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南宋宝藏岩重修普安禅院记-临海括苍普安寺-《台州金石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11:55 1

摘要:北宋崇宁四年(1105),德禅师(1065-1130)受枢密副使王幼安的邀请,先在海州(大致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及其周边部分地区。)天宁寺担任法席,后来迁居到宝藏岩,为台州宝藏岩普安禅院第九代住持。

普安寺

临海括苍普安寺前世今生:

普安寺 在临海县西四十里(今括苍镇独山村),以前叫安众宝藏岩【《赤城志》作“安像宝藏岩”,现在按照石刻改正。】

南朝萧梁时(502-557)建造。

北宋治平三年(1066),赐额“普安”。

北宋崇宁四年(1105),德禅师(1065-1130)受枢密副使王幼安的邀请,先在海州(大致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及其周边部分地区。)天宁寺担任法席,后来迁居到宝藏岩,为台州宝藏岩普安禅院第九代住持。

北宋宣和二年至宣和三年间(1120-1121),因方腊(?-1122)起义之乱,寺院被烧成灰烬。(方腊为睦州青溪(今淳安)人,其起义军被朝廷称为 “寇” ,所以称 “睦寇”。

德禅师为此极力经营修缮寺院,远近的人都十分仰慕他。

南宋建炎四年(1130)三月二十五日,德禅师说偈语示众后安然圆寂。享年六十六岁,骨灰被安葬在寺庙西边的山坳里。

建炎四年(1130)夏天,添差监台州酒务王以宁寻访山水来到宝藏岩,德禅师的弟子崇胜拿着他的行状来请求王以宁写塔铭。王以宁没来得及结识德禅师,向山中的老僧人打听,他们大多称赞德禅师志向品行孤高纯洁,见解透彻。再看他临终前规划建造寺院很有条理,便知他是贤德有道之人,于是为他撰写塔铭。德禅师塔铭由主管成都府玉局观 孙伟书写,主管南京鸿庆宫 裴廪题盖,临海县尉陈烨同首坐择思,了如、梵襄小师等一同立石。

同年,南宋绍兴四年(1134),前丞相范宗尹(1100-1136)路过台州宝藏岩普安禅院,感慨地对郡守刘棐说:“事物的兴衰取决于人,何不选择合适的人来主持,或许可以恢复寺院往日的面貌?”于是从僧众中挑选,让保宁玑(1034-1118)的弟子彦筠主持普安院。

彦筠长老到任后,修建寺院,有山门、大雄宝殿、斋堂、厢房、讲经堂、寮房、库房、厨房、澡堂,重新振兴寺院。长老写信给泸南帅冯檝(?-1152),得到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书,规划建造转轮大藏经阁,中间存放上千函经书

注:刘棐,字仲忱,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高宗建炎初为秘阁修撰,后任右司谏 ;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十九日,以左朝奉大夫、右文殿修撰知台州,绍兴四年(1134)九月八日罢任 。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僧人法先立长明灯。

南宋绍定中(1228—1233),文郁出主法席,后废。

清康熙十七年(1678),僧人觉际建造法堂、斋堂、僧堂、钟楼、禅堂、东西两庑等,寺遂重兴。

沈榕《晨入普安寺题》

余湿犹沾屐,轻寒尚袭衣。

月高云影薄,溪远水声微。

古路无人到,深林有鸟飞。

招提看渐远,一半锁烟扉。 ‌

民国时,僧人已经离散,寺院也坍塌毁坏了。

1990年,释正德法师回到普安寺遗址,立志重建。

释正德:原名郑友其,为当地村人,于天台国清寺皈依,后在仙居大觉寺受五戒,师从净祥法师,于临海延庆寺剃度出家,师从释智泉法师。

2004年,建成天王殿。

2007年,建成西厢房。

普安寺天王殿和西厢房

释正德法师与石碑

愚人自译版:

