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治好了我的AI焦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5:26 1

摘要:作为创意工作者,我对很多 AI 工具的情感很矛盾:似乎是灵感永动机,却又时常产出毫无灵魂的「塑料感」作品,让人头疼。这迫使我们去学习「机器语」,绞尽脑汁地琢磨提示词,试图让这个天赋异禀却时常犯傻的「实习生」少走弯路。然而,这个过程就像开盲盒,结果好坏,全凭运气

作为创意工作者,我对很多 AI 工具的情感很矛盾:似乎是灵感永动机,却又时常产出毫无灵魂的「塑料感」作品,让人头疼。这迫使我们去学习「机器语」,绞尽脑汁地琢磨提示词,试图让这个天赋异禀却时常犯傻的「实习生」少走弯路。然而,这个过程就像开盲盒,结果好坏,全凭运气。

这也让我时常陷入怀疑:当一项技术需要用户去深度学习它的「脾气」才能勉强不出错时,它真的能被称为高 效的生产力工具吗?

在整个行业都热衷于展示肌肉、炫耀参数的喧嚣中,我注意到飞书似乎有一股不同的气质,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描述。直到上个月,当我冲着关注的一些嘉宾大咖,打开 2025 飞书未来无限大会的直播时,那朵贯穿了大会始终的、由 AI 深度参与设计的主视觉「落地生花」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这个答案的核心,正如飞书 CEO 谢欣所言,是回归「效果」本身。但这个答案的表达方式,却率先让我感受到了飞书一贯的「品位」。在我们的印象里,AI 的视觉语言似乎总是与绚丽的色彩、抽象的几何图形绑定在一起,但「落地生花」完全跳出了这个框架,从自然界借来了一个真实的意象——一朵正在绽放的花。

在我看来,这个选择既是飞书设计品位的一次彰显,也是其产品价值的诗意转译——飞书的 AI 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要落地到现实工作场景中。因此,「落地生花」便成了这一理念最直观,也最值得玩味的注脚。它不只是一张好看的图,更是一个品牌宣言,揭示了飞书在 AI 时代对「品位」与「真实有效」的双重坚持。

让我们一起走近它细看一番。

▍ 解构「落地生花」——AI 时代下飞书的「极致追求」

很多时候,我和 AI 沟通的障碍,在于它是个糟糕的「读心者」。它无法理解我们语言背后模糊感性的含义,导致体验常常是「鸡同鸭讲」。

而飞书「落地生花」主视觉的诞生,就是一次对「如何让 AI 听懂人话」的深度探索。当时,设计团队面临的核心难题是:该如何用一张图,去表达「真实有效」这个抽象诉求?总不能真让 AI 去画一个「正在落地的真实有效的 AI」吧。

飞书的设计团队并没有直接把这个难题甩给 AI。相反,他们先做了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人的工作」。经过内部深思熟虑的探讨,团队将这个抽象概念转译为更具象、更易于感知的视觉意象,最终在水、羽毛等选项中,选定了「花朵」。

这个选择很妙。它象征着 AI 技术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像一颗种子被种下,通过精心的培育,自然地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生命力,既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

当「花朵」这个意象被确定后,AI 才作为创意伙伴登场。因此可以说,飞书的这朵花,首先就赢在了「听懂人话」的起点上。它没有用冰冷的算法去硬解一个感性的命题,而是通过人与 AI 共同的「深思熟虑」,找到了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而到了「落地生花」的执行阶段,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到飞书对打磨产品品质的追求。这是一个层次分明的人机协同过程——

第一步,是 AI 的创意探索与生成。团队与 AI 共同进行了超过 200 次的方向尝试。这并非简单的「抽卡」,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迭代过程。在海量的生成结果中,团队终于筛选出了一张他们想要的、拥有理想形态和光影的静态雏形。

第二步,是人类设计师的专业打磨。AI 提供的雏形虽好,但往往带着不易察觉的生硬。于是,设计团队介入,对这张静态图进行精修,仔细调整了花的形态、光影和环境的渲染,以求达到「恰到好处」的真实感,而非 AI 惯有的浮夸奇幻。

第三步,才是赋予生命力的动态演绎。在拥有了一张满意的静态图后,团队仔细观察了自然界中花朵被风吹动的姿态,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动态。花的形态既要保持飞书 Logo 的可识别性,又要避免生硬。最终呈现出的动态视觉,既保留了植物的有机感,又融入了一丝超现实的精致,让人感觉它似乎真的可以被触摸到。

这个过程,就像飞书打造一款产品的缩影。AI 负责提供强大的基础能力和丰富的可能性,赋能创造,而人类设计师则以专业的标准,审视与打磨每一个细节进行。最终交付的,是一个摆脱了「AI 感」的、可以直接应用于商业场景的高品质成果。

这恰恰是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痛点的一个理想解决方案。一个真正好的 AI 工具,不应该让我成为它的「后期美工」,而应该成为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

其实,从这次飞书主视觉的设计过程中,也能看出飞书一直强调的五个「核心设计原则」:始于「易上手」的人性化沟通,通过「深思熟虑」选择最佳表达;在执行中展现了 AI 的「赋能创造」与人的「专业」精神,最终交付出凝聚了极致「品质感」的成果。主视觉的这朵花不再仅仅是视觉装饰,而成了产品理念生动的具象化表达。

