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带你赴一场湖湘文化之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5:53 1

摘要:打开《楹联里的湖南》这本书,首先入眼的,是悬于岳麓书院大门两侧的这副名联。它被作为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同时也以图片的形式原生态地呈现在书页上,古朴而厚重,透露出千年学府沉稳、自信的底蕴与气度。随着记者的叙述,与这副楹联相关的人与事、情与思依次展开:朱张会讲,毛蔡

文/符继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打开《楹联里的湖南》这本书,首先入眼的,是悬于岳麓书院大门两侧的这副名联。它被作为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同时也以图片的形式原生态地呈现在书页上,古朴而厚重,透露出千年学府沉稳、自信的底蕴与气度。随着记者的叙述,与这副楹联相关的人与事、情与思依次展开:朱张会讲,毛蔡风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期许……湖湘文运之昌,正由此始,而它也成为一场湖湘文化之旅的起点。

从岳麓书院出发,这本书用一副副或长或短的楹联带领我们畅游三湘四水,足迹遍布每一个市州。然后,又从省内走向省外,从东南走到西北。百篇解联文章,百篇记者手记,数百张图片,将百余副楹联的实物形态、意义内涵及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贯串其中的是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的生活。

在炎炎夏日,由湖南日报社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楹联里的湖南》,为我们奉上了一份融文学、文化、文旅于一体的精神大餐。

雅俗共赏,是这本书的受众定位,也是它追求的文化品格。它的主要内容,来自发表在新湖南客户端上的系列报道“楹联里的湖南”。作为主流媒体的文化报道,它本身要求既要能雅——有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又要能俗——有广泛传播的影响力。而作为报道对象的楹联,它也是可雅可俗:既见于名山大麓、书院祠庙,也出现在街头巷陌、百姓人家;既可以长达百字,逞才显学,也可以寥寥数语,妙趣哲思。因此,本书所策划的湖湘文化之旅自觉地兼顾了雅与俗两种元素。

游长沙,我们可以在岳麓书院中读“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感受湖湘文脉、“湖南信心”;在黄兴墓、蔡锷墓前咏“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凭吊为国为民的英雄;也可以深入市井,去熙熙攘攘的坡子街火宫殿,点一杯奶茶,看一场戏,读一读戏台立柱上的楹联——“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或者去东茅街茶馆,在那副“莫说何事,且吃茶去;闲话家常,便入禅来”楹联的导引下,喝一壶茶,聊一聊天。

到浏阳,我们可以去谭嗣同纪念馆,读祠堂立柱上那副悲愤的长联:“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为这位以天下为己任,为变法甘心流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湖湘英杰燃一瓣心香;然后,我们也可以去闻一闻浏阳花炮的味道,品一品描述花炮的妙联:“生曾立地,死更惊天,无须土育肥催,偏向寒霄绽蕾;响若崩雷,迅如掣电,何惧身摧骨折,乐为黑夜增辉。”其中,有日常生活的体验,也有勇于奉献牺牲的精神追求。

在衡阳,我们可以去船山书院、王夫之故居、石鼓书院这些地方,在楹联中体验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大儒王夫之的高深气象、活泼天机,领略文人的珠玑文字、眼前的锦绣江山。当然,我们也可以爬一回南岳,到半山腰的玄都观看一看那副无名氏所作的名联:“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人生至理。

就这样,我们跟随着记者的脚步一路前行,一路品佳联、赏风景、论人物、悟人生。我们有时穿越古今,访问名胜,在宏大的叙事中感受历代湖湘精英的家国情怀;有时也会在小街小巷停留,看看湖南人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

由记者与解联嘉宾组成的“导游”团队,是此书的一大亮点。

《楹联里的湖南》书稿的撰写者是湖南日报社的记者。他们有的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经验丰富、文笔老健;有的虽刚从高校毕业不久,但思维敏锐,学习能力很强。不管资历如何,他们有个共同的职业特点是极具传播意识,因而在选联、采访、写稿的过程中善于把握受众心理,找到最具传播价值的素材与切入点。

作为记者访谈对象的解联嘉宾则来自多个行业,以高校教师为主,另外还有作家、编辑、书法家、研究员等。他们大多在文史领域学有专精,对于楹联或湖湘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有的甚至是楹联的创作者,其中不乏教育部“长江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这样的专家名流。他们的解读不仅可以确保解说内容的准确性,而且往往有深度、有新意。

在这场湖湘文化之旅中,记者与解联嘉宾两种类型的“导游”各展所长,相互配合,颇多引人入胜的解说。如在解读岳麓书院二门上挂的“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一联时,记者先向解联嘉宾李清良教授抛出问题:“文化底蕴深厚的书院,怎会挂一副如此浅显直白的联语?上联和下联意思雷同,似有合掌之嫌?”李清良教授回复:“莫急,莫急,听我慢慢道来。”随后,文章分成“巧思”“用典”“深意”逐层解读,将楹联现场、记者疑问、李清良教授的解答穿插叙写,道出此联的精妙之处。而记者在手记中,又讲述了青年毛泽东寄住在岳麓书院时的故事:在暴雨雷电交加的夜晚淋雨下山去友人家,笑言是为了体会“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这句话的意味,并借以锻炼自己的胆量。这样的解读,自浅入深又由深返浅,将嘉宾的解答融于现场感十足的采访过程中,又引入伟人的故事激发读者兴趣,从而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对长沙城南书院四字短联“岳峻;湘清”的解说,也是记者与解联嘉宾密切合作的佳作。这样一副短联该如何解读?记者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框架,从它算不算对联说起,引出河北保定莲池书院的二言联“涤翠;摇红”“霓带;霞衣”,以及明代文学家解缙所作的知名度最高、最有故事的二言联“色难;容易”,既拓展了知识面,又提升了趣味性。而解联嘉宾廖可斌教授则发挥其精于文献考据的专长,重点回答“谁写的对联”“怎样理解此联”两个问题,对其作者提出新的看法,对其文学色彩、哲学内蕴进行详细的解释。最后,推出“史上最牛校训”这一结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解读王夫之故居的名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时,记者和嘉宾的合作方式别具一格。此篇的解说也分为三部分,三个小标题分别是:“一些怪东西”“一个犟老头”“一串疑难题”。前两部分是记者对于王夫之其联的理解、其人的介绍,从小标题即可知道,其语言风格比较通俗活泼。到了第三部分,解联嘉宾龚旭东才正式入场,与记者一问一答,语言风格庄重严肃,而关于王夫之的生平及学术思想、学术地位等“一串疑难题”,也得到了准确、严谨的阐述。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团队的诸多精妙配合。在他们的导游、解说下,楹联里的湖南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可感可触的山水、建筑、人物;湖湘文化的源流与精魂,变得具体而鲜活。