宋重修普安禅院记

【石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宽三尺八寸,碑额用篆书刻着“重修普安禅院之记”八个字,分四行排列,直径□寸□分,碑文共二十行,每行三十五字,正书直径□寸□分,有碑阴。石碑在临海县西乡的宝藏寺。

台州宝藏岩重修普安禅院记

左奉议郎新权发遣荆门军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事王之望撰写

左朝奉大夫新添差充福建路安抚司参议官贺允中书写

右从事郎监台州杜渎买纳盐场兼烟火公事姚宽篆额

从临海郡治向西走四十五里,有个地方叫宝藏岩。群山环绕,其中一峰特别秀丽,那里有一座古老的寺院。相传:这座寺院始建于萧梁时期(502-557),旧时叫安众院,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改赐现在的匾额。它作为十方寺院(具备十方丛林制度的寺院,即具备传戒资格的禅宗寺院。这类寺院通常遵循严格的丛林制度,强调僧人间的平等互助,并拥有传戒特权。 ‌),由长老住持已经很久了。睦州贼寇方腊起义作乱时,寺院被烧毁坍塌,变成一片荒地,历经几代十余年,才渐渐有所修复,但寺院规模小、力量薄弱,又处在往来的要道上,每天事务繁多、应接不暇,只是勉强维持眼前,终究没有完成全面修复的功业。

南宋绍兴四年(1134)甲寅年,前丞相高平人范宗尹(1100-1136),路过这里,感慨地对郡守雎阳人刘棐说:事物的兴衰取决于人,何不选择合适的人来主持,或许可以恢复寺院往日的面貌?于是从僧众中挑选,让保宁玑(1034-1118)的弟子彦筠主持寺院。彦筠云游四方结束参学后,被众人推举为长老,他到任后,面对残破窘迫的局面,四处筹措、勉强支撑,让居住的僧人得以安定,让前来游访的人能吃饱饭,然后拿出盈余的财物,再加上善男信女的捐赠,按顺序修建寺院,不急于求成也不拖延懈怠,整修旧的建筑,创建新的设施,直到各种设施都完备:有存放财物的库房,有供众人居住的寮房,有做饭的厨房,有洗浴的房间。安置僧人、讲经说法都有相应的堂宇,而佛殿高大雄伟地位于中间,山门、两旁的厢房,侧面环绕、向前相对,曾经荒芜的地基、废弃的旧址,重新变成了庄严的寺院,斋饭时的钟声、粥时的鱼声,在山林间铿锵回荡。彦筠法师说:我们寺院的设施完备了,但山名叫宝藏,却缺少经龛和存放佛经的柜子。不设置这些,名称和实际就不相符了。于是写信给泸南帅冯檝(?-1152)得到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书,规划建造转轮大藏经阁,中间存放上千函经书,外面覆盖着高大的房屋。求学的人可以随意取来阅读,聚集捐赠的财物用来辅助供给寺院的开销。一天,他的徒弟来告诉说:师父您太勤劳了。劳累身体、苦苦思索,将近二十年才完成这些事,却没有文字记载。可惜这件事偏远又不会流传,斗胆向您请求记述。我过去和彦筠有交往,他刚来到这座山时,对我说:寺院没有大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经营。古人住在山里,披荆斩棘,踏着遍地毒蛇,独自坐在山谷中,穿着草木做的衣服,吃着山中的果实,弟子们跟随他,聚集在穷困艰苦的环境中。大概从茅草屋到佛法流传开来,前来的人越来越多,就渐渐修建一些房屋,逐渐发展到华丽宽大,后人安享这些成果,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却不知道最初的艰难辛劳。利用别人的资产,享受安逸,谁不能做到呢?现在我们的寺院虽然是在破败的基础上修建的,不还是比过去好吗?姑且把我的力量投入进去。何必担心不能成功?我当初怀疑他的目标难以实现,到现在才相信。唉!彦筠可以说是能践行自己诺言的人啊。我为他的志向得以实现而高兴,又为他没有欺骗我而喜悦,所以写下这篇文章让刻在石碑上。

