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2025年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2300元。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
【大河财立方消息】8月5日,三门峡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三门峡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扩消费、惠民生,稳增长、促发展。
其中提到,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相适应,2025年最低工资标准增幅不低于5%。
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结合形势变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根据国家部署,制定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
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2025年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2300元。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
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实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
持续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范围。
稳定住房消费。因城施策出台更多增量政策,因地制宜开展住房促销活动,加大购房优惠支持力度,落实房贷最低首付比例、住房交易契税减免等政策,推行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模式,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支持缴存人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房租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自住住房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个人分摊部分,支持缴存人在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同时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合理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对多子女家庭、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等可提高20%的贷款额度。落实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和异地购房提取政策,鼓励开展商转公、组合贷业务。
营造贴心氛围。推动用人单位合理制定带薪年休假计划,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年休假手续和流程,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休假,鼓励将带薪休假与传统节日、特色活动相结合,加强休息休假制度落实情况常态化监督。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鼓励基层工会统筹使用工会经费,在现行节日慰问品发放标准以外,可结合实际按每年每人不超过500元的标准发放工会消费券,用于购买日用消费品和文化旅游产品等。
三门峡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扩消费、惠民生,稳增长、促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消费能力提升行动
(一)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建立常态化岗位挖潜扩容调度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加大基层服务项目开发力度,深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131”服务。开展“春风行动”“春暖农民工”等专项服务活动,持续开展“豫见”系列活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将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经济等作为重点培训领域。2025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取证)1.4万人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相适应,2025年最低工资标准增幅不低于5%。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结合形势变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行动,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做好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类别齐全、策略丰富、层次清晰的理财产品和服务,丰富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拓展投资创富空间。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支持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保障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加快推进落实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对拖欠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失信约束,健全清欠长效机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人行三门峡市分行、三门峡金融监管分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落实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鼓励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复合利用,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符合我市实情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加大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围绕“灵宝苹果”“仰韶贡米”“陕州红梨”“灵宝香菇”“卢氏连翘”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围绕“二仙坡”苹果、“寺河山”苹果、“宝菇”香菇、“有盼头”香菇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企业品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等生产经营主体为载体,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促进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落实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强化产业联农带农。(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减轻居民消费负担。根据国家部署,制定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开展儿科服务年行动,建设儿童友好医院,2025年实现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儿科服务全覆盖,免费开展预防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适时扩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夜间儿科门(急)诊服务供给。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持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养提升行动。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2025年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2300元。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市卫生健康委、教育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社会保障支持。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实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范围。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向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保局、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产品消费扩大行动
