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宾虹,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同时拥有“千古以来第一用墨大师”“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大师”“最后一位古典的现代山水画大家”等美誉。
一代宗师
黄宾虹崂山写生数字作品展
暨太极图书画秘诀探论
卦峰艺舍 第3期
崂山写生作品
黄宾虹(共18幅)
策展人
明出地上
画论释义
明出地上
(接上)
作品:山景图
黄宾虹,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同时拥有“千古以来第一用墨大师”“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大师”“最后一位古典的现代山水画大家”等美誉。
❹一点篇 ——
黄宾虹:一小点,有锋,有腰,有笔根。
明出地上:
黄宾虹认为,一个“点”需兼具起笔的锋芒、中段的韵味与收笔的根基,通过笔法的轻重、缓急、转折,使微小的点既独立成章,又蕴含筋骨与生气。
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书画“以小见大”“笔笔有精神”的核心追求。
笔者认为,若仅仅理解黄宾虹所言之“一小点”的字面释义,那就辜负大师的教诲了。
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点、线、面、体皆须兼顾。
缺点则无神。
大师所言之“一小点”,当为太极图之阴阳鱼眼。此鱼眼,黑者为少阴,白者为少阳。
须明,点非仅指一点,有时亦指一幅画的点睛之笔。明代大画家徐渭尤为擅长“点”之运用,几乎每幅画都有神来之笔。
线,非直线,乃是曲线,自然界中无直线,无曲线则气息不畅。
面,关系布局之虚实,前以叙述。
体,至关重要,无体则无中气,无中气则无风骨。观现在诸多画作,皆无中气可言,唯笔墨色彩之堆积也。
作品:潮音瀑
明出地上:此画应是画家站在观瀑亭上东望所画,画上部之岩石,当为天印石。此处为画龙点睛之笔也,无此则感乏神。
潮音瀑之局部
作品:山景图
明出地上:此画之点法运用,趣味横生。尤其是右峰之四点,恰如山之睛,神采奕奕。
山景图之局部
❺三折篇 ——
黄宾虹:一波三折,隶体是名。画笔之中,腰须肥而圆,要转而有力。起笔须锋,锋有八面。无锋谓之桩,最恶习,即是笔病。收笔谓之蚕尾,俗称笔根。
明出地上:大师此段画论,主要阐释了用笔之技法。尤其是“无锋谓之桩,最恶习,即是笔病”一言,可谓谆谆之言也。
大师为何强调“一波三折”?
笔者认为,此中之理有二:
一则,自然界中本无直线。
直线乃人为之物。外师造化,乃道法自然。若画中出现直线,则僵滞、无趣矣。
二则,三中有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诸多书画家未能深刻体悟“三”之胜妙。
譬如画山,两峰则呆板。三峰则错落有致。四峰、五峰则显杂乱,须以深浅、明暗、远近之法处理,方可有群峰绵延之势。
作品:远山图
明出地上:此作品“点”与“体”的表现堪称精妙。尤其画右的树木,以简括之笔勾勒形态,却让整幅作品在静谧中透出盎然生机。画中笔墨意趣重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黄宾虹:笔贵遒练,屋漏痕法,枯藤、坠石诸法,皆见于古人之论。书画无不一波三折。画树之笔法亦要笔笔变,须多中锋。恽南田、华新罗树法无一笔不圆润。文征明山水皴及点苔,皆三折,如褚河南书法。山石用侧锋,有飞白法,旁须界线分明。
明出地上:于此段画论,黄宾虹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书画中笔法的关键要点,强调书画同源、笔法相通。
黄宾虹所强调的用笔要“遒练”,即刚劲有力、简练精准之意。相比于直线,曲线更具“遒练”的视觉感受。如河水滚滚而下,遇弯处则激流飞浪,此乃“折”之妙处。
“屋漏痕”“枯藤”“坠石”等经典笔法,皆是古人总结的用笔典范。比如“屋漏痕”,模拟雨水沿墙流淌的自然轨迹,追求线条的沉着自然;“坠石”则体现笔画的厚重感。
笔者沉思,“一波三折”,体现的是线条的节奏感,无“折”则显平庸。无论书法中的笔画,还是绘画中的线条,切忌平直呆板,尤重起伏变化。
作品:崂山村
明出地上:此作品之线条节奏,繁而不乱,交错但有序,有一股螺旋上升之韵。这是哪个村?