南宋绍兴二十年三月三日(1150.4.2)记

郡士王赏刻字

按照石碑背面刻着“绍定元年(1131)钱塘子直阁公付宝藏堂头禅师”。《三札别著录》记载:江朝宗是永州通判。王铨的墓志记载:祖父王之望居住在襄阳的谷城,起初凭借少傅的恩荫补任官职,被征召为监台州盐仓,于是在此安家。任期结束后,铨试获得第一名,调任处州录参。还没赴任,就考中绍兴八年(1138)进士,最终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左大中大夫,追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敏肃。墓在临海义城乡白严隩贺允中,字子忱,上蔡人。政和八年(1118)考中进士,最终官至资政殿大学士。绍兴(1131-1162)初年,居住在临海,事迹都记载在《国史》和《赤城志·侨寓》中。碑额由姚宽篆书,非常有法度。张淏《宝庆会稽续志》说:姚宽,字令威,剡县人,年轻时就有美好的声望。凭借父亲舜明的职位补任官职,最终官至金仓工部屯田郎、枢密院编修官,他博学强记,对天文推算尤其精通,除了擅长诗文,还很擅长篆书和隶书,著有《西溪集》《西溪丛语》等书。去世时五十八岁。《赤城志·县属官》中杜渎盐监的题名记载:姚宽,绍兴年间(1131-1162)到任,有七首下章安杜渎的诗。诗的末尾说:不似陶潜恋松菊,未闻胶鬲举鱼盐。这些见于林表民的《天台集》。他的官衔中称兼管烟火公事,最早见于政和三年(1113)的《安吉县东岳行宫碑》,记载宣德郎、监常州犇牛镇务兼烟火公事彭脩在绍兴十年(1140)的《德清县永灵庙碑》中记载:右宣教郎、监湖州德清县新市镇税兼烟火公事。蔡凡在《仁和县安隐寺唐经幢后绍兴庚辰题记》中记载:右承奉郎、监临安府临平镇税兼烟火公事。李棫和这次所刻石碑中记载的官职都是兼职。阏逢摄提格是绍兴三年(1133)甲寅年。丞相范公,名叫宗尹,襄阳人。宣和三年(1121)考中进士,建炎四年(1130)被任命为右仆射,最终官至观文殿学士。绍兴初年居住在临海。刘棐在《赤城志·郡守题名》中记载:绍兴二年(1132),以左朝奉大夫右文殿修撰的身份担任知州。

原文简体字版:

宋重修普安禅院记

【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广三尺八寸,额篆书“重修普安禅院之记”八字四行,直径□寸□分,二十行,行三十五字,正书径□寸□分有阴。在临海县西乡宝藏寺。】

台州宝藏岩重修普安禅院记

左奉议郎新权发遣荆门军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事王之望撰

左朝奉大夫新添差充福建路安抚司参议官贺允中书

出临海郡治之西四十五里,曰宝藏岩。众山环合,一峰特秀,有古招提。相传:权舆于萧梁之世,旧为安众院,治平中改赐今额。其为十方,以长老住持久矣。睦寇之乱,焚圮赤地历数代十有余,年颇复兴缉,而院小力薄,当往来之交,日不暇给,趣过目前,讫无全功。

