晰的脉络。从青春到白首,他们用半生光阴,让“陇西李氏根在临洮” 的史实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地方传说成为学界共识。30年来,研究会秉持 “联谊研究” 的宗旨,在探索陇西李氏文化的道路上深耕不辍。成员们凭借对李氏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在资料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日夜沉浸于古籍之中,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里寻觅李氏家族的蛛丝马迹;奔波于各地博物馆、图书馆,从斑驳的墓志铭中解读家族故事;不辞辛劳地实地考察,探寻古遗址、遗迹,触摸历史的温度。正是这份坚守,让陇西李氏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一个完整的家族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今,广大海内外李氏宗亲、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古陇西郡治狄道,也就是今天的临洮,乃陇西李氏最早的祖源地。这里长眠着陇西李氏最古老的先祖,承载着家族的起源与初心。临洮作为陇西李氏发祥地、李唐皇族祖籍地、陇西郡望所在地、陇西堂号命名地,其在李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已无可撼动。这30年的研究历程,不仅是对陇西李氏家族历史的探寻,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研究会的努力,陇西李氏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进取精神、道德规范等宝贵品质得以彰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李氏后裔,乃至全体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知,历史的真相从不会因刻意的遮蔽而褪色,就像洮河的水流,纵然遇到暗礁险滩的阻碍,哪怕被人为改道的企图裹挟,终究会循着地势奔涌向前,归入江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信息的传播更趋便捷,也让那些指鹿为马的谬误更容易被晾晒在阳光下 —— 假的终究成不了真,被歪曲的历史总会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显露原形。我们期望临洮县陇西李氏祖籍研究会能如洮水般坚韧,继续以史料为舟、以信念为楫,在正视历史的航道上稳步前行,团结更多李氏后裔、有志之士挖掘文化内涵、创新传播路径,讲好“临洮故事”,让陇西李氏文化的根脉在新时代扎得更深、伸得更远,为筑牢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添砖加瓦。

陇西李氏祖籍研究艰难的起步阶段

中华文化情

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洮水又北经狄道故城西,阚曰:今日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流,又北,陇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滥水也。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西经陇坻,其山崖崩落者,声闻数百里,故扬雄称响若坻颓是也。又西北历白石山下……滥水又西北经武街城南。又西北经狄道故城东。百官表曰:县有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应劭曰: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

天下李氏出陇西,这“陇西”二字有两层含义:

一是地名,郡名。古陇西的得名,《水经注》称:狄道故城东有陇坻、陇水,故名陇西。战国秦汉以狄道(今甘肃临洮)为郡治的陇西郡,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东汉时辖境虽有变化,但治所仍在狄道。陇西郡曾有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载入史册。

二是李姓的郡望。陇西李氏,就是世居郡城(狄道)里为一郡之人所仰望的世族大姓。自战国时秦昭王设置陇西郡李崇为首任陇西郡守之后,李氏就有了“陇西”之望,通称“陇西李氏”。“天下李氏出陇西”,这是中华古文化的瑰宝之一。

1965年7月18日,中华民国前代总统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杰从海外秘密归来以后,在自己写的《李宗仁回忆录》中称:他的“祖籍是陇西,先祖在秦时南迁后,经汉、唐两代,才入广西桂林”。著名学者胡适也说:“我本来不姓胡。我们绩溪姓胡的,都是李唐的后裔,应该有大志向有所作为。”

改革开放以后,1987年7月,日本华裔富田秀子(汉名李秀莲,陇西李氏后裔)携子女来甘肃寻根。同年9月15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从日本绕道来大陆采访。他同行讲“我是客家人,是陇西李氏。”

1990年11月3日,台北世界李氏宗亲总会以理事长李坤一为团长的一行22人来甘肃寻根,对省上领导人表达了出资修建祖籍地祭祀场所的意愿。

1991年省委组成专门小组考察定西、天水等地。6月4日至6日,定西地区统战会在定西召开,重点研究了李氏文化问题。7月12日,临洮县委召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会议,传达、落实地区统战会议精神,并确定由县统战部副部长、对台办主任宿永智同志牵头负责,寻找李氏祖籍遗址、遗迹等工作。

1992年,甘肃省文史馆将李氏文化列为我省继敦煌莫高窟文化、天水伏羲文化和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之后的四大文化之一。就在这一年,我省众多媒体大量刊登陇西李氏之根的报道,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众多文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议论。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侨居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怀念祖国,寻根敬祖,表达了华夏儿女同“文”同“根”的中华情。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寻根热潮,使许多李姓人士组团来甘肃寻根。一时,李姓的起源、播迁和发展引起了诸多新闻媒体的关注,李氏文化的研究也应时而起。正如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曾题词:“一个伟大的过去,蕴藏着一个光辉的未来。”这些精炼而隽永的名言,也表达了我们研究陇西李氏祖籍的目的。

考察陕西的李唐皇陵

1993年1月,在县政协年会上,文史委员宿永智、王楷建议县政协文史委应重视陇西李氏祖籍的研究工作。此建议得到了全体文史委员的赞同,认为这是我们文史工作者的天职和责任。

