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穿过繁忙的施工通道,二标段的智慧展厅里,故宫北院区的三维模型正静静矗立。太和殿的重檐、中和殿的宝顶、保和殿的屋脊曲线,都被精准复刻进这座新建筑的天际线里,红墙映着金瓦的经典意象,让人一眼就能读懂它与紫禁城的血脉联系。
红墙、金瓦、重檐
整体造型还原
故宫三大殿的屋脊形式
……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
(以下简称“故宫北院区”)
正从图纸走向现实
△建设中的故宫北院区
这座延续紫禁城红墙金瓦风格的
建筑群建成投用后
将集文物展示、修复、保存、文化传播
及观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成为海淀区乃至北京市
又一座文化新地标
故宫北院区建设有何特别之处?
新的施工技术将如何助力
建筑及文物保护?
……
近日,记者来到
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
故宫北院区项目工地
进行探访
红墙金瓦里的“文物矩阵”
12间展厅
每年可展出2至3万件文物
穿过繁忙的施工通道,二标段的智慧展厅里,故宫北院区的三维模型正静静矗立。太和殿的重檐、中和殿的宝顶、保和殿的屋脊曲线,都被精准复刻进这座新建筑的天际线里,红墙映着金瓦的经典意象,让人一眼就能读懂它与紫禁城的血脉联系。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于2022年12月30日开工,到目前为止,工程的进展顺利。”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北院区项目工程指挥部指挥长都海江在接受海淀融媒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这座总投资21亿元、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从诞生起就被赋予多重使命——既是文物的“展示窗口”,也是“修复医院”,更是文化传播的“活态课堂”。
12间文物展厅,3.3万平方米的总展览面积,意味着每年能有2万至3万件文物“走出库房”,是故宫本院年展陈量的2-3倍。
文物修复区则像一座“文物医院”,1.6万平方米的空间里,采用大跨度结构设计,配备现代化仪器设备,可适配多元的修复场景,预计年修复量可达上千件。另外,修复过程将适时向公众开放,增强互动性。“故宫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现在有180多万件文物,故宫北院区建成后,更多的观众可以欣赏到故宫的文物精品。”都海江说。
从紫禁城到三山五园
一条文化脉络的当代延伸
故宫北院区北望长城、十三陵,南临颐和园、圆明园,依山傍水,气象开阔。周边集聚了大量优秀产业园区,科技氛围浓厚,高素质人才密集,极具活力与创新氛围。项目选址保存一处清代窑场遗址(崔家窑),历史上曾为宫廷烧造青砖,属于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八大作”中的“瓦作”材料生产地,是一处重要历史遗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窑场基础上建立的“故宫博物院琉璃青砖厂”,曾经每年为故宫博物院供应数十万件的青砖(包括城砖、条砖、方砖)和琉璃构件,是故宫古建修缮的重要材料基地。
“当初故宫北院区在项目立项时,是由于‘平安故宫工程’的需要,通过建设文物修复用房和现代化存储、展示空间,解决故宫本院大型文物保存、展示与修复难题,推动文物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选址选在海淀区西北旺,也是考虑文化空间拓展与品牌提升。”都海江解释,近年来,虽然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在藏品保管、文物修复、科学展示等方面仍存在安全隐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被列为“平安故宫”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但更深层的考量,藏在海淀的文化基因里——这里是“三山五园”的所在地,是清代宫廷园林文化的核心区,与紫禁城的宫廷文化本就一脉相承。
“北院区就像一个文化纽带,把紫禁城的宫殿建筑和三山五园的园林意境串了起来。”都海江说,未来,观众看完紫禁城的古建筑,可到北院区赏析文物的精美。这种联动不仅将为海淀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应有作用,还将为北京市的文化中心建设乃至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在谈及故宫北院区建成后对周边的影响时,都海江表示,故宫北院区将致力于打造一座园林式博物馆。结合场地滨水的特点,北院区打造了别具一格的水岸画廊,作为展厅外部的主要交通及休息空间。得益于园林式的设计,建成后这里将为广大市民提供一片闹中取静的文化栖居地,成为海淀区乃至北京市民常来的综合性文化设施。
“一院两址”优势互补
传统守正与创新赋能
都海江介绍,故宫博物院本院与北院区共同承担着保护、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定位和功能各有侧重,优势互补。