(六)加力推进以旧换新。支持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2025年报废符合条件的旧乘用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最高补贴2万元、燃油乘用车最高补贴1.5万元,转让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最高补贴1.5万元、燃油乘用车最高补贴1.3万元。家电以旧换新范围增加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4类家电,1级、2级能效或水效标准产品分别按最终销售价格的20%、15%给予补贴,最高补贴2000元。购买智能马桶、智能门锁、智能晾衣架、智能沙发(含电动按摩椅)等家居产品按最终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件最高补贴1500元。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按最终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件最高补贴500元。对购买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的老年人家庭,按适老化改造产品总费用的30%给予补贴,每房最高补贴1.2万元。交售报废老旧电动自行车并换购合格新车的,最高补贴500元。2025年力争完成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6000辆左右、家电产品以旧换新15万台以上。(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民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提振汽车消费。积极申报国家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城市,创新汽车消费场景,发展汽车赛事、房车露营,延伸汽车后市场消费。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允许反向开具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开展异地交易登记,促进二手车跨区域交易便利化。适当放宽汽车消费信贷申请条件,合理确定汽车贷款首付比例。鼓励金融机构适当减免汽车以旧换新过程中提前结清贷款产生的违约金。持续深化车险综合改革,扩大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合理确定新能源汽车等保险费率。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服务体系,2025年新建公共充电桩300万个以上,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车位增加15%以上。(市商务局、体育局、公安局、税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人行三门峡市分行、三门峡金融监管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稳定住房消费。因城施策出台更多增量政策,因地制宜开展住房促销活动,加大购房优惠支持力度,落实房贷最低首付比例、住房交易契税减免等政策,推行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模式,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支持缴存人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房租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自住住房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个人分摊部分,支持缴存人在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同时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合理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对多子女家庭、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等可提高20%的贷款额度。落实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和异地购房提取政策,鼓励开展商转公、组合贷业务。对比养老保险参缴人数,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比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税务局、人行三门峡市分行、三门峡金融监管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服务消费提质行动
(九)提升托育消费。大力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普惠托育服务,理顺幼儿园与托育机构“双轨制”管理体制,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依托老旧小区、厂区、街区既有建筑建设托育设施,推动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完善托育服务价格形成机制。2025年力争每个县(市、区)建成1家以上普惠性托育机构,全市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8个。(市卫生健康委、教育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扩大养老消费。引导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运营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到2025年年底,提升100家县级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实现1000个以上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成1000个村级标准化养老服务站点。高标准设计建设住宅小区养老服务用房,支持各地积极探索多层建筑加装电梯。2025年推动15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村级幸福院和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等服务,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实际需求。同时,完成 45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布局,逐步扩大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完善养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市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促进生活消费。积极推进健康河南行动,优化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广“全链式”医养结合模式。2025年新增或改造提升医养结合床位200张。推动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品豫味 荟崤函”餐饮促消费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美食展销等形式刺激消费;组织举办全市中式烹饪、餐厅服务比赛,以赛促优,促进餐饮高质量发展。鼓励引导高校培育建设家政相关专业,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点向家政相关专业倾斜,引导家政进社区参与养老服务,鼓励设立服务网点,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围绕保洁、助餐、康复护理等服务,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在我市启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优化商业服务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按照“15分钟、5—10分钟”两级社区生活圈标准,配齐购物、餐饮、家政、维修等社区居民服务设施,持续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节”活动。引导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争取培育夜间24小时“不打烊”店,促进夜间消费场景和文旅消费集聚区融合发展。(市卫生健康委、商务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规划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文旅消费繁荣行动
