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亿!9组数据解码2025上半年海洋经济:哪些产业在“蓝色大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14:43 1

摘要:"早上在宁波港装船的新能源汽车,中午就能抵达新加坡港;福建连江的渔民用'数字鱼塘'养海带,亩产比传统模式高3倍;山东青岛的'国信1号'养殖工船,半年捞出1.2万吨三文鱼——这些鲜活的场景,都藏在2025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的'成绩单'里。"

"早上在宁波港装船的新能源汽车,中午就能抵达新加坡港;福建连江的渔民用'数字鱼塘'养海带,亩产比传统模式高3倍;山东青岛的'国信1号'养殖工船,半年捞出1.2万吨三文鱼——这些鲜活的场景,都藏在2025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的'成绩单'里。"

7月31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5年上半年海洋经济发展报告》,一组核心数据引爆关注:2025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同比增长8.7%,不仅跑赢GDP整体增速(5.2%),更创下近5年同期最高增幅。这份"蓝色答卷"背后,藏着哪些经济新动能?9组关键数据为你拆解。

5万亿元是什么概念?相当于202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或3个浙江省的GDP总量。自2020年海洋经济首次突破8万亿元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已连续5年保持中高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更以8.7%的增速领跑三大产业(第一产业3.2%、第二产业6.9%、第三产业10.1%)。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专家解读:"海洋经济正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成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蓝色引擎'。"

上半年,全国海洋渔业总产值达6820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同比激增28%,山东青岛"国信1号"养殖工船、福建"闽投1号"等10艘万吨级智慧养殖平台功不可没——单艘工船年产能相当于5万亩传统海域,病虫害率下降40%。

更关键的是,渔业科技贡献率首次突破60%:"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模式让辽宁大连獐子岛海域珊瑚礁覆盖率从15%恢复至35%,带动周边渔民转产增收,人均年收入增加2.4万元。

上半年,我国海洋油气产量达3200万吨油当量,同比增长11%。其中,南海"荔湾3-1"气田群日产天然气突破1500万立方米,可满足3000万户家庭月用气量;渤海油田钻探的"渤中26-6"油田,新增探明储量超5000万吨,是我国东部最大变质岩潜山油田。

"过去我们只能在300米内浅海找油,现在1500米超深水、高温高压区块都能高效开发。"中国海油相关负责人透露,上半年海洋油气装备国产化率达89%,深海勘探成本下降30%。

作为海洋经济"新风口",海上风电上半年新增装机容量780万千瓦,同比增长45%,累计装机达4200万千瓦,占全国风电总装机的18%。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表现亮眼:单期项目年发电量可达60亿度,相当于30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量,减排二氧化碳480万吨。

更惊喜的是,漂浮式风电技术取得突破:福建平潭外海的16兆瓦漂浮式风机成功并网,单机年发电量可达6600万度,填补了我国深远海浮式风电空白。

上半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5亿标箱,同比增长7.9%,其中宁波舟山港以1868万标箱稳居全球第一,上海港、深圳港紧随其后。值得关注的是,自动化码头占比提升至35%: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达每小时40自然箱,比传统码头高30%;厦门港"5G+无人集卡"实现24小时无间断作业,物流成本下降15%。

"中国港口已从'规模领先'转向'技术输出',上半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智慧港口项目12个。"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负责人说。

告别"看海吃饭",海洋旅游正玩出新花样。上半年,全国海洋旅游业总收入达880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游艇经济爆发式增长:海南三亚游艇出海人次达210万,同比增长68%,人均消费超1500元;海上运动成新宠:青岛帆船体验、珠海冲浪课程等项目,带动相关收入超500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洋+文化"融合提速:福建泉州"海丝史迹游"、广西北海"赶海文化节"等主题线路,吸引年轻游客占比超60%,二次消费(如手作、研学)收入占比达35%。

上半年,全国海洋领域研发经费投入达420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深海探测装备"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深潜12次,国产海洋监测卫星"海哨一号"发射升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18%)。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海洋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全球第二,上半年新增PCT国际专利1200件,涉及深海采矿、海水淡化等领域。

从北到南,12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正成为"蓝色增长极"。上半年,示范区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1.8个百分点。

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800亿元,聚集企业200余家;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油气全产业链产值达1800亿元,LNG接收能力占全国30%;
广东南沙新区:跨境电商海洋商品出口额增长45%,成为东南亚海鲜"中转枢纽"。

海洋经济的"温度",藏在百姓的"钱袋子"里。上半年,全国海洋经济直接从业人员达1380万人,同比增长9.2%;通过海洋牧场、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产业,间接带动就业超3000万人。

最典型的案例在沿海渔村:辽宁丹东大鹿岛渔民王建国,过去靠打渔年收入5万元,如今转型做"赶海体验+海鲜直播",月收入超3万元;福建霞浦"90后"渔家女林晓薇,带领村民做"海带文创",把干海带做成网红伴手礼,年销售额破千万。

"以前靠海吃海,现在'看海'也能致富。"王建国的话,道出了3000万从业者的心声。

从"捞海鲜"到"造风电",从"靠天吃饭"到"科技领航",我国海洋经济正以5万亿为新起点,书写更壮阔的"蓝色篇章"。正如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所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蓝色引擎'。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让更多'蓝色梦想'照进现实。"

下一次当你吃着新鲜的三文鱼、看着港口的巨轮、吹着海边的海风时,别忘了——这片海,正在为中国经济注入澎湃动力。

来源:唐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