崂山村之局部
作品:双石屋
明出地上:虽为简单之写生,然此作品之层次感甚是丰富。两山相夹,上下贯通留白,中气悄然升起。树之点缀处于左下角,恰是画之生机初绽处,妙哉!
双石屋之局部
黄宾虹又说,画树时需“笔笔变”,即每一笔都要有形态之变化、力度之变化,而且须多用“中锋”,以体现线条的圆劲和有力。
恽南田、华新罗的树法,“无一笔不圆润”,圆润即为形和气顺,这说明他们画树的线条注重圆转流畅,体现出中锋用笔的特点。
文征明画山水时,擅用皴法(表现山石纹理的笔法)和点苔(点缀山石的笔触),且都遵循“三折”之法,如同褚遂良之书法,皆强调线条之节奏与力度之变化。
画山石,可用“侧锋”(笔锋倾斜于纸面),结合“飞白法”(笔锋干涩产生的留白效果)表现质感,但要注意线条边缘需清晰分明。
黄宾虹此段画论,通过总结古人经验,强调笔法在书画中的核心地位,说明线条的节奏、变化、力度、质感对作品表现力的影响,书画者须细细体悟。
作品:山石图
❻分明篇 ——
黄宾虹:画之分明难,融洽更难。融洽中仍是分明,则难之又难。大名家全是此处见本自。
明出地上:黄宾虹这段画论十分重要,短短数语,却道尽了中国画笔墨境界的深层奥义。
所谓“分明”,是笔与笔、墨与墨的界限清晰,如此方能体现出物象轮廓的精准与骨法的挺立。
所谓“融洽”,则是墨色交融、虚实相生的浑然气象,是破除生硬、臻于圆融的整体感。
若能在浑然一体的融洽中,仍保得住笔线的筋骨、物象的精神,让每一处细节的“分明”都藏于整体的“融洽”之中,不被消融、不失其力,便是绘画至境,也正是历代大家超越凡俗的“本自”——即那份在矛盾中求平衡、在统一中见个性的真功夫。
黄宾虹这段画论的背后,正暗合太极图的哲思:太极图的关键,从不在阴阳的绝对对立,而在阴阳的动态调和。
那道贯穿始终的“S”线,正是调和的枢纽——它让阴与阳相生相济,既各自分明又彼此依存,既互为边界又浑然一体,恰如老子所言“冲气以为和”。
太极之阴阳调和所达成的平衡,不是消弭差异的“同”,而是包容差异的“和”。
绘画的“分明”与“融洽”,恰如太极图的阴阳两极。初学者或求“分明”而失之于板滞,或求“融洽”而失之于模糊。
唯有臻于化境者,能让笔线的刚劲与墨色的柔润如阴阳般相济,在整体的融洽中见笔力、见精神,于“S”线般的微妙过渡里,藏住每一处“分明”的筋骨。
这正是黄宾虹画论与太极哲思的深层共鸣,也是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至高境界。
作品:山景图
明出地上:画之中部,瀑布与白云形成若隐若现的“S”线,气息悄然贯通。若无此“S”线,虽有山石之势,然死气沉沉矣。
山景图之局部
❼扛鼎篇 ——
黄宾虹:房屋用中锋,舟车亦然,中间转折不可令其软弱无力。王蒙笔力能扛鼎,重在不为浮滑,细笔尤贵有力。
明出地上:黄宾虹说,在传统绘画创作里,房屋、舟车这类题材的描绘,采用中锋用笔是关键。
中锋用笔能使线条饱满、圆润且富有立体感,如同房屋的轮廓、舟车的线条,以中锋勾勒,能展现出坚实、稳定的质感。
而在线条转折之处,绝不能出现软弱无力的状况,否则便会破坏整体的形态与气势,使作品显得绵软乏力。
王蒙作为元代著名画家,其笔力雄浑厚重,有“能扛鼎”之势。这关键在于他的用笔不浮滑,即便是在绘制细笔之处,也依然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浮滑的用笔会使线条显得轻飘、单薄,缺乏质感和深度;而有力量的细笔,则能在细微之处展现出精妙的艺术效果,体现出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底。
