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的尾声,微风轻拂,天高云淡,三峡的水天一色在这个季节展现出别样的宁静与壮丽。此时此刻,正是回望历史、缅怀先辈的最佳时机。夏日的余韵尚未散去,却也激发起我心中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深思索。岁月的长河中,沉淀着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火焰书写的壮丽记忆。十年前,我曾在三峡
暑期的尾声,微风轻拂,天高云淡,三峡的水天一色在这个季节展现出别样的宁静与壮丽。此时此刻,正是回望历史、缅怀先辈的最佳时机。夏日的余韵尚未散去,却也激发起我心中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深思索。岁月的长河中,沉淀着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火焰书写的壮丽记忆。十年前,我曾在三峡工地偶遇一批身披战甲、满怀豪情的宜昌籍抗战老兵。他们的身影,至今仍在我心头挥之不去。那光辉,永不熄灭。
如今,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回想起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英雄先烈们,心中涌起无限敬仰。虽然时光已逝,许多老人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故事依然鲜活在我的记忆中,仿佛昨日重现,穿越岁月的长河,依然令人动容。
我曾有幸在多次采访中聆听一些老兵的讲述。他们的声音平静而坚韧,眼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芒。那些故事,像一束束穿越时空的火光,照亮了那段血火岁月,也点燃了我们对和平的珍视。每一次倾听,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英雄的敬仰。
宜昌,这座英雄的城市,曾在1940年6月被日寇侵占,成为抗战的前线。那场激烈的石牌战役,被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成为抗战史上的辉煌篇章。正是在那片土地上,无数像他们一样的战士,用生命捍卫家园,用鲜血挽救民族的尊严。
我记得遇到的一位92岁的老人,他名叫徐自美,采访时,只见他的眼神依然炯炯有神,仿佛还能看见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我在79军199师33团当兵,参加过长沙会战,负责后勤,送弹药。”他的声音平静中带着坚韧。“那时,兄弟们都很年轻,但都知道,只有坚持住,才能有希望。”他讲起自己在洞庭湖修铁路的日子,手指微微颤抖,却满是自豪。家中有五个兄弟,他说:“他们都在抗战中牺牲了,我活下来,是幸运,也是责任。”
还有一位白传志老人,现已88岁,曾在江西79军暂六师担任司号员,从江西一路打到宜都,直到日本投降。“我14岁就参军了,那个年代,谁都知道,抗战就是我们的生命线。”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战友的怀念。“战场上,生死只在一线之间,但我们没有退缩。”他提到,儿子现在在宜都市当交警,生活平凡,却依然继承了那份不屈的精神。
90岁的龚道荣,静静坐着,眼中闪烁着岁月的光辉。“我出生在五眼泉乡响水洞村,抗战时参加了多次战役。”他的话语朴实,却饱含深情。每当提起那些血与火的岁月,他的声音都变得温厚而坚定:“我们那一代人,没有退路,只能拼死守住每一寸土地。”
在我与他们的交谈中,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一位92岁的徐自美老人。他眼神坚毅,满脸的皱纹刻画着岁月的痕迹,却掩盖不住那份对生命的热爱与坚韧。“我年轻时,参加过抗战,跟着兄弟们一起守卫家园。虽然年纪大了,但那段岁月,永远在我心中。”他的声音平静而温暖,讲述着那段艰难岁月的点点滴滴。他说:“我们那一代人,没有退路,只能拼死拼活,守住家园。”他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英雄不仅仅在战场上,更在于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
与他们交谈后,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仰之情。每一位老人都仿佛一座丰碑,见证着那段血火岁月的艰难与辉煌。他们的故事,像一束束穿越时空的火光,照亮了那段峥嵘岁月,也激励着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
回望过去,许多老兵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精神永存。
王启正,曾在湘西、广西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我在衡阳打死了三个日本兵,在南宁拼刺刀杀了十个。”他的语气中带着自豪,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我们那时,没有退路,只能拼死拼活,守住家园。”他的眼中,依然燃烧着不灭的斗志。
易仁礼,曾在陈家寨战场奋勇作战。“我14岁就参军,抗战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他的话语平实,却让人动容。“那段日子,虽然艰难,但我们心中有信念,有希望。”他用朴实的言语,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夏道运,曾在湖南常德用机枪射击日本侵略者。“我脑门被炮弹打伤,但没有倒下。”他坚强地说,“淮海战役后回家,虽然眼睛有白内障,但心中那份抗争的火焰从未熄灭。”他提到,儿女们继承了他们的精神,勇敢面对未来。
胡代文,曾在缅甸远征军中奋战。“我们支援缅甸、印度,抗击日本侵略。”他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眼中满是激动。“日本投降后,我回到家乡,心中依然记得那些战友的面孔。”他的故事,是那段血火岁月的真实写照。
这些老人们的故事,像一束束穿越时空的火光,照亮了那段峥嵘岁月。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不屈的抗争,用鲜血铸就了民族的脊梁。今天,回望那段历史,心中充满了敬仰与感恩。正是他们的英勇奋战,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岁月。
他们的身影,至今仍在我心头挥之不去。那光辉,永不熄灭。宜昌,这座英雄的城市,将永远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每一位抗日老兵的故事,都是一段不朽的史诗,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勇向前的精神象征。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无畏的勇气和无限的希望。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继承他们的遗志,让那份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不熄灭。因为,英雄永不老,光辉永存!
(修改于2025年8月4日深夜12点搁笔)
孙荣刚简介
孙荣刚,江苏镇江人,大学学历,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1976年参军,入伍铁一师二团,曾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退伍前,曾参与襄渝、兖石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及相关项目的报道,积累了丰富的现场采访经验。1995年调入中国三峡集团,专注于新闻宣传工作。
在三峡期间,深入报道工程建设和百万移民大迁移,发表逾万篇(幅)作品,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多次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重要会议及外宾摄影采访,以专业素养赢得高度评价。
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学术贡献奖、首届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奖、中国经济报刊“十佳记者”等百余项荣誉。
著有《梦想与现实的交响》等专著,合著《三峡工程环境报告》等,论文刊载于核心期刊,作品入展平遥国际摄影节。
编辑:向日葵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