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江之滨的荆州石首,有一片广袤的芦苇荡,这里不仅是麋鹿和江豚的乐园,还孕育着一种独特的绿色美味——芦苇笋。退伍军人卢伟,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将芦苇笋从田间地头送上全国餐桌,打造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兴苇”之路。
江汉风报道:大江大湖,大湖北。芦苇芦芛,芦苇荡。
在长江之滨的荆州石首,有一片广袤的芦苇荡,这里不仅是麋鹿和江豚的乐园,还孕育着一种独特的绿色美味——芦苇笋。退伍军人卢伟,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将芦苇笋从田间地头送上全国餐桌,打造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兴苇”之路。
乡愁的味道:从芦苇荡走出的创业初心
“小时候,我常在芦苇荡里奔跑,摘一把嫩绿的芦苇笋,嚼在嘴里,满是清甜。”卢伟是土生土长的石首调关镇伯牙口村人,家乡的芦苇笋是他记忆中最鲜美的味道。
2006年,受太爷爷革命故事的感召,卢伟参军入伍,在部队锤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并荣立三等功。退役后,他在杭州一家国企担任中层干部,年薪近40万元。然而,家乡的那片芦苇荡和舌尖上的乡愁,始终让他魂牵梦萦。
2019年,他毅然辞职回乡,决心将芦苇笋这一“石首三宝”之一推向全国。“我要让更多人尝到这份来自长江湿地的绿色美味。”
产业升级:从“土特产”到“文化IP”
创业之初,卢伟面临重重困难。2020年,他成立湖北芯网科技有限公司,并运营石首科创中心,探索芦苇笋产业化路径。经过三年摸索,他成立湖北伯牙印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最终锁定芦苇笋为核心产品,创立“泰禾源”“伯牙印象”两大品牌,构建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公司在石首调关镇、东升镇及湖南团洲建立5万亩芦苇基地,建设标准化厂房和智能冷库,并联合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研发鲜嫩芦苇笋、风味豆腐乳、特色面条等系列产品。
3、4月,是采摘芦苇笋的黄金期。2024年,公司组织1000多名乡亲抢摘芦笋,熟练的采摘能手最高日薪达360元。62岁的王婶,种地年收入才3000多元,采摘芦苇笋15天就收入5000多元。每次结工钱,老人手都在抖。
当年,公司产量达100吨,产值280万元,产品销往湖北、湖南、江苏等6省。
“我们不仅卖产品,更在传播一种湿地文化。”卢伟说,通过品牌打造和科技赋能,芦苇笋已从地方食材升级为具有文化内涵的“IP”。
科技赋能:创新技术破解行业难题
“传统盐腌的芦笋口感苦涩,保鲜期短,我们要用科技改变现状。”卢伟带领企业联合长江大学、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针对痛点逐一击破:低温锁鲜专利——保质期从3天逆袭到30天!气调包装术——运输损耗下降70%!
芦苇笋的口感、品质提升,保鲜期延长,产品实现远距离运输。
今年,公司预计产量300吨,产值突破1000万元。
与此同时,在人社、退役部门的帮助下,公司成立湖北省首个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计划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军人不怕吃苦,乡村振兴就是我们的新战场。”从军营到芦荡,卢伟用军人的坚韧和情怀,在家乡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兴苇”故事。未来,他计划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让石首芦苇笋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的又一张生态美食名片。
来源:荆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