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张维为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剖析了美国政治体系的深层弊端,指出其民主模式难以为继。
在全球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张维为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剖析了美国政治体系的深层弊端,指出其民主模式难以为继。
美式民主在建国初期以其强调“自由、平等与民有民治民享”的核心理念,推动了美国自身的政治体制建设,也对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宪政改革和民主化浪潮产生了示范效应。
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后续修正案所确立的代议制、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机制,被多个国家在制定本国宪政框架时所借鉴。
但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和多元化信息传播环境下,美国国内民主实践面临前所未有的制度性挑战。
张维为教授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指出,美国的公共舆论环境逐渐演变成对政治机构的高度不信任。
他特别提到,美国的文艺作品几乎不再有正面塑造政府形象的倾向,取而代之的是对政党操控、官僚失能与制度虚伪的讽刺与批评。
例如美剧,《纸牌屋》、《副总统》、《新闻编辑室》等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情节,反映出媒体、政界和资本之间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甚至在民众心中强化了“政府无法代表人民利益”的印象。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美国政治极化、选民撕裂与利益集团主导政治议程的现实困境。
有超过70%的美国民众对国会两党表现出“根本不信任”态度。民主与共和两党在移民、枪支、堕胎、税收等关键议题上的分歧也呈现结构性固化。
此外,选举制度本身也面临诸多质疑,例如“金钱政治”现象愈演愈烈。
据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大选的总开销超过140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其中超过70%的资金由少数大型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提供。
这种依赖高额政治捐款的现实被批评为“民主外包给资本”的表现。
因此,美式民主从早期的制度样板逐步演变为一个充满内耗和失衡的治理模式,在国际上的示范效应也呈现下降趋势。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政治制度时,不再盲目效仿美式路径,而是开始寻找更符合本国国情的治理模式。
近年来,美国政治生态呈现出日益极化的趋势。
在选举过程中,负面竞选成为常态。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有超过70%的电视竞选广告为负面攻击内容。
这种“揭短”和“人身攻击”式的政治竞争,不再局限于政策争辩,而逐渐演变成互相指责与人格贬损的循环。
民粹主义情绪在此背景下迅速蔓延。
2016年特朗普胜选即是一例。
特朗普的竞选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在呼应部分中下层白人选民不满的同时,也伴随着对外来移民、全球化政策的激烈批评。
这类倾向在民意中不断放大,推动政治人物日益迎合民粹诉求,而非基于理性与长期政策考量。
政治正确的另一个表现,是公共言论的过度敏感化。如《纽约时报》曾报道,部分高校教师因课堂上使用某些历史性词汇遭遇学生投诉,影响正常教学自由。
这一现象反映出社会分裂与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程度,间接压缩了真正的多元和理性讨论空间。
美国宪政制度原本设计初衷在于限制权力过度集中,但也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以总统大选为例,尽管采取选举人团制度,但在2000年与2016年,美国曾出现候选人赢得普选票却未能当选总统的情况。
这种“多数选民意志无法转化为国家领导权”的现象,引发了制度公正性的广泛争议。
此外,政治献金制度也使得“金钱政治”成为难以忽视的现实问题。2020年,美国联邦选举中,政治献金总额超过14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与利益集团对政客政策立场的影响力显著上升。
例如,制药公司、金融机构在医保改革、税收政策等方面拥有不对称的话语权,进一步削弱了普通选民的实际影响力。
美国著名法学家拉里·莱斯格曾指出,美国民主的最大缺陷在于“代表制度的劫持”——即极少数人通过金钱和媒体渠道操纵民意,从而主导国家政策。
这种倾向使得政策更关注特定群体的利益,而难以实现全民福祉。张维为教授曾评价称:“一个长期沉溺于内耗和选举操作的国家,将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
当前美国制度的异化,正是其在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产业转型、社会不平等等方面表现出政策短视、执行力弱化的直接后果。
这种趋势若无法得到制度性纠偏,或将继续削弱其国家治理能力与国际信誉。
参考资料:
1、制造混乱动荡,美式民主神话破灭 张维为 2022-09-20
2、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68期:美式民主的制度困境 观察者网 2022-12-04
来源: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