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风载韵应锣鼓,戏台搭在烟火处。7月18日,临沂大剧院北广场,“沂蒙精神代代传”小戏小剧市级决赛成功举办。一个个鲜活剧目,如文化“轻骑兵”,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扎根生长。
夏风载韵应锣鼓,戏台搭在烟火处。7月18日,临沂大剧院北广场,“沂蒙精神代代传”小戏小剧市级决赛成功举办。一个个鲜活剧目,如文化“轻骑兵”,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扎根生长。
历时两月、140余场比拼,199部新创剧目经层层选拔,15部脱颖而出,8部跻身决赛。赛事首设群众评委,“编演评”全链条群众参与特色鲜明。同步开展的临沂融媒线上直播吸引了300万人次,在笑与泪中触摸革命情怀。
这些体量“小”却格局“大”的小戏小剧,如何让沂蒙精神焕发持久生命力?红色基因又怎样在当代浸润人心?沂蒙大地上的这场文化实践,正书写着答案。
群众为角 民心为台
“这才是老百姓的菜!”
无台不接地,无角不生动。庄户人搭起戏台,乡音唱出故事,小戏小剧,渐成燎原之势。
“群众演给群众看”,是小戏小剧的生命力所在。沂蒙精神源于群众,战争年代“最后一碗米做军粮”的鱼水情深,如今化作“群众站在舞台中央”的智慧。自2022年起,临沂“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破题而行,1.6万普通人从台下走到台上,在村镇戏台、县市剧场“唱主角”,用乡音乡韵演绎红嫂的无私、战士的赤诚、新农人的坚韧。
蒙阴县的庄户乐队“胡捣鼓乐队”,一群平均年龄74岁的老人,用梧桐木削的二胡、大铁盆改的盆琴,把《丰收忙》的喜悦唱进市级舞台,成员王现顺激动不已:“从村里土台子到市里大剧场,小戏小剧圆了我大半辈子的演出梦!”
沂南县马牧池乡北村的村民杨素华没想到,自己能放下农具穿上戏服,成了“沂蒙四季”艺术团的演员,在《妇救会》中她用方言再现妇救会成员纳鞋底拥军支前,“一针一线纳成行,做好军鞋送前方——”嘹亮的唱腔一出,就把观众的思绪拉进故事里面。“不离乡不离土,既能圆梦还能挣钱,幸福指数很高。”杨素华笑言。
群众铸山河,故事才有魂。我市创新群众文化供给方式,2023年开始“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举办“海棠杯”群众性小戏小剧擂台赛,举办“村村有好戏”乡村文艺人才760余场海选;2025年的小戏小剧汇演,更是“群众编排群众判”的典范:199部新创剧目,全部是田埂上“长”出来的“原生故事”。《情暖北楼》《以爱之名》等39部入围作品皆由群众自编自演;决赛的11人评委团里含群众代表、自媒体代表,谁的戏好,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戏台虽小,能载千钧。小戏小剧“小”在形式:三五人便可成戏,十几分钟即能收尾。却“大”在内涵:《一碗米粥》再现陈毅元帅让粥给伤员的战地温情,《红嫂新传》回望革命先辈踏过的泥泞,《水草饭团》里裹着咬不断的军民深情,《甜瓜村的故事》映现乡村振兴图景......这些小故事,藏着沂蒙精神厚重感人的大内核,这方小舞台,装着蓬勃发展的大时代。
2025年“沂蒙精神代代传”小戏小剧线上融媒直播,获得数百万人次叫好点赞。“想家了”“演的都是咱老百姓的生活”……网友们的评论留言,让这场文化活动突破地域局限,真正实现了精神燎原。对此,市文化馆副馆长、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主任陈涛解释:“很多剧目都有生活原型。创作的时候用人物的命运、戏剧的故事映照生活,再经艺术打磨,让观众找到情感共鸣。庄户剧团、文化志愿者、企业职工纷纷登场,这些摸得着的贴近,是对‘群众文化群众办’最热烈的回应。”
从2022年的“破题”到2025年的“燎原”,小戏小剧四年间的蝶变,正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表现。脚踩大地、面向群众、回应时代,自然能赢得最热烈的掌声。恰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晓彬所言:“说地方话、演身边人、唱身边事,群众才听得进、弄得懂、喜欢看。”
小戏传魂 精神扎根
红色记忆的活态转化
以小戏小剧传魂,让沂蒙红色基因鲜活生长,是临沂对红色传承的深刻作答。
沂蒙山下,从不缺震撼人心的故事——“抗日第一村”渊子崖的烽火、红嫂明德英救伤员的乳汁、十万英烈的忠魂、“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的誓言,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如何让厚重的历史唤醒当代人心中的“精神火种”?小戏小剧以接地气、有生气的形式,微观切入场景、具象勾连情感,为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方向,要让红色文化以更为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市政协副主席、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说,传承红色基因,核心在“活”。红色记忆“活”起来,沂蒙精神才能传下去。
