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在下周例会上给领导直接演示一个能跑起来的库存系统,可后端只有我一个人,还要写 PPT,怎么办?”上周,南京一家快消品公司的产品经理阿斌把这句话丢进 Lynx 对话框,十分钟不到,系统就生成了一份带登录、入库、出库、库存预警的完整 Web 应用。阿斌把域名
“我想在下周例会上给领导直接演示一个能跑起来的库存系统,可后端只有我一个人,还要写 PPT,怎么办?”上周,南京一家快消品公司的产品经理阿斌把这句话丢进 Lynx 对话框,十分钟不到,系统就生成了一份带登录、入库、出库、库存预警的完整 Web 应用。阿斌把域名发到群里,业务同事当场用手机扫码就能下单测试——这并非科幻,而是低代码平台叠加 AI 后的日常。
Gartner 在最新报告里给出两个关键数字:到 2025 年,70% 的新企业应用将出自低代码/无代码平台;而在这些平台里,生成式 AI 把“写代码”进一步降维成“说话”。换句话说,只要你能把需求讲清楚,平台就能帮你把应用“说”出来。我们挑了三款主流产品——微软 Power Platform、JeecgBoot+DeepSeek、以及云集旗下的 Lynx——在同一需求上做实测,看看业务团队到底能不能真的甩开 IT 自己干。
实测需求很简单:做一个“市场活动预算审批流”,包含表单填写、部门经理审批、财务复核、预算池扣减、邮件通知五个环节。我们找来四位完全不懂 Java 的业务同事,让他们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限时 30 分钟完成可点击 Demo。
结果让人意外。微软 Power Platform 借助 GPT-4 在 12 分钟生成了数据表和流程,但把审批条件写死,需要手动改公式;JeecgBoot+DeepSeek 花了 18 分钟搭好数据库和接口,却在前端样式上卡了壳;而 Lynx 只用了 9 分钟就给出了可运行的网页,连邮件模板都一并配好,用户只需要把公司 Logo 拖进去即可上线。从点击“生成”到手机扫码体验,全程不超过一杯咖啡的时间。Gartner 说的“公民开发者”不再是口号,而是正在会议室里用 AI 低代码抢活的业务同事。
为什么 AI 能让门槛瞬间消失?核心在于三重压缩。第一重压缩需求表达:过去要用 PRD、流程图、ER 图,现在一句“像淘宝退货流程那样”就能被模型读懂;第二重压缩技术细节:平台内嵌的代码大模型会自动挑 Spring 还是 Node,开发者无需关心;第三重压缩调试时间:AI 直接给出沙盒地址,报错信息也翻译成白话,省去了“看日志、搜 StackOverflow”的经典循环。
当然,企业级场景不会永远这么简单。我们随后把测试搬到更复杂的 ERP 对接环境,发现当字段超过 300 个、权限矩阵嵌套五层时,AI 生成的应用仍需人工修修补补。Gartner 提醒的“治理缺口”开始显现:没有 IT 把关,业务同事很容易把敏感字段暴露到前端,或者把循环审批配成死循环。因此,多数公司采取“双人制”——业务用 AI 搭原型,IT 用 15 分钟做安全与性能扫描,双方再一起上线。实测下来,这种模式让需求响应时间从三周缩短到三天,IT 同事也从“写代码”升级为“定规则”,双方都松了口气。
总的来看,低代码平台叠加 AI 并没有让程序员失业,而是把“开发”拆成两层:业务负责想法,AI 负责实现,IT 负责兜底。在阿斌的故事里,他最终把 Lynx 生成的应用丢给后端同事,只补了两行权限校验就上线,周会上演示一次通过。会后,老板拍了拍他肩膀:“下次新品促销系统,也交给你了。” AI 让应用开发像做 PPT 一样简单,但决定系统成败的,仍然是人对业务的理解——这一点,机器暂时还学不会。
来源:云集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