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接力传红音 推普赋能助振兴——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三下乡”实践团行动纪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4:56 1

摘要:近日,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青春接力长征路・红色薪火永流传”实践团与“同音共讲长征故事 青春赓续红色血脉” 大学生推普实践团,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景泰县及兰州市三地展开了一场“红色文化浸润 + 普通话推广”的深度实践。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标,书写

近日,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青春接力长征路・红色薪火永流传”实践团与“同音共讲长征故事 青春赓续红色血脉” 大学生推普实践团,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景泰县及兰州市三地展开了一场“红色文化浸润 + 普通话推广”的深度实践。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标,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红色答卷。

会宁红土下:让文物“开口” 让语言“提质”

7月24日- 26日,实践团深入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以红色文物“第一人称”视角挖掘历史细节,用规范普通话录制视听素材。当“一张红军党员登记表”、“热烈庆祝红军胜利会师的标语牌”等故事通过清晰流畅的语言被讲述,冰冷的文物便成了连接今昔的桥梁,让革命信仰在青年与历史的对话中愈发鲜活。

在会宁县博物馆,实践团学习中华传统传习体验活动——拓片,通过拓印红色文物上的纹样(如革命时期的徽章图案等)将传统拓片技艺与红色革命文物结合,实现“传统技艺 + 红色文化”的双重传播。

同时,实践团在会宁积极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在与当地学生讲解员的交流互动中,通过传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唤醒初心;诵读《七律・长征》感悟豪情;分享《小红军救魏煜》故事传递温暖。并且从语言规范、站姿仪态等多维度,为30余名学生讲解员进行专业培训,覆盖会宁县多个中小学,培训时长累计超过10 小时。在会师楼大酒店,实践团针对50余名工作人员开展规范普通话指导,内容涉及日常接待用语、服务流程话术等,助力酒店服务品质提升,让红色热土的服务更具亲和力。

景泰战役间:以青春视角 让历史“鲜活”

7月27日-28日,实践团在此深入学习景泰一条山战役纪念馆背后的峥嵘岁月,深刻感受红色场馆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以此为基,录制思政微课《我们的长征:红色印记 山铸英魂》。同时为纪念馆内学生讲解员开展语言及礼仪规范培训, 现场对语音、字词、站姿、讲解手势、行走姿态等进行指导。用青言青语解读馆藏文物,用镜头讲述烽火岁月。

7月28日,团队前往景泰红西路军研究会会长李树江、红军战士程淑珍之女高荣芳老人家中,李树江捧着数十年收集的手稿与视频,含泪讲述西路军在景泰战役中的状况及战士杨明泰的壮烈故事;高芳荣手捧母亲照片,哽咽讲述母亲口中那段艰苦卓绝的红军岁月。这些红色记忆,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悟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屈的斗争精神。临别时我们和老人共同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青春与历史的共鸣,更是使命传承的誓言。

兰州烽烟处:向先烈致敬 为信仰续航

7月29日-30日,实践团前往兰州战役纪念馆与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旧址,实践团成员在文物、雕塑、史料间穿梭,触摸着革命胜利的艰辛。走进八路军兰州办事处,谢觉哉驻兰期间协调国共合作、营救战友的事迹,让“信仰与担当”有了具象注解。成员们收集红色人物形象,为微课注入更多人格力量,从烽烟往事到精神解码,青春视角让革命历史更可感、更可学。

为精准把握地方红色文化普及现状以及普通话推广需求,实践团在三地的社区、公园、街道等场所开展访谈及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380份。基于此,实践团后续将进一步优化实践方案,提升服务精准度。

从“第一人称”讲文物到“青言青语”传故事,从微课创新表达到推普培训赋能服务,实践团以“多元实践+规范语言”的融合模式,让红色血脉在沉浸式体验中赓续,让普通话成为凝聚青春力量、服务乡村发展的“桥梁”。正如成员们所言,此次实践不仅读懂了“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时代内涵,更明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以青春之声传红色薪火,以实干之力助乡村振兴,让红色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永远年轻、永远滚烫。(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鲁梦鸽、石春杨)

来源:青春兰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