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企业逐渐接受AI作为信息中介,询盘也从“单向投递”转向“算法推荐”。本篇文章围绕“AI推荐背书”这一新兴现象,深入探讨B2B营销如何借助内容结构优化、品牌信号设计,实现让AI主动“推荐你”的策略。
当企业逐渐接受AI作为信息中介,询盘也从“单向投递”转向“算法推荐”。本篇文章围绕“AI推荐背书”这一新兴现象,深入探讨B2B营销如何借助内容结构优化、品牌信号设计,实现让AI主动“推荐你”的策略。
每次收到一封带着产品名和明确需求的询盘时,我都会下意识地想,这个客户到底是怎么“遇见”我们的?
传统的出海B2B获客路径,从线下展会、SEO到广告投放、社媒引荐,这些套路都已被反复用过。但我最近发现一个细节正在悄然变化: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开始向AI要答案。
如果你关注海外市场或做过B2B出海,可能已经发现,过去一年询盘渠道变得异常“杂”。有些询盘的来源甚至有点陌生:
有人说是通过某个行业百科找到了你有人直接点名AI工具推荐的供应商名单有客户截图与ChatGPT的对话,问“WhoarethebestxxxsuppliersinChina?”,下方赫然出现你的独立站网址通过leadstracking插件,甚至能发现询盘来源于ChatGPT、Perplexity等AI工具的官网……流量入口的切换,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冷启动焦虑、SEO流量焦虑、广告成本焦虑,好像都被这个新入口轻轻顶开了一条缝。
对于大多数外贸或出海企业来说,AI推荐流量听起来有些“玄”,但如果拆解整个过程,你会发现它和我们熟悉的SEO既有共性,也多了不少新门槛和新机会。
用户向AI(如ChatGPT、Gemini等)发起采购相关提问AI检索、分析并生成答案,推荐“你”的企业或网站用户顺着AI答案点进你的官网,或直接用推荐的联系方式发起询盘其实没有一套标准流程,无论公开资料还是我一线实操,都发现这条路充满未知。
但回头看走过的路,还是有一些实操tips想分享给同样关注AI流量的朋友:
1.页面对AI彻底开放AI要推荐你,前提是“能看见你”。只有网站对AI和搜索引擎完全开放抓取,信息才有机会被模型读取和理解。
实操建议:
不要设置登录墙、注册门槛,也别用PDF、图片、JS等隐藏重要内容确认robots.txt没有屏蔽主站及主要业务页官网建议有高质量英文内容,便于全球AI检索(有小语种更佳)定期用site:xxx.com在Google、Bing测试网站可见性2.信息结构要极致清晰AI偏好格式化、结构化、容易切片的信息。结构混乱或内容碎片化的网站,哪怕内容再好,也难被模型准确引用。
实操建议:
核心信息(公司介绍、产品分类、应用场景、案例、FAQ、联系方式)要用独立板块、清晰标题、模块化分布多用清单、表格、问答、流程图等易解析排版FAQ区、榜单、采购指南类内容更容易被AI抓成“答案片段”以下为谷歌AI Overview SERP参考:
AI会优先选择“可信度高”“被行业认可”或“被外部引用”的企业和内容,这些是AI判定信任分的关键。
实操建议:
网站明显位置放上行业认证(如ISO、CE)、获奖、合作客户Logo、权威数据等内容中多引用行业报告、官方标准、权威第三方信息主动参与行业媒体投稿、百科收录、榜单评选,争取被行业权威、媒体、平台引用和外链下图为部分权威资料索引示例:
权威感=值得信赖,被引用感=被第三方认可。两者叠加,极大提升AI选你的概率。
4.联系方式要明文可抓取AI在推荐供应商时,经常直接输出公司名、产品和联系方式。联系方式若藏得太深或格式不标准,就会错失机会。
实操建议:
邮箱、WhatsApp、电话、表单等全部用纯文本格式,避免放在图片、脚本或加密区核心英文页面、每个主力产品页都应有直接联系方式有条件时,使用Schema.org的ContactPoint等结构化数据标签提升可识别性5.持续做内容+垂类深耕AI更青睐“领域深耕者”。持续产出高质量、垂类聚焦的内容,有助于让AI长期记住你的存在。
实操建议:
针对行业痛点、采购难题、案例拆解,持续做英文内容更新输出行业榜单、百科、采购指南、常见问题等易被AI抓取的内容形式注重独特视角和深度,避免内容同质化6.多在与AI互动中输入自有信息(注意隐私与安全)除了让内容“上网”,日常与AI互动时(如ChatGPT、Gemini等),多用自己企业、产品、案例举例,有助于“锚定”品牌信息。未来AI若引入实时学习机制,这种“日常输入”会更有价值。
实操建议:
和AI讨论行业趋势、问题时主动补充自家案例和观点可以训练专属GPT,或用团队知识库喂养私有AI参与行业问答(如Quora,Reddit等)时,用公司标准信息作答,也是“喂数据”务必避免输入涉密或敏感信息!!
近期OpenAI出现“公开对话被Google收录”事件,提醒我们所有用于AI对话的信息,都必须是对外可公开的内容。
过去我们谈SEO、SEM、内容营销,核心都是让自己的声音推到更大的舞台。
现在舞台变了,观众和“主持人”都变成了AI。
它有偏好,也有规则,但没有人能给出一套通吃的标准答案。
那些在流量入口切换时保持思考和行动的人,或许比流量本身更值得关注。
对于出海企业来说,AI推荐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主动找上门的客户,是因为你足够权威,还是AI的一次“灵感”。
但可以确定的是,只有不断优化信息结构、持续内容沉淀、在每个可见的地方留下真实可信的锚点,才能提升在未来流量洪流中的“被看见概率”。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