绍兴阏逢摄提格之岁,故丞相高平范公过之慨然,以语郡守雎阳刘公棐曰:物之废兴繄其人,盍择所授庶可复乎?于是选于丛林,以保宁玑之子彦筠主之。筠游方罢参,众推耆宿,至则因残就窘,左支右补,俾住者安,居游者饱食,然后斥其赢余,助以檀施,次第建立,不亟不徐,饬故创新,以底于大备库有司,众有寮爨,有厨浴,有室。安僧说法,各有堂宇,而佛殿岿然居中,三门两庑、旁带前揖,荒基替址,复为宝坊,斋钟粥鱼,铿隐林壑,师曰:吾院具矣,然山号宝藏,而经龛梵庋阙焉。不设名实不相副,乃书抵泸南帅冯公檝得经五千四十八卷,规为转轮大藏,中栖千函,外覆大屋。学者恣取观之,裒其施入用佐供馈。一曰:其徒来告曰,师之为勤矣。劳身苦思垂二十年乃克成,而未有纪述。惜其远且无传敢以为,请予旧与筠游其始来兹山,谓余曰:刹无小,顾为之如何。古人住山披茨棘蹈席虺孤坐岩谷,衣草木而食其实徒,属从之赘,聚其穷苫。盖茅草及道孚而化行,来者益多,则稍二栋宇,以渐至于华大,后人安享之谓:是固然不知厥初之艰勤也。夫利人之资,而享其逸,孰且不能,今吾刹虽隳敝之,余不犹愈乎?姑置吾力焉。奚忧弗集予疑其落,落难合及今而信。呜呼!筠可谓克践其言者矣。予乐其志之有成,又喜其不予欺也。故书俾刻之。

绍兴二十年三月三日记

郡士王赏刻字

案右碑阴刻“绍定元年钱塘子直阁公付宝藏堂头禅师”。《三札别著录》:江朝宗,永州通判。王洤墓志:祖之望居襄阳之谷城,初以少傅遗泽补官,辟监台州盐仓,因家焉。秩满,铨试第一,调处州录参。未赴,登绍兴八年进士第,终资政殿大学士、左大中大夫,赠太师、秦国公,谥敏肃。墓在临海义城乡白严隩。贺允中,字子忱,上蔡人。政和八年中第,终资政殿大学士。绍兴初,寓临海,事迹并见《国史》及《赤城志·侨寓》。额为姚宽篆,极有法度。张淏《宝庆会稽续志》云:宽,字令威,剡人,少有令望。以父舜明任补官,终金仓工部屯田郎、枢密院编修官、博学强记,于天文推算尤精,词章之外,颇工篆隶,著有《西溪集》、《西溪丛语》等书。卒年五十八,《赤城志·县属官》:杜渎盐监题名:姚宽,绍兴中至,有下章安杜渎诗七首。末云:不似陶潜恋松菊,末闻胶鬲举鱼盐。见林表民《天台集》,其结衔称兼烟火公事,始见政和三年《安吉县东岳行宫碑》,宣德郎,监常州犇牛镇务兼烟火公事。彭脩,绍兴十年《德清县永灵庙碑》:右宣教郎,监湖州德清县新市镇税兼烟火公事。蔡凡《仁和县安隐寺唐经幢后绍兴庚辰题记》:右承奉郎,监临安府临平镇税兼烟火公事。李棫与此刻皆兼职也。阏逢摄提格为绍兴三年甲寅,丞相范公,名宗尹,襄阳人。宣和三年中第,建炎四年拜右仆射,终观文殿学士。绍兴初寓临海。刘棐《赤城志·郡守题名》:绍兴二年,以左朝奉大夫右文殿修撰知。

原文繁体字版:

宋重修普安禪院記

【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廣三尺八寸,額篆書“重修普安禪院之記”八字四行,直徑□寸□分,二十行,行三十五字,正書徑□寸□分有陰。在臨海縣西鄉寶藏寺。】

台州寶藏巖重修普安禪院記

左奉議郎新權發遣荊門軍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營田事王之望撰

左朝奉大夫新添差充福建路安撫司叅議官賀允中書

右從事郎監台州杜瀆買納塩塲兼煙火公事姚寛篆額

出臨海郡治之西四十五里,曰寶藏巖。众山環合,一峰特秀,有古招提。相傳:權輿於蕭梁之世,舊爲安衆院,治平中改賜今額。其爲十方,以長老住持久矣。睦寇之亂,焚圮赤地厯數代十有餘,年頗復興緝,而院小力薄,當往來之交,日不暇給,趣過目前,訖無全功。

