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宁市良庆区第一实验幼儿园的美工区,五岁的黄思萌正全神贯注地对折红纸,小剪刀灵巧地沿着弧线游走。纸屑飘落,展开的瞬间,一只线条流畅的蝴蝶在阳光下仿佛振翅欲飞。“看,蝴蝶翅膀的花纹是‘春’字变的!”她兴奋地指着对称的纹样。这生动的一幕,是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
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在南宁市良庆区第一实验幼儿园的美工区,五岁的黄思萌正全神贯注地对折红纸,小剪刀灵巧地沿着弧线游走。纸屑飘落,展开的瞬间,一只线条流畅的蝴蝶在阳光下仿佛振翅欲飞。“看,蝴蝶翅膀的花纹是‘春’字变的!”她兴奋地指着对称的纹样。这生动的一幕,是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幼师”)与良庆一幼十年携手,以“共美1+1”模式破解非遗剪纸美育三大深层困境的缩影:直面传统教学碎片化、文化浸润浅表化以及育人目标割裂化的挑战。
针对资源割裂与主体协同不足的难题,项目首创“双轨协同·融通共生”机制。通过设立联合领导小组与常态化联席会议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高职导师-学生-幼师-幼儿”四级成长链形成互助共学共同体(如广西幼师导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再旺、钟昀睿与园所教师组成的“双师团”),并打造“高职非遗研创中心+园所浸润基地”双轨实践场整合校内外资源。这一机制确保了高校前沿理论与幼儿园实践的深度咬合,为系统性非遗美育提供坚实支撑。
为根治教学内容零散与文化解读浅表化,团队创新构建了“时序为经·素养为纬”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以二十四节气文化为轴线,深度融合技艺与儿童发展规律。目标上确立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剪韵”、技艺探索的“剪艺”、创新思维的“剪思”、习惯素养的“剪行”四维融合,培育“赏非遗、会创造、懂传承、乐分享”的幼儿;内容上围绕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身心健康、集体适应四大素养领域,形成“启智探美、生活循美、身心育美、群创共美”活动板块。例如,立春剪“柳燕衔枝”感知生命律动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冬至剪“团圆饺”体味家庭伦理与情感寄托祈福纳祥,将抽象的民俗符号与哲学智慧转化为生活化、游戏化的美育实践,彻底告别孤立技法训练与浅层文化讲解。
为突破“唯作品论”和素养割裂的局限,项目建立了“四维一体·多元协同”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聚焦“文化传承、审美表达、创意实践、习惯素养”四大核心维度,融合幼儿自评、同伴互评、教师个性化引导及家长社区反馈。创设“小传承人成长护照”,动态记录幼儿从剪直线到创作主题叙事的跃升轨迹,特别关注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新思维等素养的协同发展与创造力的释放。大班幼儿刘沐夔将传统团花与航天元素结合创作的“太空窗花”,正是创新思维蓬勃涌现的生动例证。
十年深耕,“共美1+1”模式成效斐然,有效摆脱了三大核心困境。系统化教学替代了碎片化训练:孩子们理解了从构思如解码“连年有余”的生活期许,到创作如剪出生肖故事的完整逻辑与美学规律如对称、阴阳剪的哲学意蕴。深度文化浸润超越了浅表符号:幼儿能感知并表达剪纸蕴含的生态伦理、情感价值与造物智慧。素养协同发展突破了割裂目标:审美、文化、创新与技艺得到综合培养。项目惠及千余名幼儿,在良庆一幼构建起“教学-实践-展示-传播”全链条。剪纸作品从节气习俗延展至“我心中的小学”,成为儿童感悟传统、表达自我的生动载体;幼儿化身“非遗小使者”走进社区、小学、图书馆。
在玉泉社区广场,居民玉奶奶接过孩子剪的“福”字连连赞叹:“这手艺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在银岭小学的跨校活动中,幼儿与小学生合作完成的构思新颖的“百变团花”赢得阵阵掌声。这把小小剪刀,在高校与幼儿园的共生探索中,正剪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让非遗之美与文化自信于孩童指尖流转不息、熠熠生辉。(刘启强、覃玲江)
来源:千宴骨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