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哈佛大学马丁·普克纳教授出版的新著《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文明进行文化和艺术连接,将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看似无甚关联的故事进行钩沉,延续了普克纳关于“文化如何形塑人类”这一命题的深邃思考,将研究视野与维度从单纯的语言文字
美国哈佛大学马丁·普克纳教授出版的新著《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文明进行文化和艺术连接,将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看似无甚关联的故事进行钩沉,延续了普克纳关于“文化如何形塑人类”这一命题的深邃思考,将研究视野与维度从单纯的语言文字,逐步扩展到更丰富的文化实践领域,作者通过重构文化的历史叙事方式,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精辟的观点和新异的感悟,得出“文化始终是流动的、交融的、不断被重新演绎的”这一科学结论。
《文化的故事》这部煌煌600余页的文化学专著,选取了15个跨越时空的文化话题,以基因测序般的精密细致与诗人般的浪漫想象,回溯并重构了人类文化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极是深埋于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密码,另一极是永不停歇的文化创新与基因突变。在文化冲突加剧、数字技术重塑的当今时代,这部著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理解文明演进的新范式,而且深刻揭示了文化记忆与未来想象之间的永恒张力关系。在全球化浪潮带来文化碰撞、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传播方式的今天,这部著作提出了理解文明发展的新框架,正如普克纳教授在该书导言中指出:“我们需要和过去互动,也需要和彼此互动,这样才能让文化充分发挥其潜力,尽管这种参与与互动往往伴随着错误、不解和破坏。”文化互动的关键不在于追寻最初的源头,而在于每一代人如何对前人遗产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和创造性的改造,比如肖维洞洞窟的史前壁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彼时画家们用精湛的技艺让壁画获得了不朽生命力。这一观点破除了陈陈相因的“起源崇拜”,使人们转而关注历史文化在演进和交融过程中呈现的互动性与叠加性。
在《文化的故事》这部书中,普克纳教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实验。他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几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节点巧妙地串联起来,这种跨学科跨时空的复合型研究,彻底打破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在为人们提供理解文明演进新范式的同时,深刻揭示了文化记忆与未来想象之间的永恒张力关系。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不仅赓续了作者对“文化影响力”这一核心命题的思考,更突破了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将目光投向更为多元的文化表达形式。面对当今世界日益凸显的文化冲突和数字技术带来的传播革命,这部著作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生动展现了文化传统与未来想象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正如作者在导言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回收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关于过去的细小碎片被回收,从而产生全新的惊人的建构意义的方式。”作者的这一观点表明生命力不在于固守源头,而在于每代人都能对既有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这种观点解构了人们对文化“纯正起源”的执念和坚守,转而关注文化在交流、融合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崭新可能。
普克纳对撒马尔罕古城的重新诠释颇具开创性。这座中亚古城在公元8世纪时,不仅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贸枢纽,更是文明交融的活标本。书中披露了一项引人入胜的研究发现:通过对古城遗址中酿酒酵母的基因测序,学者们识别出来自中国、波斯和地中海地区的微生物特征。这些肉眼不可见的“文化使者”在发酵过程中相互交融,最终催生出历史上最早的全球化饮品——“撒马尔罕金酒”。普克纳的这种将微生物学引入文化研究的创新方法,为我们理解文明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微观视角。
在分析席卷全球的韩国流行文化现象时,普克纳突破了传统解读的局限。他拒绝将K-pop简单归类为商业产物或文化输入现象,而是将其视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范式转变。K-pop独特的创作模式——整合欧美音乐制作、韩国舞蹈编排和全球粉丝互动——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国界藩篱。其作品中东西方元素的创造性融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当代混杂认同的美学表达。更富洞见的是,普克纳指出这一现象标志着文化权力格局的重构:一个东亚国家通过文化创新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跃迁,而传统的西方文化霸权则面临着被重新定义的挑战。
《文化的故事》一书对韩国流行文化的解码极具启发性:BTS《DNA》MV中出现的太极图案、三色舞美与防弹少年团的英文缩写,构成三重文化嵌套结构:一是表层,即全球化视觉符号(霓虹色调、赛博朋克美学);二是中间层,即儒家集体主义训练体系与萨满教仪式结构;三是深层,即高句丽壁画中的群舞构图与壬辰倭乱时期的抗倭阵型,这种“文化分形”现象解释为何K-pop能同时引发全球共情与在地认同,但作者并未充分讨论韩国军政府时期的文化管制对文化产业的重大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文化的故事》一书提出了数字原住民认知革命的全新观点,并通过对TikTok算法的文化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滑屏文明”这一时尚概念:一是信息接收,即以竖屏视频的9:16画幅,复现远古人类在洞穴狭缝中观察世界的视觉经验;二是认知模式,即用15秒短视频的叙事结构,与苏美尔楔形文字板的容量(约20个符号)在神经学层面进行同构;三是文化生产,即以用户为主体生成的“二创”内容,实为数字时代的集体巫术——用算法献祭获取流量赐福,这种将原始思维与数字文化并置的研究路径,虽具一定启发性,但可能会陷入技术决定论的陷阱。
尽管该书获得学界的广泛赞誉,但仍面临三重质疑:一是证据链的跳跃性,如将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直接类比为现代品牌Logo,缺乏中间演化环节的实证;二是进化论的隐形枷锁,也就是将文化演进描绘为从简单到复杂的线性过程,忽视了文明崩溃与记忆断裂这些重要环节;三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残余,换言之是对非洲口述传统、大洋洲航海智慧等非文字文明的讨论仍显不足。
本书最具价值的学术贡献在于,创造性地提出“文化韧性”(Cultural Resilience)理论:一是韧性密码可变异,如汉字从甲骨文到表情包的字形嬗变,始终保持着表意内核;二是韧性密码可存储,从泥板文书到文化区块链,文化记忆载体的抗熵能力决定文明寿命;三是韧性密码可重启,意味着文艺复兴对希腊典籍的再发现、元宇宙对远古仪式的数字化重构,可以说在气候危机与AI崛起的双重威胁下,“文化韧性”理论为文明存续提供了一个战略框架。
《文化的故事》最终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洞见: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生生不息的创造洪流。当现代观众在卢浮宫前驻足欣赏《蒙娜丽莎》时,他们眼中映现的光影与远古人类围坐篝火时眼底跃动的火光,本质上都是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当Blackpink的舞蹈视频在数字世界引发病毒式传播,这不过是丝绸之路上商队驼铃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演绎。普克纳教授通过这部著作向我们阐明:在每一次滑动屏幕的指尖动作里,在每一个点赞转发的数字足迹中,人类都在以新的形式延续着最古老的叙事——对存在意义的不懈探索与诠释。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