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死存亡之际,直播卖车异军突起——4S店不惜重金聘请形象出众、口才了得的主播,尤其是那些能在镜头前挥洒自如的女主播们。她们凭借个人魅力与专业话术,在虚拟空间点燃了购车热情,一度成为车企维系生机的“数字氧气”。
2020年初,一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曾如寒流般冻结了中国汽车经销展厅的喧嚣。线下客流量断崖式下跌,传统销售渠道几近瘫痪。
生死存亡之际,直播卖车异军突起——4S店不惜重金聘请形象出众、口才了得的主播,尤其是那些能在镜头前挥洒自如的女主播们。她们凭借个人魅力与专业话术,在虚拟空间点燃了购车热情,一度成为车企维系生机的“数字氧气”。
然而,当应急状态逐渐常态化,褪去“救命稻草”的光环,汽车直播的真实生态开始显露出它复杂而深刻的肌理。
繁荣假象?直播“标配”背后的转化率之殇
近期,汽车情报新媒体深入位于郑州经开区的中福汽车城,走访比亚迪、吉利银河、广汽传祺、鸿蒙智行等品牌门店,一个共识浮出水面:直播虽依然是广大经销商“标配”,每家店至少配备一名专职主播,旺季甚至增派人手,但其角色似乎发生了嬗变。
“现在核心任务早已不是直接卖车,”一位自主品牌销售经理坦言,“而是收集潜在客户线索,为线下展厅引流。”驱动这场“持久战”的隐形之手,是主机厂捆绑的KPI考核与补贴政策——不播,可能意味着真金白银的厂家返点化为乌有。
冰冷的现实数据更戳破着最初的幻想。行业流传的“5%线上线索转化率”被多位资深从业者认为“过分乐观”,“多数门店实际转化率在千分之几徘徊,能达到2%已属不易。”某合资品牌店总苦笑着算了一笔账:每月大笔的推流费用,加上主播的工资,在经销商普遍“节衣缩食”的寒冬里,这笔开支犹如沉重枷锁。
“不做直播,焦虑;做了直播,心疼。”这块业务得以勉强维持,很大程度上仰赖主机厂的专项补贴。线上引流成本与线下自然进店或高价采购懂车帝、汽车之家等垂直平台线索相比,不过是一场充满无奈的“两害相权取其轻”。
于是乎,一个尖锐而现实的问题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直播卖车,到底有没有用?这玩意儿,真是一棍子打不死的“小强”。
说它“打不死”,是因为它的存在逻辑并非全然虚幻。线索,无论转化率高低,终究是销售漏斗的起点。在信息粉尘化的时代,它提供了一个相对低成本(尤其在主机厂补贴支撑下)的曝光和接触潜在用户的窗口。
然而,若说它真能成为销量的“救世主”,让销售公司老大们从此高枕无忧,那更是痴人说梦。看看那些为直播数据愁白了头、焦虑得夜不能寐的店总和区域经理们就明白了。鸡肋,或许是当下大多数经销商直播生态最精准的注脚。
流量迷局与线索生意:繁荣背后的新产业链
当多数玩家在盈亏平衡线上苦苦挣扎,陷入上述“鸡肋困境”时,郑州汽车直播江湖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戏码,甚至催生出一条意想不到的产业链。
大河报曾报道了合众集团旗下的一汽-大众经销商,其凭借每月捕获的上万条线索,获得厂家每月高达百万元的奖励。这种“神话级”案例,像一剂强心针,强力刺激着郑州各品牌4S店持续加码直播投入,重金挖角主播、升级设备,期望复制“线索换现金”的神话。
正是在这种高额激励的土壤上,一种更“专业化”甚至“产业化”的新业态破土而出。“现在有人把这做成了产业链,郑州主城区这种直播基地现已涌现多家。”郑州某主流合资品牌店总向笔者揭示,一批嗅觉敏锐、深谙主机厂奖励规则的前4S店从业者已离职创业,组建专业化主播团队,成立专门的汽车直播基地或MCN机构。他们不再服务于单一品牌或单店,而是摇身变为“线索供应商”,面向各大车企兜售“直播线索”。
“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市场经济嘛。”这位店总语气微妙,带着一丝无奈和旁观者的清醒,“咱不敢说人家用低效或‘包装过’的线索‘骗’主机厂预算,但这生意精准踩中了风口和经销商的焦虑点,赚钱是事实。”
据悉,这些直播基地通常配备专业汽车主播,采用高度标准化的话术体系、场景布置和流量运营技巧,通过运营多个矩阵账号批量生产线索。一条被验证有效的电话号码(用户留资),根据其“质量”(如互动时长、询问深度、所在城市等),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对于苦于线索匮乏或KPI压力的经销商来说,购买这些“现成”线索,成为快速达标、获取主机厂补贴的“捷径”。
河南省汽车行业商会常务副秘书长朱志芳认为:当直播的核心目的从“促成交易”异化为纯粹的“生产并售卖线索”,其与汽车销售的本质已渐行渐远。它更像是一场围绕主机厂补贴政策展开的“数据游戏”和“套利行为”。大量资源被消耗在制造“有效线索”而非服务真实用户上,线索的转化效率(从线索到成交)往往远低于门店自然获取的线索;其可持续性与对行业真实价值的贡献,无疑被打上巨大的问号。这是一种繁荣,却也是一种深刻的效率悖论和生态异化。
汽车直播狂飙突进的这几年,恰似一堂昂贵而深刻的行业生存课。它无情地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相:仅将直播视为引流获客的短期工具或应付考核的“数据游戏”,终将陷入成本高企、转化低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困局。
无论是郑州遍地开花的“直播线索基地”,还是部分经销商“为播而播”的应付心态,都是工具化思维的产物。其脆弱性在于,一旦主机厂补贴政策转向或流量成本进一步攀升,整个模式可能瞬间崩塌。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车企都陷入了“鸡肋困境”与“线索生意”的迷思,奇瑞和捷途就凭借一套截然不同的打法,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为行业照亮了一条可能的破局之路。
奇瑞新媒体部门某工作人员向笔者透露了一组惊人数据:线上渠道贡献了集团近50%的销量。这意味着,在奇瑞2025年上半年126万辆的销量中,约63万辆的成交直接溯源至新媒体阵地(含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更令业界不可思议的是其直播端到端的转化效率——直播获取的销售线索,最终转化为实际成交的比例稳定在30%-50%区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十倍以上。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在多个公开场合阐述,奇瑞构建了一套独立于传统销售体系的新媒体作战单元:从内容运营到专业拍摄,职能清晰;独创“三秒内必须响应客户线上咨询”的铁律,确保线索零迟滞;甚至跨界成立主机厂MCN机构“小草房文化”,拥有超百名签约主播与200多名从业人员。
由此可见,一套经过精密顶层设计、强力资源投入和铁腕执行力保障的“体系化作战”方案,才是对“直播有用论”最有力的正名和升华。
【结语】几年浮沉,汽车直播已从“应急外衣”蜕变为检验车企数字化内功的“试金石”。它残酷地淘汰了投机者,也清晰地指明了未来: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唯有将技术红利内化为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血脉、以体系为骨架的“肌体能力”,让每一块屏幕都成为传递价值、建立信任、交付体验的服务延伸,而非制造虚假繁荣的数据工场,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赢得用户的选择与市场的未来。喧嚣终会散尽,唯有价值长存。这堂由直播教授的生存课,代价不菲,但意义深远。
来源:汽车情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