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钾离子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离子之一,参与神经信号传导、维持肌肉功能,尤其是心肌的正常收缩。钾一旦掉到谷底,心脏就可能“跳着跳着就停了”。很多猝死不是突然,是钾在悄悄流失。
郑州的气温刚刚突破38℃,地表温度逼近60℃,马路仿佛成了炙热的铁板。
中午12点,一位26岁的外卖小哥送完最后一单,蹲在阴影下喘息。全身出汗不止,衣服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每跑一单就得换一身。
当天他湿透了6身衣服,最后晕倒在电动车旁,被送进了急诊科,检查结果显示:低钾血症,严重脱水,心电图已经开始异常波动。
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年轻人,在高温下拼命工作,却忽视了身体的“电解质账本”。钾,那个很多人以为只有香蕉里才有的小词,成了决定生死的关键元素。
钾离子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离子之一,参与神经信号传导、维持肌肉功能,尤其是心肌的正常收缩。钾一旦掉到谷底,心脏就可能“跳着跳着就停了”。很多猝死不是突然,是钾在悄悄流失。
夏天其实不是最热的时候,而是最容易被“温水煮青蛙”的时候。出汗不多的时候,人警觉得反而高,一旦像这位外卖员这样“汗如雨下”,身体的警报系统就开始混乱,很多人感觉到的是“有点累”,没意识到身体已经在超负荷运行。
汗液中不仅有水,还有钠、钾、氯等电解质。人体每天正常出汗约500ml,体内钾的正常参考值是3.5-5.5mmol/L,一旦跌破3.0,心律就可能紊乱。
根据2023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在高温下长时间劳动的人群中,48%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钾血症,其中20%为严重低钾。
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年轻力壮,扛得住,其实最容易被拖垮的就是这些“看起来没事”的人。钾不像血糖那样有立刻的症状,它是慢慢削弱你,让你在不知不觉间陷入昏迷。
很多人只知道多喝水,却不知道水喝多了也可能冲淡血钾。尤其是喝“白开水”不补盐,反而加速电解质紊乱。补水≠补命,补得不对,反而越补越虚。
还记得小时候农村老人常说:“大暑三伏天,白天不干活。”这不是偷懒,是经验。古人讲究“顺天应时”,农谚里说“热在三伏,命在早晚”,意思是白天高温时不宜剧烈活动,合理调配时间才是养命之道。
我们总以为现代人比祖辈更健康,但很多古人的生活智慧我们早已丢失。比如“绿豆汤解暑”、“淡盐水防中暑”、“吃西瓜不宜贪多以免伤脾”,看似老掉牙,其实都有科学依据。绿豆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抗氧化物,能清热解毒;淡盐水补钠补钾;西瓜利尿,但吃多了反而可能加重脱水。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钾到底要怎么补?香蕉?很多人第一个想到它。确实,香蕉含钾,但一个中等大小的香蕉含钾大约400mg,想补到足量,得吃5根以上。关键是,钾的吸收受限,还得靠肾脏功能良好才能调节。
更实际的办法是吃含钾高的食物,比如菠菜、土豆、蘑菇、黄豆、番茄等。尤其是土豆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食物,蒸熟吃,钾含量比香蕉还高。顺便说一句,运动饮料虽然方便,但含糖量高,长期喝对身体也不友好,选择低糖或自制电解质水更靠谱。
一个简单的电解质水配方:500ml温水,加入1克食盐,1克小苏打,1勺蜂蜜,半个柠檬汁。这是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中常用的配方,比市面上那些甜到齁的饮料更实用。
再说回那位外卖员,急诊室里补液三袋,补钾两次,心电图才慢慢恢复。医生提醒他至少休息3天,结果他第二天下午又出现在外卖站点。他说:“不干就没钱吃饭。”这句话让人心酸,但现实就是这样。
很多基层劳动者,没有社保,没有假期,身体是他们唯一的本钱。但是他们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的身体。高温天不戴帽子、不补水、不补盐,还以为自己“汗多排毒”,殊不知早就把命排出去了。
以前我们说“中暑是小事”,但现在的中暑,早就进化了。轻的是热衰竭、重的是热射病,再重一点,就直接心跳骤停。2024年《中国循环杂志》公布的数据:去年夏天因热射病入院的病例比前年增长了67%。而其中,大部分人前期都经历了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很多人问我:“医生,怎么判断自己缺钾了?”
答案其实不难。最常见的几个表现是:肌肉无力、四肢麻木、心悸、乏力、恶心、便秘、情绪波动。但问题在于,这些症状太过“模糊”,很多人当成“累了”“压力大”“最近睡不好”就忽略了。
电解质失衡的最大可怕之处,就是它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把你击倒。一秒前你还在走路,一秒后你就躺在地上。新闻里外卖员倒地、地铁口晕倒、跑步猝死,这些都不仅仅是“热到了”,而是体内的平衡系统崩塌了。
这时候,有些人会说“补钾片不就好了”?
但要注意,钾片是处方药,不能乱吃。补钾过头,同样严重,甚至比缺钾更危险。因为钾一旦过多,心脏也会出问题,叫高钾血症,一样可能导致猝死。
所以最关键的,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日常预防。夏天多吃富含钾的食物,适当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水,避免长时间高温暴晒,穿透气衣服,工作时合理安排节奏,才是保命的关键。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如果出现头晕、心慌、手脚无力、大量出汗后突然没有汗了,那不是“缓过来了”,而是身体已经进入危险期,赶紧找阴凉地方休息,补水补盐,必要时立刻就医。
健康不是等病来了才重视,而是在每一个小习惯中守护。不要等到病床上才想起医生的话。在这个热得像火焰山的夏天,每一个还在马路上奔波的人,都值得被温柔对待,也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金辉,刘志勇,王晓东,等.高温环境下作业人员低钾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05):521-525.
[2]李志强,张晨,刘颖.热射病与电解质紊乱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24,36(02):114-118.
[3]张宏伟,赵云霞,王丽.不同补液方式对中暑患者电解质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4,28(04):70-73.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