那么,力从哪来?笔者认为,非筋骨之力,而以意行笔也。
这里所说的“力”,并非单纯依靠手腕、手臂的肌肉力量,而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意念与精神力量。
在书画创作中,意念起着主导作用。无论书法与绘画,无意则气漂。如果创作者心中没有明确的意念和构思,下笔便会随意、散漫,作品就会缺乏内在的气韵和连贯性,如同浮萍在水面漂浮,没有根基。
而意重则压抑,倘若创作者过于刻意地追求某种效果,将意念强行施加在笔墨之上,反而会使作品显得生硬、拘谨,失去了自然的韵味。
有意无意才是真意,这是一种微妙的创作状态。创作者在构思时要有清晰的意图,但在实际下笔过程中,又不能被这种意图完全束缚,要达到一种似有似无、自然流畅的境界。
以真意行笔,方有高水流水之自然。就像高山流水般,自然流淌,毫无雕琢之感。
当创作者以这种真意驱动笔墨时,作品便会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作品:望海
明出地上:此作品之用墨,线条轻柔但不漂浮,浅墨而不失气定,非以意行笔难为也。
望海之局部
❽断笔篇 ——
黄宾虹:画先笔笔断,而须以气联贯之。石之转折圆满,笔之起讫分明为合。石有纹理,如鸟兽之毛羽,长短纵横。皴法先求不乱。
明出地上:画之气脉,如人之经络,有则显气韵,无则呈憋屈。
之于绘画,每一笔之间看似是断开的、不连续的,并非一笔到底连贯绘制。这种“断笔”,能让画家更灵活精准地塑造物象不同部分。
然而,画面不能因笔断而失去整体感,必须依靠“气”来联贯。
“气”,可理解为画面内在的气韵与外在的节奏,它让断开的笔触在神韵上相互呼应,就像音乐中的节奏停顿,虽间隔却有序,使整幅画形成一个和谐统一、富有生命力的整体,给观者流畅且完整的视觉感受。
描绘石头时,其形态转折处要处理得自然、圆润,每一笔的起始和结束都要清晰明确,运笔开始时落笔有力有方向,结束时收笔利落不拖沓,当石头转折圆满且笔触起讫分明时,二者相合,绘画才符合要求。
石头表面有着丰富多样的纹理,如同鸟兽的毛羽一般,长短不一、纵横交错。在运用皴法来表现石头纹理时,首先要做到不杂乱。
皴法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脉络纹理的技法,若皴法运用混乱,就无法准确表现石头的形态和质感。
作品:崂山绝顶
❾后悟篇 ——
黄宾虹:阎立本在唐朝以画拜相,且不能识魏张僧繇画壁,必待三至而后徘徊其下,不忍舍去,因悟其法之妙也。
明出地上:阎立本在唐朝凭借绘画技艺得到赏识,官至宰相。但他一开始仍然无法理解南朝梁画家张僧繇所画壁画的妙处,必须等到第三次前往观看时,才在壁画下徘徊流连,舍不得离开,由此领悟到张僧繇绘画技法的精妙所在。
这里通过阎立本“三至而后悟”的经历,既体现了张僧繇画作的高深,也展现了阎立本作为专业画家对艺术的钻研精神——即使自身成就斐然,仍需反复品味、深入探究才能理解前辈大师的精髓。
大悟无言。你不想试试吗?
作品:小青岛
来源:山房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