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每天晚上吃30片,还睡不好。”这是一位43岁女性,在就诊时说出的第一句话。医生听了直皱眉头,连带着全科室的气氛都凝固了三秒。你可能以为她在夸张,殊不知,这是真事儿,而且并不罕见。
“我每天晚上吃30片,还睡不好。”
这是一位43岁女性,在就诊时说出的第一句话。医生听了直皱眉头,连带着全科室的气氛都凝固了三秒。你可能以为她在夸张,殊不知,这是真事儿,而且并不罕见。
10年失眠,每晚吞下30片安眠药,却只换来6分钟的深睡眠——这个数字,不是医生手滑输入错了,是脑电图仪器实打实测出来的。
这不是个别人的悲剧,这是许多像她一样“靠药活着”的人的真实写照。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眼皮打架、脑袋昏沉,却怎么也睡不着。闭着眼睛像在等一个永远不来的梦,翻来覆去,天都快亮了,自己还在跟枕头较劲。
这位43岁的女士,白天和常人无异。可夜里一到点,她就像进入了“黑夜战场”。吃药、等药效、短暂困意、浅浅一觉、惊醒、再吃药……循环往复。这就是她10年来的晚安仪式。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发布的《失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当一个人每周至少3次以上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持续超过3个月,就可以诊断为慢性失眠障碍。
而长期大量依赖安眠药,不仅不会让人睡得更好,反而会让大脑逐渐“忘记”怎么自然入睡。
很多人以为,安眠药嘛,无非是帮助你睡觉的“辅助工具”,吃吃就好。可你知道吗?长期滥用安眠药,最先受伤的不是肝,是脑。
以苯二氮䓬类药物为例,这是最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的一类药物,比如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它们通过增强大脑中GABA(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让神经活动“慢下来”,从而产生镇静催眠的效果。
听起来挺高级,实际上就是“给大脑踩刹车”。问题是,大脑一旦习惯了这种“外力刹车”,它就会懒得自己踩了。时间久了,哪怕你不吃药,它也不启动“睡眠模式”,于是——越吃越多,越多越没用。
那位女士,从最初的2片,到10片,再到如今每天30片,已经完全走上了“药物依赖”的不归路。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误区:只要我晚上睡够8小时,就算睡得好?可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
根据《柳叶刀·神经病学》的一项研究,成年人每晚的深睡眠(N3阶段)应占总睡眠时间的13%~23%。也就是说,8小时的睡眠,至少应该有1小时的深度睡眠。
而那位女士,仪器检测出来的深睡眠时间,只有6分钟。这意味着,她的身体根本没有进入真正的修复状态。就像手机只充了5%的电,怎么能撑得了一整天?
浅睡眠多了,人就容易疲惫、焦虑、记忆力下降。更严重的,还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很多失眠患者,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精神出问题了?
大多数人的失眠,并不是精神病,而是生活方式出了岔子。
比如:
你是不是每天临睡前刷短视频刷到眼睛发酸?
是不是白天喝咖啡喝到下午4点还不罢手?
是不是晚上11点还在办公室跟人对Excel?
你的大脑不是铁打的,它需要一个“节奏慢下来”的过程。
睡眠节律,是由大脑中的“生物钟”——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控制的。这个“钟”最怕的,就是你生活太乱。
曾经有项研究,把一群夜班护士分成两组,一组坚持固定作息、一组任意轮班。结果显示:固定作息组的睡眠质量、认知表现、情绪状态都明显优于另一组。
所以别再怨天尤人说自己“天生睡不着”,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每天都在跟“生物钟”作对。
有人说,晚上喝点酒容易睡。
有人说,吃点褪黑素就能安然入梦。
有人说,泡脚加姜能一觉到天亮。
这些方法,有的确实有点用,但别把它们当成万灵药。
酒精,虽然一开始让人昏昏欲睡,但它会干扰后半夜的睡眠结构,导致频繁醒来。褪黑素,适用于因时差等引起的短期节律紊乱,不适合长期服用。泡脚,虽好,但作用主要在舒缓情绪,并不能直接让你进入深睡眠。
更何况,很多所谓“助眠保健品”,其实根本不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吃了对你身体没好处,反而可能增加肝肾负担。
真正的好睡眠,靠的是“养”出来的,不是“吃”出来的。
你以为自己只是睡不着,身体可能正在悄悄生病。
长期失眠,容易诱发或加重以下问题:
高血压:夜间血压无法下降,早晨醒来血压反而飙升。
糖代谢障碍: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抑郁和焦虑:《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7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有严重的睡眠障碍。
记忆力减退:深睡眠期是大脑清理“代谢垃圾”的关键时间,失眠者的脑子里,垃圾越积越多。
失眠不是“小毛病”,而是大问题的“前奏”。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真正让很多失眠患者“重回梦乡”的,是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生活细节。
坚持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即使周末也不例外。
晚上下班后别急着看手机,而是散个步、泡个脚、听点轻音乐。
卧室只用来睡觉,不办公、不追剧、不吃夜宵。
白天多接触阳光,晚上少碰蓝光。
还有一个方法,叫认知行为疗法(CBT-I),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失眠的一线方案”,它通过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行为,效果往往比吃药还靠谱。
不少人靠这个方法,半年内就能减少甚至停用安眠药,真正把睡眠“养”回来。
那位43岁的女士,后来在医生指导下,住院戒药,配合心理治疗、生活干预和CBT-I,花了半年时间,终于把安眠药从30片减到2片,深睡眠也回升到了50分钟。
她说:“以前我以为睡觉是靠药吃进去的,现在我知道,其实是靠我自己‘活’出来的。”
睡觉这件事,说到底,是身体和大自然之间的一场和解。
如果你也在和失眠作战,别再一味追求“睡多久”,更别指望“吃点啥就能好”,真正的转机,是从你愿意改变自己的那一刻开始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失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53(5):327-339.
[2]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医学专家共识(2022年更新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10):897-904.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人睡眠健康行为指南(试行)[R].2023年发布.
来源:木子李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