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广东海洋大学巧创兴农团队奔赴湛江市麻章区赤忏村,开展了一场深入的实地调研与帮扶行动,聚焦当地海鲜产业发展难题,以电商为突破口,为赤忏村培育海鲜电商经济,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希望。
近日,广东海洋大学巧创兴农团队奔赴湛江市麻章区赤忏村,开展了一场深入的实地调研与帮扶行动,聚焦当地海鲜产业发展难题,以电商为突破口,为赤忏村培育海鲜电商经济,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希望。
座谈“问诊”:传统销路成产业“梗阻”
赤忏村拥有良好的天然禀赋,当地渔民采用科学化养殖技术,所产海产品“品质优、货源足”。然而,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巧创兴农团队抵达赤忏村后,第一时间与村委会海产负责人许委员展开深度座谈,全面调研当地海产品的宣传及销售体系。
许委员介绍,目前赤忏村海产品销售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导,客户群体固化、销售渠道单一,交易主要依赖村民熟人网络维系。“他们哪户人家产品可以卖了,就会打电话问我,我再将产品推荐给需求方。”更为严峻的是,当地仅15%的渔民接触过线上销售,对电商生态认知薄弱,数字化转型意识严重不足。传统销路如同产业发展的“梗阻”,严重制约了赤忏村海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亟需借助科技手段打通推广链路,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实地“探产”:丰产背后盼“增值”
为了获取最真实、最全面的产业数据,团队成员跟随许委员深入养殖一线,实地走访了近海养殖基地与人工养殖塘。调研结果显示,赤忏村家家户户以生蚝、对虾等特色海鲜为主要养殖品类,成活率稳定在60%以上,年总产量达500吨,产业基础十分扎实。
但在丰产的背后,隐忧逐渐浮现。渔民们反映,近年来鱼苗、虾苗等养殖成本持续攀升,导致利润空间不断萎缩,出现了“多养不多赚”“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在保证现有产能稳定、确保养殖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实现销量的实质性突破,成为当下当地渔民的核心诉求。
电商“破局”:直播带货引“活水”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痛点问题,广东海洋大学“巧创兴农”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村委协同策划并实施电商赋能行动。团队在海边养殖基地及村委会先后开展了两场时长1.5小时的直播带货活动。
在直播过程中,团队通过镜头向公众全景展示了赤忏村原生态的养殖环境,结合当地养殖产业优势以及海产品品质优良的形成原因,进行现场讲解,深度剖析了赤忏村的产业优势与品质保障体系。在村委会专场,团队更是将刚从塘里捕捞的鲜活鱼虾搬上镜头,开展海鲜知识科普与产品特色推荐,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赤忏村海产品的魅力。
不仅如此,团队在活动全程中积极引导村委会成员与村民参与筹备运营,并在直播后召开复盘会,系统传授电商运营经验,为赤忏村海鲜产业的长效推广奠定基础。
成效初显:新模式带来新希望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政企访谈、渔民座谈、实地走访等多元形式,精准锁定了当地海产品销售的突破点。村委的高度重视、渔民的积极参与,持续激发了团队的攻坚动力。村委会韩主任在参与直播后给出高度评价:“我第一次尝试在这种镜头面前说话,同学们都特别有耐心和热情,带动村民养殖致富,经济发展需要有新的带头人。”
电商新模式的引入,不仅为赤忏村海产品打开了对外窗口,更构建了对接外部市场的全新通道。随着2025年广东海洋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推进,当地海鲜电商经济有望加速成长,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样本,也为更多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杨梦菲 饶敏虹 马雅琳)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