参加讨论的李尚德副主席采纳了这项建议,并确定由文史委牵头,选定李尚德、董建福、王楷、陆兆麟、王学斌五人于4月15日至21日去陕西考察李唐皇陵。

唐朝从高祖李渊立国至哀帝李柷(zhù)亡国共20代帝王,近300年历史,他们死后以山为陵。除唐昭宗李晔葬河南洛阳、哀帝李柷葬山东荷泽外,其余帝王均葬在东起蒲城,西至乾县的渭北高原上。在众多皇陵中,考察了有代表性的礼泉县的昭陵(李世民陵)、乾县的乾陵(李治、武则天合葬陵)和西安博物馆及各陵园博物馆,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燕妃所生)、第五女长乐公主李丽质(文德皇后所生)、唐高宗李治第二子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及永泰公主李仙惠等墓碑;在西安博物馆走廊上镶嵌着凉武昭王李暠五世孙、东魏将军李挺墓碑,展厅里陈列着唐高祖李渊堂弟、淮安靖王李寿石棺,棺盖上刻有墓志铭。

这些墓碑、墓志中都记载着墓主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考察者还向当地文物部门的专家学者虚心求教,广泛收集资料,初步了解了陇西李氏的渊源、变迁及发展历史。

撰文建会,求实存真

考察者回来后根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提供的线索查阅了《史记》《晋书》《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中国大百科全书(甘肃古代史)》《甘肃历史人物》《狄道州志》《水经注》《李世民传》等,收集了一些陇西李氏人物墓志,反复对比求证,去伪存真,由董建福、王楷撰写了考察报告《李唐祖籍考》,刊登在1993年6月临洮县文史委主办的《临洮文史资料选》第2期。

同年12月此文在《甘肃史志》第9期和《定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同时刊出,并加了编者按语。 1994年3月1日,《甘肃广播电视报》“陇上人家”专栏介绍了“李氏根在临洮”。3月9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在“交流”节目中作了“李氏根在临洮”的介绍。3月12日,《民主协商报》发表了吴刚的《李唐祖籍根在甘肃临洮——来自临洮县文史委员会的调查报告》。3月14日,新华社发表了《唐王朝李氏族谱在成都龙泉驿发现》的消息。

4月1日,《陕西日报》刊发了董建福、王楷、任思聪、黄静合撰的《李唐祖籍究竟在哪里》。5月15日,《丝绸之路》第3期刊发了张书城的《陇西李氏源流》。

5月18日,陇西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在陇西县隆重召开,会议印发论文29篇,其中有张书城的《陇西李氏源流考辩》和杨培林的《老子出关、西入及飞升地考析》。5月21日,《甘肃日报》头版发表了记者孙华的《陇西堂修复引起海内外关注》,全面报道了这次会议的过程。

5月30日,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在兰州成立,李子奇任会长。

政协临洮县委向大会发了贺电,全文如下: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的成立,是我省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李氏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此,我们表示热烈祝贺。李姓为我国第一大姓,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英才辈出,贡献卓著。我县作为陇西房始祖的故乡、战国秦汉时期的陇西郡治狄道,更应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尽一份心力。 我们深信,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本着求实存真的精神,李氏文化研究一定能够结出新硕果。政协临洮县委员会办公室一九九四年五月三十日

7月中旬,杨培林从陇西来临洮,带来了会议印发的所有论文,介绍了陇西会议的简况,以政协文史委为核心的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的筹备活动正式开始。董建福负责组成人员的选聘,杨培林分担了“组织章程”和“公开信”的起草。

8月初,由崔治健联络道志国先生带来了成都龙泉驿《李氏家谱》复印件;江西李呈联先生珍藏的珠公(南宋李珠)遗墨的打印件;县内外转来了许多家乘、族谱、墓志等珍贵史料。

8月20日,《西北大学学报》发表了《陇西李氏根在狄道》一文。此后,《北京晚报》《甘肃日报》《西北信息报》《文摘报》《少年文史报》《民主协商报》《文博》《甘肃旅游》《兰州学刊》《档案》《说古论今》《伴侣》(西北师大)相继刊出。台北的《甘肃文献》和《绥远文献》分别转载了《李唐祖籍究竟在哪里》和《陇西李氏源流考辩》。

10月中旬,经政协临洮县副主席李尚德亲自审稿并命书名后,在民营印刷厂李长江厂长的支持下,《陇西李氏根在狄道》一书和读者见面。

1994年初冬,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筹备小组正式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县政协文史委,会刊定名为《联谊与研究》,李尚德、李崇贞、董建福、杨培林、苟惠迪、李信仓为编委。

1995年1月15日,以筹备小组名义发表的《致海内外陇西李氏后裔的信》,被台北的《甘肃文献》(46 - 47期)转载。

8月初,杨培林送来了从北京、西安搜集的北魏、北周、隋、唐的陇西李氏人物墓志和墓碑拓片。下旬,李尚德会长筹集的第一批资金到位,为全面开展联谊研究创造了条件。这与拜玉凤、李忠渊、张俊杰、王天同、李秉雄、李吉平、白廷弼、裴振江等众多友人的积极赞助支持是分不开的。