(十二)壮大文旅消费。依托黄河文化、仰韶文化、黄帝文化、道家思想、函谷关、白天鹅等打造全国知名文化IP,使之成为我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域标识和彰显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抢抓全省推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重点数字化展示项目机遇,推动重点文旅项目纳入全省重点奖补项目库。落实“四季河南”主题活动,打造“跟着微短剧去旅游”“跟着赛事去旅行”新风尚,带动商贸、餐饮、体育等消费业态集聚集约发展。实施全域旅游主题形象塑造推广工程、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工程、“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建设工程四大主导工程,着力推进以仰韶文化、老子文化、黄帝文化、虢国文化、天鹅文化、摄影文化、中流砥柱为代表的标志性文旅品牌建设。积极参与“河南人游河南”活动,通过游客服务、红色文化挖掘与展示、非遗文化展览、图书资源共享、红色文化教育、拓展训练、研学旅游等活动,培育壮大文旅新业态。打造我市文艺精品,积极推广蒲剧《红色信仰》《布衣英雄》、豫剧《天鹅梦》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培育“演出经济”新引擎,适当放宽大型营业性演出可售(发)票数量限制。推动新华书店升级改造,丰富提升文化消费体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商务局、体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做大体育消费。举办体育消费季活动,持续拓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运动技能培训、体育旅游等体育消费新空间。积极参与“三山同登”群众登山健身大会、“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行走是吾乡”自行车公开赛等品牌赛事。积极培育本土品牌赛事活动,支持举办三门峡全民健身节、横渡母亲河、黄河国际马拉松、沿黄国际自行车赛等系列赛事活动。支持举办三门峡市运动会(阳光运动会)。启动实施冰雪旅游提升计划,组织开展冰雪消费季等促消费活动。持续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2025年建设不少于3个满足全龄段人群需求的多功能运动场,推动7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市体育局、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培育省级夜经济集聚区。在培育消费新场景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我市夜经济集聚区,着力培育地域特色鲜明的夜经济品牌,打造“夜游大坝”(“夜游角古东小镇”)、“夜游黄河生态廊道”等特有“价值符号”,夜消费场景和线路。做强陕州区地坑院非遗文化旅游区夜经济品牌,推进1957文化街区、达岭潮流街区等潮流夜经济项目建设,高标准谋划建设市高教园区“青春风范、烟火夜市”,鼓励各县(市、区)培育本地特色消费,共同做优做强“夜游三门峡·畅享天鹅城”夜间消费知名品牌。(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智慧岛发展促进中心、市投资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新型消费拓展行动
(十五)做强数字消费。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加大品质电商培育力度,积极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培育一批电商特色品牌和直播电商基地,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等消费新场景,加快无人零售店、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布局。在农产品销售、跨境电商、餐饮消费等方面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直播产业基地建设,提升涉农直播人员技能。积极参与“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数商兴农庆丰收”等活动,配合谋划开展“626中国服装品牌直播季”及重要节假日网上促消费活动,参与举办“数商兴农进河南”活动。(市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做大智能消费。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启动实施一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智能驾驶、智能穿戴、车联网、车路协同等相关技术和关键部件研发,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动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快文化旅游大模型建设,继续实施“百大标识”数字化提升项目,鼓励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工业遗产、博物馆等打造“人工智能+智慧文旅”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动5G+AR/VR技术在文旅消费场景应用。(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文化广电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发展低空消费。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探索建设标准化低空飞行营地,培育航空运动俱乐部,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航空科普教育。积极发展低空旅游、飞行体验、娱乐飞行、航空跳伞、滑翔伞、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完善航空运动装备租赁、赛事直播、衍生品销售等配套服务。以湖滨区高庙乡大安村沿黄乡村示范村提升为契机,打造低空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体系,力争2025年开通“瞰黄河、游大坝、赏天鹅”主题线路。(市发展改革委、体育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农村消费促进行动
(十八)畅通商贸流通。持续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贯通城乡消费市场,督促相关县市区完成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类型验收,对申报的县域商业体系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持续推进农村快递物流体系建设,整合利用交通运输、邮政、供销服务网络和资源,开展农村快递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推广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在邮政快递、货物包裹量大的地方开通定时定点定线的“货运班车”。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以上,新、改建标准化“一点多能”物流快递服务点110个以上,新增客货邮融合线路11条以上。(市商务局、交通运输局、邮政管理局、市供销社、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推动下乡进城。推进乡村产业链式盟式发展,聚焦粮油、畜牧渔业、特色果蔬、乡村农文旅、乡村商贸流通服务业5大产业集群,培育特色油料、水果产业链、食用菌等13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完善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推进乡村产业与休闲、文旅、康养、研学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产销对接平台。启动“线上助农·网络直销”专项行动,通过“农购网”“央企帮扶小程序”“832平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等平台发放农副产品消费券,帮助脱贫地区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开展“四季助农”活动,组织机关、学校、企业与脱贫地区建立直采直供合作。引导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支持本地商超、电商平台开设“消费帮扶专区”,拓展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广“直播带货+助农”模式,组建“乡村好物推荐官”联盟,开展“我为家乡代言”网络直播助农活动,借助网络平台,邀请本地网红主播、种植大户、第一书记等进行直播,利用平台流量优势,打造农产品“网红爆款”,扩大农产品线上销售规模。实施“农文旅共生计划”,开发“乡村微度假”主题线路,探索发展郊野经济、民俗经济、路衍经济等,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农文旅产品矩阵;将乡村旅游纳入文旅消费券适用范围,通过线上平台发放消费券,覆盖住宿、门票购买等场景,放大消费撬动效应。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活动。(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消费品质升级行动