新闻与文学的深度结合,是本书的“导游解说词”在文体方面的显著特色。

本书的前身是“楹联里的湖南”系列报道,它所使用的文体如果要做个归类,基本属于新闻中的通讯。但是,与长于叙事写实的一般通讯相比,它的报道重点不是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而是要揭示楹联的涵义及与此相关的人、事、情、景、理,所以它不可避免地需要驰骋想象、论说义理、抒发感慨,需要更多地借用文学的手段。因此,书中在报道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导游解说词”亦即解联文,大多更像是文化散文,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

关于这一点,从解联文的标题,已可略窥一斑。它们基本采用对仗的形式,或直接采用所解的联句,或截取所解楹联中的字句进一步加工,如“文风光大麓,浩气壮名山”“一亭风月,千古江山”“怀圣贤心,救膏肓世”“一联遇伯乐,千古留美谈”“一碗盛乾坤,一箸举春秋”“天宝遗事,汨罗诗魂”“仰惊六宇宽,俯视众山小”“且作浮生客,静观人事花”……阅读这些标题,本身就是一次次对联艺术的欣赏,诗意豪情扑面而来!

在正文中,我们经常也可以读到散文式的表达。如《文风光大麓,浩气壮名山》中的叙事:“秋末冬初是岳麓山颜值最高的季节,‘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时节,偕‘一山之长’徜徉岳麓山畔,听学问大家品读山门名联,自有一番别样的感受。”《天高地迥,心旷神怡》中的写景:“深秋的天心阁,古意浓厚,韵味十足。登阁远眺,流光溢彩的摩天大楼,车水马龙的街头,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沉静悠远的天心阁‘古今同框’,奇妙而又和谐地交相辉映。”《百战靖胡尘,长剑指天狼》中的议论:“如果说岳麓书院是湖湘文脉的源头,那么天心阁就是湖湘文脉的脊梁。它巍然矗立,印证着湖南人忠诚担当、求是图强、胸怀天下、务实创新的追求和探索。崇烈亭这一副38字的对联,是诠释湖湘人民不屈斗志最有力的注脚。”

有些篇章,甚至写出了散文诗的味道,如《云带钟声,月移塔影》一文中的段落:

邵阳城东的东山寺钟声响起,瞬时钟声飘扬在宝庆府街巷闾里,以及资、邵二水行舟的渔船之上,亦穿过树林,飘向远方。皎洁的月光照在北塔上,形成明暗组合的光影,令我不禁产生了塔影移动、缓缓渡江的错觉。舟、云、钟、塔、寺、影、风、声,多么唯美的水墨丹青。钟声逐去、塔影慢来、小舟荡漾,我已然穿过资江,奔向洞庭。

嬉闹的夜游人扰人清梦,我从动静相对、明暗相衬的水墨画里穿越而出。蓦然回首,站在亭边,我竟会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感。

脚下,还是钟声塔影里的资水。

像这样的解联文字,其实已脱离了新闻报道的范围,成为地地道道的美文。它给读者带来的是沉浸式的体验。

此外,每篇解联文下所附的“记者手记”也值得一提。它们对解联报道正文的内容进行总结、补充、评论或引申,文体不拘一格,风格有庄有谐。设置手记的初衷是升华主题,引导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楹联,但担任这场湖湘文化之旅“导游”的记者们似乎担心读者会审美疲劳,于是时不时“玩梗”或奉上“心灵鸡汤”,制作了一些妙趣横生的标题,如“自信是自信者的通行证”“有一种颜色叫‘爱晚红’”“学会休息是一种智慧”“立志先要走出‘舒适圈’”“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宝古佬’的激情与浪漫”“不只是左公的B面”……在习惯了比较文雅的“解说词”后,猝然与这些充满“网感”的标题相遇,足以解颐一笑。

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曾指出,屈原之所以能具有赤诚热烈的家国情感,写出《离骚》这样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是因为有“江山之助”,亦即有湘楚大地的孕育之功。而我们脚下这片热土,又何止孕育了一个屈原?尤其自近代以来,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层出不穷,无畏牺牲,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赢得了“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无上荣光,湖湘文化也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中心。

湖南日报社策划“楹联里的湖南”系列报道,以楹联为纽带,串联湖南的学术、历史、地理、人物和社会风貌,展示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湖湘英才的求索奋斗、湖湘人民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是用小题材做出了大文章,创意十分惊艳!而眼前这本书,是50多名记者、100余位专家,历时近两年的成果的集结,其厚重与精彩无须多言。

对于有意了解湖南的人来说,打开这本书,你就开启了一场注定收获满满的湖湘文化之旅。

来源:新湖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