▍ 从一张图到一场会:「高品质」如何贯穿体验全程

如果说对一张主视觉的追求,还只是单个作品层面的成就,那么将这种追求系统性地延展至一场数千人参与的大型发布会,则更能看出一个品牌对「品质」的坚持是否一以贯之。

说实话,如今许多科技主题的发布会,都过于注重信息传递本身——几块巨大的屏幕、轮番上阵的演讲——而忽略了发布会作为一个品牌事件的整体体验。

飞书的这场会,给我的感觉有点不一样。因为有不少自己喜欢的大咖做嘉宾,我比较完整地观看了在线直播。从鸟瞰镜头转入室内的画面起,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飞书是在用做产品的思路,来打造这场活动本身。

这种感觉首先来自展区。如果你有逛展的爱好,或许能记得有些展逛起来很「顺畅」,而有些则像是走迷宫——这就是动线设计好坏的差别。我注意到,飞书未来大会的展区被规划成了一条清晰的环形动线,顺着走下去,就能不遗漏地看到每一个展台,节奏很舒服。

从现场细节的设计方式上,也能看出设计团队也很清楚没人喜欢被「硬塞」一堆信息,有效的传达要靠巧劲。比如,在介绍 AI 的客户案例时,你看不到一张密密麻麻的文字墙,而是一个交互装置,上面有超过 44 个不同行业的客户场景视频,想了解哪个,就用手点一下,相应的视频就会播放。这就把选择权交还给了参观者,让了解信息的过程变得主动和轻松。

而当镜头转向主会场,那种沉浸式的「品质感」就更强烈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主屏幕和天顶上那块被称为「冰屏」的透明屏幕,那朵「落地生花」的动态主视觉就在这些屏幕上流动、绽放,视觉冲击力很强。

但最让我觉得用心的,是舞台美术的细节。在高科技的屏幕和灯光之下,舞台上展示了草地、湖泊和森林的动画,用真实的、有生命力的植物,去呼应主视觉。这种真实自然感与高科技视觉的融合,让整个「落地生花」的理念变得立体可感。

当然,这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核心——优质的信息传递。从演讲内容,再到产品视效,每张幻灯片、每个视频都保持了一致的风格和同样的高水准。

整场发布会直播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款由飞书亲手打造的、立体的「产品」。我想,一个能如此深思熟虑地对待一场线下活动的团队,在打磨它的线上产品时,也必定会秉持着同样严苛的标准。这场发布会本身,就是飞书产品力的最好证明。

▍ 理念一以贯之:不追风口的长期主义

在 AI 浪潮下,我们似乎都成了「测试员」,每天都在体验各种新发布但半生不熟的 AI 功能。追风口成了一种行业惯性,产品层出不穷,但真正能沉淀下来、让人信赖的却寥寥无几。

飞书在这方面显得有点「慢」,但这种「慢」的背后,是一种务实的追求。从发布会上可以了解到,飞书内部有一套 AI 应用成熟度模型(M1-M4),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内部的「毕业标准」。一项 AI 功能只有达到了足够成熟的 M3 或 M4 级别,才会被推向市场。这意味着,飞书不想让它的用户去当付费的测试员,而是希望交付的功能都是真正能打的。

这种对「效果」的务实追求,在我日常使用中感受颇深。

就拿「智能会议纪要」来说。作为文字工作者,我最头疼的就是那种信息量爆炸、多人同时发言的头脑风暴会。以前我一边要努力跟上节奏发言,一边还得手忙脚乱地记要点,会议结束,笔记常常是一片混乱,丢三落四是家常便饭。现在有了飞书的会议纪要,我基本可以解放双手了。

会议结束后,AI 自动生成的摘要和待办事项列表逻辑清晰,准确率高得惊人。花几分钟校对和整理,就能发出一份高质量的会议总结。飞书表示这款产品已经达到了 M4(全面应用)标准,我想是恰如其分的。

还有一个飞书自评为 M3(生产就绪)水准的功能:「知识问答」,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非常谦虚的评价。它不像普通搜索那样给你一堆链接让你自己找,而是像个无所不知的公司老员工。当我想找某个项目的历史资料或某个模糊的决策背景时,直接问它,它就能从海量的文档和聊天记录里,把最相关的信息直接提炼出来给我。

与此同时,飞书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成果。在最新推出的能力更新中,从企业智能体再到 AI 搭建业务系统,保持着稳定而清晰的推进节奏。与那些一时热潮下仓促上线的工具不同,飞书的路径更像是一场有计划、有节奏的长期工程。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 AI 市场里,「慢」反而成了飞书最突出的特征。当然,这不是说飞书推出产品的速度慢人一拍,而是在产品的体验和细节的打磨上以慢求快。毕竟,一个真正落地又好用的 AI 工具,不仅仅是打造惊艳一时的功能,还必须经得起时间与场景的双重考验。

▍ 我们到底期待怎样的 AI?

回过头来看,飞书的这朵「花」,更像是一个宣言:通过上百次的 AI 辅助绘制、考究细致的人工精调,这朵花像一个自然绽放的美学符号,具象化了飞书 AI「真实有效」的产品理念,体现了飞书对品质的追求。

在众多企业忙于追逐 AI 风口、抢占市场声量的当下,飞书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也无疑更扎实的道路。它没有用复杂的参数和晦涩的技术名词来构建壁垒,而是用一种近乎于艺术创作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了它在 AI 时代最核心的产品哲学。

「落地生花」,既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题词,也是对飞书如何定义「好产品」的精准概括。它意味着技术不应止于炫技,而应如种子般,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深深扎根,最终绽放出真正对人有价值的「花朵」。

在这个依然有些浮躁的 AI 大年,飞书的这份坚持与「深思熟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的范本:究竟什么样的 AI,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生产力伙伴?答案或许就藏在那朵静静绽放的花里——真实、有效,且有生命力。

来源:时空探险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