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窥天外乘》说起:元青花苏麻离青的最早记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2 23:00 1

摘要:在青花瓷的绚烂世界里,苏麻离青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它不仅为瓷器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其背后的故事也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那么,苏麻离青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它与铁锈斑、回回青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在青花瓷的绚烂世界里,苏麻离青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它不仅为瓷器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其背后的故事也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那么,苏麻离青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它与铁锈斑、回回青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苏麻离青之名首次亮相

苏麻离青的概念最早于明代万历年间被提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王世懋在其所著的《窥天外乘》中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这是“苏麻离青”一词首次见诸文献 ,明确指出了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的瓷器以苏麻离青作为装饰,足见其在当时的珍贵与独特。与《窥天外乘》同一时期的《事物绀珠》也有类似记载,进一步印证了苏麻离青在永乐、宣德时期瓷器制作中的重要地位。

苏麻离青的详细记载与特征

从文献记载和实物研究来看,苏麻离青是一种进口青料,其发色浓艳,有着独特的呈色效果。在元代晚期到明代早期,苏麻离青被广泛应用于青花瓷的制作中。它的特点十分鲜明,烧制出的青花发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 。

在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会出现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这些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能感觉到有凹凸不平的状态。

这种独特的结晶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铁锈斑,是苏麻离青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在青料的堆积处,比如起笔落笔、两笔相交、顿笔、接胎处等,是铁锈斑出现概率最高的地方。

古代绘画时笔触浓重的地方骨料堆积,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铁锈斑有明显的流淌感,过渡自然,有深浅、浓淡变化,与青花相互交融,就像大海中的礁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是老瓷器上铁锈斑有“根”的原因。而新仿的铁锈斑往往是人为后点上去的,看起来像漂浮的烂树叶,没有这种自然融合的感觉。

铁锈斑的最早描述

虽然目前难以确定铁锈斑最早被描述的具体文献,但从对苏麻离青瓷器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其相关特征在对苏麻离青瓷器的探讨中逐渐明晰。

学术界前辈对元代至正型元青花的苏料形成的浓彩斑称为“铁锈斑”,并补充称有“锡光” ,这是在釉下苏料彩凹陷处出现的,凹陷处的镍聚集斑多呈络线状滩涂纹,并有金属光泽。这种对铁锈斑的描述,成为鉴别苏麻离青瓷器真伪和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回回青的出处与关联

回回青,也叫回青,其实它和苏麻离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观点认为,苏麻离青在官方文献中的称呼就是回回青。在明代,从一些进贡记录等文献中可以看到回回青的身影,如万历《明会典》“土鲁番”条就有“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一十斤八两”的记载 。

关于苏麻离青、苏泥勃青、苏麻尼青等名称,很可能是来自国外青料名的不同音译。部分文献中出现的苏尼浡青则是苏浡尼青的误写,这种误传大约发生在清乾隆四十年前后。

从来源上看,苏麻离青进口于波斯(今伊朗)卡尚地区的一个叫做喀姆萨(Qamsar)的小村子 。当地匠人很早就认识到可以加工钴矿来生产蓝色彩料,中世纪时,当地匠人认为是先知苏莱曼最早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矿物,因此就把它称作苏莱麻尼(Sulaimani),其发音与苏麻离等名称近似。

苏麻离青从被发现、使用,到在文献中被记载,再到其特征被深入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不仅是一种瓷器颜料,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贸易。如今,当我们欣赏那些带有苏麻离青装饰的精美瓷器时,依然能感受到它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来源:重锤花之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