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自断“命脉”!泽连斯基突然下令,制裁中企,俄总理下了一道死命令:关闭20个边境口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4:16 1

摘要:最近这段时间,俄乌那边的事儿真是一波接一波,热闹得很。前有乌克兰突然对一堆中企下手,搞起了制裁,不少人都在说泽连斯基这是压根不给中国面子了;后脚俄罗斯总理就放出狠招,直接下令关掉20个俄乌边境口岸。

据环球时报报道,最近这段时间,俄乌那边的事儿真是一波接一波,热闹得很。前有乌克兰突然对一堆中企下手,搞起了制裁,不少人都在说泽连斯基这是压根不给中国面子了;后脚俄罗斯总理就放出狠招,直接下令关掉20个俄乌边境口岸。

先说说乌克兰制裁中企这事儿,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2025年以来,乌克兰那边就没闲着,以“向俄军工联合体提供关键部件”为理由,分三次对58家中企实施了制裁,涉及的领域还不少,像无人机零部件、碳纤维材料这些都在里面。最新的一轮制裁里,有5家注册在中国的企业被单独拉进了“支持俄罗斯军事行动”的黑名单,这下可惨了,面临着资产冻结、贸易禁令这些严厉的措施。

普京(资料图)

乌克兰制裁政策专员瓦修克还放话说,俄军60%的外国零部件都来自中国,可你让他拿出点实在证据来,他又支支吾吾说不上来。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事儿有点蹊跷。要知道全球70%的民用无人机部件都是咱们中国产的,俄军无人机里有中国零件也不能就一口咬定是“援俄”啊。而且他们对俄军武器里67%的西方零部件,像美国芯片、德国精密仪器这些,就选择性失明了,这明摆着是在搞政治操弄,想借着“中俄军事合作”的谣言,给美西方递投名状呢。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这边可没惯着。外交部的态度那是相当强硬,说乌方的制裁“缺乏国际法依据,纯属政治讹诈”,还启动了《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给咱们的中企提供司法保护。商务部也没闲着,正在评估对乌贸易的反制措施,看这意思,可能会在粮食、能源这些领域有所动作。

要说这事儿对中乌关系的影响,那可不小。中国可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的时候,咱们进口了他们12%的农产品和35%的冶金产品。这下好了,制裁一出,乌方每个月损失大概2.3亿美元的贸易额不说,更让那些原本打算参与乌克兰战后重建的中企心里打了退堂鼓。乌克兰有个汉学家叫霍洛德的,就说这事儿是“为讨好美国而自毁经济命脉”,这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再看俄罗斯这边,关闭20个边境口岸的消息也挺让人震惊的。这事儿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是有法律依据的。根据2022年乌东四州入俄条约,俄罗斯正式终止了和乌克兰的边境口岸协议。8月1日生效的命令里,包含了13个公路口岸、7个铁路口岸,大多在卢甘斯克、顿涅茨克这些“新联邦主体”的交界区。俄罗斯媒体也说了,这些口岸自从冲突爆发后其实就没怎么正常运营过,现在关闭就是“对现实控制权的法律固化”。

泽连斯基(资料图)

当然了,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重中之重。克里姆林宫说,关闭口岸是为了阻断乌军渗透、武器走私和情报活动。就拿别尔格罗德州来说,2024年这地方发生了17起跨境袭击事件,关掉5个公路口岸后,边境警报的频次一下子就下降了60%。俄总理米舒斯京也说得很明白,“在冲突结束前,边境管控措施只会强化不会松懈”。

不过这事儿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短期来看,俄乌边境贸易算是彻底歇菜了。俄罗斯南部那些依赖乌克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产能直接下降了40%,物流成本因为得绕到白俄罗斯,也增加了35%。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推动着俄罗斯加速开发北极航线和中亚运输走廊,减少对传统俄乌通道的依赖。

在国际上,各方的反应也不一样。欧盟跳出来谴责说这事儿“加剧人道主义危机”,但印度、南非这些新兴国家就表示“理解俄方基于安全的自主选择”。说到底,这关闭口岸的举动,被看作是俄罗斯对乌东四州“事实领土化”的关键一步,把“新边境线”的物理和法律双重屏障都给强化了。

这两件事凑到一块儿,对中俄乌三角关系的影响可不小。泽连斯基政府想通过制裁中企来绑定西方阵营,可这如意算盘打得不太响。一方面,美国要求乌克兰开放稀土开采权作为军援的条件,这让乌克兰的“战略依附”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另一方面,要是中国因此加深和俄罗斯的合作,那乌克兰在战后重建、粮食出口这些事儿上的话语权可就更弱了。

而俄罗斯这边,关闭俄乌口岸后,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物资流通更得靠中俄口岸了。2025年上半年,中俄边境贸易额同比增长了22%。俄罗斯在能源、粮食这些领域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客观上也让两国“背靠背”协作得更紧密了,形成了对抗西方制裁的战略缓冲。

咱们中国呢,一直秉持中立立场,现在也面临着考验。既要避免被卷入冲突,又得维护好咱们企业的合法权益。外交部多次强调要“劝和促谈”,但乌方不断挑衅,俄方又在强化边境管控,这都逼着中国在平衡策略里找到新的支点。比如说扩大和中亚、中东的能源合作,分散一下地缘风险,就是个不错的办法。

展望未来,这冲突看样子还得持续一阵子,破局之路难啊。俄乌口岸关闭和制裁中企,其实就是“阵营对抗”对“互联互通”的冲击。当边境从“合作纽带”变成“安全壁垒”,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肯定得重新调整,这时候特别需要建立一个能超越冲突的多边协调机制。

现在联合国和非洲联盟这些第三方正在推动“边境人道走廊”计划,想缓解口岸关闭对平民的影响;咱们中国也可以利用“全球安全倡议”,提出“冲突降级路线图”,平衡各方的核心关切。不过,美俄在乌东主权问题上的零和博弈,还是和谈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对于咱们的中企来说,面对制裁也得想办法应对。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加速撤离乌克兰市场,转向中亚、东南亚布局替代产能;同时也在加强法律团队建设,打算通过海牙常设仲裁法院这些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止损+开拓”的策略,说不定会成为地缘冲突常态化下企业生存的一种模式。

泽连斯基(资料图)

总的来说,乌克兰制裁中企和俄罗斯关闭口岸,既是冲突激化的结果,也预示着新的地缘秩序在慢慢形成。对中国而言,得在“西方施压”和“俄方期待”之间保持战略自主,用经济合作和安全对话这两个轮子,给动荡的欧亚大陆注入一些稳定性。毕竟,当边境的铁门和制裁的大棒同时举起时,只有构建起超越对抗的共同利益网络,才能避免掉进“分裂式全球化”的陷阱里去。

来源:易老冯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