紹興閼逢攝提格之歲,故丞相高平范公過之慨然,以語郡守雎陽劉公棐曰:物之廢興繄其人,盍擇所授庶可復乎?於是選於叢林,以保寕璣之子彥筠主之。筠游方罷叅,眾推耆宿,至則因殘就窘,左支右補,俾住者安,居游者飽食,然後斥其贏餘,助以檀施,次第建立,不亟不徐,飭故創新,以底於大備庫有司,衆有寮爨,有厨浴,有室。安僧說法,各有堂宇,而佛殿巋然居中,三門兩廡、㫄帶前揖,荒基替址,復爲寶坊,齋鍾粥魚,鏗隱林壑,師曰:吾院具矣,然山號寶藏,而經龕梵庋闕焉。不設名實不相副,乃書抵瀘南帥馮公檝得經五千四十八卷,規爲轉輪大蔵,中棲千函,外覆大屋。學者恣取觀之,裒其施入用佐供饋。一曰:其徒来告曰,師之爲勤矣。勞身苦思垂二十年乃克成,而未有紀述。惜其遠且無傳敢以爲,請予舊與筠游其始来玆山,謂余曰:刹無小,頋爲之如何。古人住山披茨棘蹈席虺孤坐巖谷,衣草木而食其實徒,属從之贅,聚其穷苫。蓋茅草及道孚而化行,来者益多,則稍二棟宇,以漸至於華大,後人安享之謂:是固然而不知厥初之艱勤也。夫利人之資,而享其逸,孰且不能,今吾刹虽隳敝之,馀不犹愈乎?姑寘吾力焉。奚忧弗集予疑其落,落难合及今而信。呜呼!筠可谓克践其言者矣。予乐其志之有成,又喜其不予欺也。故书俾刻之。

绍兴二十年三月三日记

郡士王赏刻字

案右碑阴刻“绍定元年钱塘子直阁公付宝藏堂头禅师”。《三札别著录》:江朝宗,永州通判。王洤墓志:祖之望居襄阳之穀城,初以少傅遗泽补官,辟监台州盐仓,因家焉。秩满,铨试第一,调处州录参。未赴,登绍兴八年进士第,终资政殿大学士、左大中大夫,赠太师、秦国公,谥敏肃。墓在临海义城乡白嚴隩。賀允中,字子忱,上蔡人。政和八年中第,終資政殿大學士。紹興初,寓臨海,事蹟並見《國史》及《赤城志·僑寓》。額爲姚寛篆,極有法度。張淏《寶慶會稽續志》云:寛,字令威,剡人,少有令望。以父舜明任補官,終金倉工部屯田郎、樞密院編修官、博學彊記,於天文推算尤精,詞章之外,頗工篆隸,著有《西谿集》、《西谿叢語》等書。卒年五十八,《赤城志·縣屬官》:杜瀆鹽監題名:姚寛,紹興中至,有下章安杜瀆詩七首。末云:不似陶潛戀松菊,末聞膠鬲舉魚鹽。見林表民《天台集》,其結銜稱兼煙火公事,始見政和三年《安吉縣東岳行宮碑》,宣德郎,監常州犇牛鎮務兼煙火公事。彭脩,紹興十年《德清縣永靈廟碑》:右宣教郎,監湖州德清縣新市鎮稅兼煙火公事。蔡凡《仁和縣安隱寺唐經幢後紹興庚辰題記》:右承奉郎,監臨安府臨平鎮稅兼煙火公事。李棫與此刻皆兼職也。閼逢攝提格爲紹興三年甲寅,丞相范公,名宗尹,襄陽人。宣和三年中第,建炎四年拜右僕射,終觀文殿學士。紹興初寓臨海。劉棐《赤城志·郡守題名》:紹興二年,以左朝奉大夫右文殿修撰知。

原文附录:

来源:文传电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