8月30日,会刊《联谊与研究》第1期正式与读者见面。

9月4日,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正式成立,名誉会长李思渊;顾问王云程、石为信、刘光华、任思聪、李正宇、李希平、李成蹊、陈继守忠、杜生贵、张翔、张书城、张藜、苟景阳、黄静、韩得成;会长李尚德;副会长李有庆、李长江。

9月下旬,李尚德会长和董建福副秘书长去省对台办向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赠送了《陇西李氏根在狄道》和《联谊与研究》第1期,对台办张温璞主任先后引见了李天昌副秘书长和李子奇会长。李天昌快人快语:“这是甘肃的一件大事,我做不了主,子奇书记在会上讲了话,你们找一下。”李子奇会长接见时满腔热情地说:“这些材料我没有看过,都是下面同志搞的,我在会上讲了话;你们也可以搞嘛,你搞你的,他搞他的;……有些同志给我提意见,说我们搞封建宗族,我们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振兴甘肃经济做贡献;我看不到这个问题的前景,当初一些人表了态,现在不见行动。”从兰州回来后,我会的工作按原计划继续推进。

10月10日,本会在县文化馆展厅举办了“陇西李氏根在狄道”的大型史料展览。开幕式由李尚德会长主持。会上中共临洮县委副书记王永祥讲了话;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正宇,兰大历史系教授、敦煌学刊主编齐陈骏,西北师大人文地理系副教授、旅游地理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希平等从兰州专程赶来出席,并作了专题讲话,同时题词留念。

这次的展品内容分五部分:古陇西即今临洮;陇西李氏根在狄道;史料依据与铭文佐证;陇西李氏历代名人;根情录。

展览持续了一个多月,参观者络绎不绝。从展览中广大群众了解了“陇西李氏根在狄道”的史实。

10月下旬,由甘肃省海外交流协会、甘肃省政府侨务办和甘肃电视台国际部联合拍摄的《李氏文化源流》摄制组一行五人,在侨务办张素贞副处长带领下,来临洮拍摄有关资料、文物,为陇西李氏后裔寻根谒祖服务。本会派杨培林、董建福、苟惠迪、宿永智、李瑞麟进行积极配合。

1995年11月4日、11月9日,《民主协商报》第二版、《西部发展报》第二版分别刊发了我会举办的“陇西李氏祖籍史料展”实况照片。

1996年1月21日,杨培林在西安新华社陕西分社主任记者王得温引荐下,拜访了唐史学会会长史念海教授和马驰教授,全面介绍了临洮民间开展古文化研究的情况。史教授肯定了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的成绩,接受了本会的聘请,并愉快地为本会题写“陇西李氏在狄道”的墨宝。

同年2月,本会增聘李丁陇、史念海为名誉会长,马驰、王翰章、白应东、刘宝军、阎仲雄、李树军、何钰、陈星、张方明、吴保刚、吴廷俊、柯杨、周国洪、侯丕勋、麻熙、裴天等为顾问,并增设了联谊研究接待室,纪念设施筹建、遗址保护室,财经经理室。同时,《联谊与研究》第2期与读者见面。

3月17日晚,《李氏文化源流》专题片(上、下两集)在甘肃电视台,“交流”栏目播出,该片共有11处反映了我县有关陇西李氏祖籍史料、佐证、遗迹和陇西李氏后裔的生活情况,深受观众好评。

10月,本会用省侨务办寄来的2000元资料费,由纪念设施筹建、遗址保护室副主任潘菊、苟惠迪负责设计、复制的《东周老子李公讳耳飞升处》《古槐里》《西汉太尉李仲翔家族墓群》《西凉武昭王李公讳暠之故里》《西凉武昭王李公讳暠衣冠冢》和《唐左金吾卫大将军李钦墓》等六座标志碑复立工程,在所在地乡、村干部群众的全力协助下全部竣工。

1996年《寻根》第2期刊出本会顾问李希平的《寻李氏祖籍的“根”》一文。《敦煌学辑刊》第2期刊出刘雯的《陇西李氏家族研究》一文。

1997年3月,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16期,以《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成立》为题,向海内外会员全面介绍了李唐祖籍在狄道的史实。 3月下旬,杨培林在北京拜访了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秦汉史权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教授,向李教授通报了临洮研究陇西李氏祖籍的概况。李教授说:“你们研究得对,我支持你们。”

1995年7月到1997年4月,一百集《中国西部文明》、十二集《中国李氏》、八集《陇山以西》摄制组,数次来临洮拍摄外景和史料素材,对陇西李氏人物出自临洮的宣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4月,本会增聘李学勤为名誉会长,李吉、李奋起、李茂林、李维世、李恺、李钊华、李穆、陈可畏、岳麟章、徐海光等为顾问。 5月1日,《联谊与研究》第3期与读者见面。

1999年10月,陕西人文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陕西国际文化投资促进会秘书长、国际人文经济特邀研究员任东来临洮考察,本会在热情接待后,介绍了陇西李氏祖籍的史料、遗址、遗迹和我会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任先生的赞许。

2000年3月,本会办公地点由政协迁往县人大,日常工作由李瑞麟负责办理。

来源:何延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