(二十)做优品牌消费。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加强汽车、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纺织服装等领域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推动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进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持续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品牌监管、持续讲好品牌故事,争取我市纳入《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的数量保持在55个以上。深入落实河南省“豫农优品天下行”活动部署,结合消费品质升级需求,通过“质量筑基、品牌赋能、产销联动”组合拳,力争到年底实现绿色优质农产品总数达150个,助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鼓励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时尚机构、知名品牌、设计师品牌、高端定制品牌、时尚国潮品牌等首发新品,举办首秀、首展等活动,利用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的30%给予补贴,单个主体年度补贴金额不超过100万元。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推进品牌化、连锁化、数字化发展。新培育一批河南老字号、中华老字号,组织企业参加老字号嘉年华、河南老字号中华行活动。培育5个“小而美”电商品牌。(市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创新消费载体。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综合体积极参与品牌消费集聚区工作,积极发展智慧商圈、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打造音乐、美食、潮流、非遗、后备箱等特色市集,提升文旅市集“微地标”吸引力,继续做大文博城“逢二集会”、文化宫潮流街区,打造一批具有标杆引领作用的招牌市集;将湖滨区打造成黄河金三角区域消费新地标,推动美道家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辐射黄河金三角的食品加工及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项目、黄北六街坊特色商业街区项目开工建设,推动传统百货等实体店改造成为新型商业场所;积极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以提升发展消费功能多、集聚能力强的商业综合体为核心,打造品牌消费地标和一批品牌消费集聚区。推动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鼓励百货店和购物中心开展“一店一策”改造,持续推广新零售、新模式典型经验,推动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探索建设首发经济集聚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首发平台。(市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推进扩大开放。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畅通外贸企业内销渠道,培育外贸优品消费新增长点。鼓励内贸企业采用跨境电商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市商务局、三门峡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消费环境优化行动
(二十三)打造放心消费环境。深入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大力发展放心消费商店、网店、直播间、餐饮店、工厂等基础单元及放心消费市场、商圈、景区等集聚区。探索异地异店无理由退换货,提升线下无理由退货覆盖面和兑现率。依法依规将失信主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加强消费维权服务站点建设,扩大消费维权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景区活动覆盖面、提升可及性,推动消费投诉公示从线上向线下延伸。聚焦掺杂掺假、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虚假广告、“霸王条款”及“幽灵”外卖等消费领域痛点问题,持续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探索开展产品伤害监测,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监管。(市市场监管局、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营造贴心氛围。推动用人单位合理制定带薪年休假计划,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年休假手续和流程,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休假,鼓励将带薪休假与传统节日、特色活动相结合,加强休息休假制度落实情况常态化监督。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鼓励基层工会统筹使用工会经费,在现行节日慰问品发放标准以外,可结合实际按每年每人不超过500元的标准发放工会消费券,用于购买日用消费品和文化旅游产品等。适时发放餐饮、零售、文旅、体育等市级消费券,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放消费券。(市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教育局、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体育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构建舒心环境。完善消费场所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提供高品质、精细化服务。围绕重要消费节点、重点消费领域开展消费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绿色、科学消费,将提振消费列为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创作主题。鼓励各地创新停车资源共享模式,将商圈、景区等区域停车场接入城市智慧停车平台,整合周边小区、机关单位夜间闲置车位资源,试点错时共享停车模式。加强公共交通与铁路、民航等运营时刻协调衔接,根据公共交通站点客流变化,及时调整公共交通运力。优化慢行交通系统,在消费集聚区域周边加密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合理规划车辆投放数量和位置。加强景区、商圈、交通枢纽等消费集聚、人流密集场所公共厕所建设,结合实际按适宜比例设置男女厕位,扩大女厕位规模,加强无障碍厕位和家庭卫生间建设。(市委宣传部、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强化配套保障。推进“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与行政执法事项清单“三单融合”,建立综合监管重点事项清单滚动发布和动态更新机制,实施跨部门综合监管,对大众消费场所无事不扰。2025年落地实施第一批跨部门综合监管重点事项。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期限、额度、利率。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贷款偿还方式,有序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续贷支持。探索开展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有奖发票活动。加强全市贸易“三新”统计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平台经济监测等,开展地区服务零售额测算,完善全口径消费统计制度。(市行政审批政务信息管理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卫生健康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消防救援支队、人行三门峡市分行、三门峡金融监管分局、税务局、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要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立足职能,积极完善落实措施,加大政策创新支持力度,强化财政、金融、产业、投资等政策协同,及时清理对消费的不合理限制,加快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提振消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责编:李文玉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来源:大河财立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