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因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余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淬炼形成的,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它属于历史;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其核心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自然被人们看作未来,而已经过去的历史对不确
红色文化因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余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淬炼形成的,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它属于历史;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其核心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自然被人们看作未来,而已经过去的历史对不确定的未来又有多少推动、指导作用呢?
因此,误区产生了:红色文化和新质生产力毫无关联,即使有,也无非是一些精神激励罢了。既然是误区,那就趁着7月,在庆祝建党104周年之际,把红色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的意义梳理清楚,这对企业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绝不能就生产力谈生产力,从广义上讲,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跃升,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力量做支撑。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文化基因,以其深邃的价值内核、强大的实践智慧和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芒,正在为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地赋能。
01
基因坐标
新质生产力绝不仅仅是再找一个经济增长点,为少数科技精英创造财富“神化”,只有将其放在人民与民族的坐标下,才能深刻、全面认识它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始终离不开人民性与民族性,正是人民性与民族性为新质生产力确立正确的航向,也是其价值取向。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深刻揭示了红色文化最本质的人民性特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其终极目标绝非冰冷的利润数字,而是为了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它要求科技创新成果必须惠及大众,提升社会整体生活品质与生产效率。
百余年的历史,党的无数儿女顽强拼搏、勠力同心、抛头颅洒热血,才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质生产力正是我们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提出,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是重大的战略任务,事关民族复兴、应对大变局的大事。
所以,新质生产力本身必然带有红色基因,是接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后步入的新阶段。红色文化确保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场伟大的生产力跃迁,方向始终锚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其成果最终惠及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其进程始终沿着正确的历史航道破浪前行。
02
动力源泉
红色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记忆,其蕴含的核心理念正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着磅礴的精神与智慧支撑。
1.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创新实践提供根本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光辉的论断,早已深深融入红色基因。它推动着企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开放包容的胸襟和勇于试错的胆识推进创新实践。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演进必须严格遵循科学规律,红色文化中这种尊重科学、崇尚理性、鼓励探索的精神特质,为技术攻坚克难、实现原始创新提供了最根本的方法论指引和价值导向。它要求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既要仰望星空、瞄准前沿,更要脚踏实地、严谨求证。
2.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化为开拓创业的锐气。回溯延安岁月,面对严密封锁与极端困境,军民同心、共克时艰,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豪迈气概开展大生产运动,在贫瘠土地上白手起家,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这种在“无”中创造“有”、在“难”中开辟“路”的“拓荒”精神,正是当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勇攀世界科技高峰所亟须的核心精神品格。它深刻激励着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无人区”中披荆斩棘、敢为人先,在关乎国家命脉的战略必争领域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3. 以文化自信点燃科技创新引擎,勇闯“无人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红色文化中蕴含着深沉的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闯出一条新路来”的首创精神,是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勇闯科技“无人区”、挑战认知“不可能”的内在驱动力与精神支柱。华为在通信领域长期面临西方严密技术封锁、自身基础薄弱的极端困境下,在5G、光通信、芯片设计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从艰难追赶、并跑到局部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生动诠释了红色精神如何点燃科技创新的熊熊烈火,驱动企业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
4.“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智慧赋能要素聚合,优化创新生态。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发展,要求人才、资本、数据、平台等高端要素实现前所未有的高效聚合与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所彰显的制度优势、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为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保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到新时代“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奋斗者”深潜等重大科技成就,历史经验一再证明:面对涉及面广、复杂度高、投入巨大的系统工程,仍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关键领域精准流动、高效集聚,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5.以“自我革命”的勇气驱动变革,破除创新藩篱。新质生产力的勃兴必然要求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冲破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勇于自我革命、锐意改革创新的精神基因,为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与实践勇气。从延安整风运动破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束缚,到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的壮阔实践,这种强大的革新基因,推动着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持续深化科技评价、成果转化、人才激励、市场准入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03
实操路径
红色文化要真正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关键在于实现从精神理念到企业治理与创新实践的创造性转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应积极构建“三维赋能”实践路径:
1. 价值引领层
深度融入愿景使命:将红色基因中“为国分忧”“产业报国”“服务人民”的崇高追求,深度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发展愿景与战略使命之中。避免空洞口号,使之成为企业战略决策、资源配置、创新方向的根本指引。例如,许多装备制造、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明确将“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作为核心使命。
讲好红色创业故事:深入挖掘和讲述本行业、本企业在国家建设发展历程中的红色创业史、奋斗史。通过企业历史展览馆、文化长廊、司庆活动、新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让员工深刻理解企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增强历史使命感。
弘扬劳模精神、树立报国典范:大力选树和宣传在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精益管理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科技标兵、大国工匠。重点宣传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卓越技艺和创新成果,用身边鲜活的榜样力量,塑造“创新不仅为利润,更为强国富民”的集体认同感和价值追求。
2.组织变革层
转化组织优势:创新性地将“支部建在连上”这一确保战斗力的组织原则,转化为“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攻关先锋队”“党员责任区”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在重大科研项目、核心技术攻关团队、新业务孵化单元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飘扬在创新一线。
营造民主创新氛围:借鉴“官兵一致”“军事民主”等体现平等与集体智慧的原则,在研发团队、创新小组中大力倡导开放、平等、包容的文化。鼓励不同层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员工畅所欲言、群策群力,打破科层制带来的沟通壁垒和信息衰减,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3.精神激励层
传承坚韧战斗意志:将革命战争年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意志,转化为面对技术难题、市场挑战时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和长期主义精神。引导员工理解核心技术突破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培养“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定力。
设立红色主题荣誉:设立以革命英雄、时代楷模、企业功勋人物命名的创新奖项(如“铁人创新奖”“钱学森科技奖”“XX企业功勋奖”等),定期隆重表彰在攻克技术难关、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产业升级中表现卓越的团队和个人。将精神荣誉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
营造攻坚“战时”氛围:在面临重大技术突破节点、关键产品交付期等特殊时期,可适度营造目标清晰、使命必达的“战时”氛围。倡导拼搏奉献精神,强调团队协作与执行力。例如,在重大国家项目配套任务中,许多企业会成立“青年突击队”,进行动员,激发使命感和荣誉感。
结语
当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磅礴力量,与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召唤和跃升要求实现深度的交融互鉴,我们所见证的,绝不仅仅是对峥嵘岁月与辉煌过往的深情回望与简单传承,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深刻赋能,是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纪元、赢得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密钥。
文/本刊记者 路涛
编辑/莘然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5年7期
来源:中外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