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位朋友向我咨询:"法院说被执行人名下没财产,要终本结案,是不是意味着钱就要不回来了?"他的语气里满是焦虑——辛苦借出去的钱打了水漂,本以为胜诉就能安心,没想到执行阶段卡了壳。
最近有位朋友向我咨询:"法院说被执行人名下没财产,要终本结案,是不是意味着钱就要不回来了?"他的语气里满是焦虑——辛苦借出去的钱打了水漂,本以为胜诉就能安心,没想到执行阶段卡了壳。
其实,"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简称"终本")在法院执行案件中并不罕见,但它绝不是债权人的"终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当法院提出终本时,如何用法律武器打破困局,最大程度挽回损失。
要应对终本,首先得明白它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终本是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暂时查不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且已经穷尽了常规调查手段后,采取的一种阶段性结案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执行程序彻底终止——根据法律规定,只要后续发现新的财产线索,债权人随时可以申请恢复执行。
不过,终本对债权人来说确实存在潜在风险:如果放任不管,案件会进入"沉睡"状态,需要重新提交材料才能恢复执行,耗时耗力;而被执行人的财产可能在这段时间里转移、隐匿,增加追讨难度。因此,面对终本提议,债权人一定要保持清醒:同意终本容易,但想"翻盘",现在正是关键期。
既然终本不是终点,那我们该如何主动出击?结合法律规定和实务经验,这几个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1. 深挖"隐形财产",让"没财产"的说法不攻自破
很多被执行人表面上"穷得叮当响",实际可能把财产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这时候,债权人不能坐等法院调查,要主动补充线索:
2. 紧盯"违法操作",用强制措施倒逼履行
有些被执行人并非真的没钱,而是故意逃避执行。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给其施加压力:
3. 激活"沉睡财产",让"不能执行"变成"可以执行"
过去,养老金、公积金、商业保险等财产因性质特殊,常被认为"不能执行"。但随着司法解释的完善,这些"沉睡财产"也能派上用场:
4. 借助"社会力量",扩大线索来源
单靠个人调查难免有局限,不妨借助外部力量:
5. 保持"有效沟通",推动法院积极作为
执行案件的关键在于法院的强制力。债权人要主动与执行法官保持联系,定期反馈调查进展:
执行案件就像一场"持久战",终本只是其中一个节点。法律赋予我们的武器远不止于此——从挖掘隐形财产到追究违法责任,从激活沉睡资产到借助社会力量,每一步都能为追讨欠款增加筹码。
记住:你放弃的每一刻,都是被执行人转移财产的"窗口期";你坚持的每一步,都是在为自己的权益添砖加瓦。法律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主张权利的人,只要我们保持理性、善用规则,终会等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愿每一位债权人都能穿过终本的迷雾,让公平正义照进现实。
来源:吴律师说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