“保护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海江说,未来,故宫北院区将在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备的展陈体系,策划推出优质主题展览,开展丰富的社教研学活动,推动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创产品供给。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让更多优秀的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为周边区域及北京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贡献故宫力量。
都海江表示,作为故宫博物院“一院两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新现代化博物馆,未来北院区将着力加强数字化建设,以保护、研究、阐释等业务需求为核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丰富数字文化内容供给,让文物在数字世界焕发新的生命力。
据了解,故宫北院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承载着文物保护、文化传播和民生服务的多重使命。按照此前计划,故宫北院区拟于今年完成主要施工任务,2026年工程竣工。
科技守护文明根脉
隔震支座成文物“安全卫士”
在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二标段)的工地上,中建八局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二标段)项目总工赵灿振带领团队用现代建筑科技,复刻紫禁城的千年风华。这座即将崛起的文化新地标,既延续红墙金瓦的历史神韵,又暗藏守护文明的科技密码。
走近项目工地,太和殿式的重檐屋脊已初现雏形。为还原故宫独有的恢弘气势,团队采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幕墙与金色铝圆管组合,复刻出“金顶中正、红墙连续”的经典意象。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故宫红”,是历经6个月研发、上百次配比试验,经专家反复论证才最终呈现的完美色调。
作为未来每年将展出2万至3万件文物的“国宝新家”,安全是首要考量。赵灿振指着地基深处的装置介绍:“我们部署了332个隔震支座,搭配6种不同类型的阻尼器,组成国内最丰富的隔震系统,能隔离80%至90%的地震能量。”这些隐藏在建筑底部的“安全卫士”,将为文物构筑起抗震的铜墙铁壁。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项目创新采用低碳长寿命混凝土,通过优化配比,掺入大量粉煤灰、矿渣,减少水泥用量的同时,让建筑骨骼更坚韧耐用。外墙的发泡陶瓷围护墙、屋面的泡沫玻璃保温层,如同给建筑穿上“节能外衣”,而发泡陶瓷与泡沫玻璃等环保材料的应用,更让这座文化殿堂从里到外都透着“低碳范儿”。
工地上,钢结构焊接机器人正挥舞机械臂精准作业,编程规划的焊接路径误差不超过0.5毫米;实测实量机器人沿着墙面扫描,瞬间生成三维数据模型。“这些‘钢铁工匠’可比人工快多了!”赵灿振介绍,焊接机器人连续作业效率提升3倍,焊缝精度达毫米级;实测实量机器人几小时就能完成人工几天的工作量,数据准确率近乎100%。
从复原故宫红的6个月研发,到332个隔震支座的精密排布;从低碳材料的创新应用,到智能机器人的高效作业,这座新院区正在书写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篇章。正如赵灿振所说:“我们不仅在建造一座建筑,更是在用科技守护文明的根脉。”
“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作为承载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标杆工程,上海宝冶承建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一标段)工程,其中包括文物修复用房建筑面积3.51万平方米,地下三层、地上两层;办公服务用房建筑面积6653.3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两层。
“主体部分已经接近尾声,下一步就要进行内部装修工作。”采访当天,正遇上降雨天气,上海宝冶故宫北院区(一标段)项目经理许子敬仍带领团队在工作。许子敬介绍,项目团队深挖故宫建筑精髓,将传统防渗漏工艺与现代电渗透防潮技术结合,为文物库房恒温恒湿保驾护航;施工选材上,大量使用金属材质的装饰一体化屋面、灰色干挂陶土砖、室内仿金砖地砖等新型材料,演绎故宫经典的黄琉璃瓦、朱红墙、灰城墙的外观,紫禁城的建筑符号在此被传承和转译,让经典建筑语言在当代绽放。
“施工中我们采用大量高科技手段和高科技建筑材料。”许子敬告诉记者,项目采用“百年低碳长寿命混凝土”减少水泥用量30%,同时植入“自愈混凝土”技术,遇到裂痕可自动修复0.6mm裂缝,获评北京市建设工程智慧工地技术应用评价AAA,绿色技术契合“双碳”政策。
从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
到绿色科技的深度融入
故宫北院区项目
正以“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的
双轮驱动
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的
建筑肌理中流淌
这座新生的文化地标
将在红墙金瓦的光影里
让陈列在深宫里的文物
真正“活”起来
让文明根脉传承下去
记者:赵磊
编辑:旭日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