小戏小剧正在实现“活态转化”。根据兰陵县下双沟峪村老红军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的《老兵》,昔日从军报国志,今朝解甲启新程,用余生报答乡亲们的救命之恩,融家国情怀于个人命运;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第一碗饺子》里,“这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就敬为救咱朱村牺牲的战士们”的呐喊,让观众在热泪中感受81年前那24位战士抗日保村的壮烈。“祭英烈,奠忠魂”,这一刻,“拥军情怀”具象为热气腾腾的饺子。它们跳出宏大叙事,让“革命情谊”可感可知。
这种活态转化,更在于打破剧场边界,创新为景区打造沉浸式演出。费县《沂蒙山小调》实景剧让游客“行走其间即为战士”,在“抗大学员硝烟中写旋律”“支前群众推着独轮车奔跑”的场景中,接受沂蒙精神的洗礼;沂南县将红嫂故事搬进常山庄村的古院落里,《沂蒙四季》系列情景小剧让游客看识字班们灯下读书,听红嫂对伤员低声叮嘱,其经验还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
《跟着共产党走》的演出中,旋律响起,全场自发合唱,这份参与感,让沂蒙精神成为台上台下共通的心跳。“跟着大家一起唱,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观众魏志国的话,让大家对这种转化有了最切身的感受。当戏台搭在旧址上,红色基因便顺着场景流淌。
如今,蒙山沂水间的小戏小剧,已成为串联红色旅游资源、激活乡村振兴的纽带,让红色文化既守住历史的“根”,更长出时代的“芽”。
政府领航 政策赋能
精神传承永葆生机
政者擎旗定向,惠民植本培元。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临沂坚持政府掌舵、惠民为要、政策赋能,通过系统性举措,将小戏小剧打造成传承沂蒙精神的时代舟楫。
政府行动始终锚定“惠民初心”。2022年出台《临沂市推广沉浸式情景小剧创作演出实施方案》,从政策层面明确“坚守人民立场”,构建长效机制,面向社会广征作品,邀请专业导演培训基层骨干,让小戏小剧成为群众身边的“文化食粮”;市、县、乡三级联动深挖红色资源,每年1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小戏小剧创演,6000元以上的剧本孵化费,5至8万元的排演补贴,这些看得见的支持,给足了基层创作的底气。
2023年,全省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小戏小剧群众演群众看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临沂召开。会议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红色基因传承、沉浸式小戏小剧工作,是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我市在会上以“四个突出”解码临沂实践,其中,“突出‘以文化人’强化沂蒙精神引领”尤为亮眼——这一年,临沂省级获奖小戏小剧数量居全省首位,《党旗飘飘》《一门三英烈》等佳作既有泥土气息又有艺术感染力,成为红色基因鲜活流淌的明证。
制度护航让传承之路行稳致远。“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火爆出圈后,我市迅速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剧目质量全面跃升。这与《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年)》中“发展壮大农村民间文艺社团”“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的要求深度契合;《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与今年7月开始实施的《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更作为专项法规护航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播,让精神传承既闪耀当下,更照亮长远。
宏大的传承图景中,小戏小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作为山东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沂蒙精神代代传”文学艺术创作传播活动的一环,“舞台展沂蒙”板块便是以小戏小剧为核心载体,精选历年优秀红色小戏小剧串珠成链,分篇章、多幕式汇演,扎实推动沂蒙精神的弘扬践行。此前,依托“六个一百”工程,“红色小戏小剧”被创新打造成文化名片。从超4.6万场次系列活动浸润千万群众,到2025年小戏小剧四片区汇演中,《沂蒙烽火下的希望》《家书》《革命母亲陈元君》《牛蹄坝》等剧目异彩纷呈,这些文艺“轻骑兵”始终驮着红色基因传承的“千斤担”。
它们既是本土舞台的主角,更走进全国视野:《沂蒙那段情》摘得第十九届群星奖、《妇救会》斩获省赛金奖;《红石崮》《沂蒙·这片热土》作为“艺术党课”走进省委党校等单位演出30余场;《大爱沂蒙》赴盐城、延安巡演,沂蒙革命故事在井冈山、西柏坡等地唱响。而“沂蒙精神万里行”的对外交流互鉴,“全国大学生沂蒙精神志愿宣讲”走进高校的青春传递,与红色小戏小剧的生动演绎,共同构建起青少年培根铸魂、党员干部淬炼担当、全民共建共享的传承体系。
小戏小剧载初心,红色根脉蕴沂蒙。临沂正用“小戏小剧+”融文旅赋新声,为“文化两创”传薪火拓新程,让沂蒙精神随千万人心久唱、伴时代潮声远扬。
来源:12345临沂首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