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里面是几页烧焦的手稿,字迹斑驳不清,标题只剩下四个字:《亲历炮火》。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2000年春天,《光明日报》的编辑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包裹。
里面是几页烧焦的手稿,字迹斑驳不清,标题只剩下四个字:《亲历炮火》。
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新闻稿,而是许杏虎留下的最后记录。
他没能写完,也没能回来。
说起来,许杏虎那时候才三十一岁。
他和朱颖刚结婚,还在备孕。
单位里的人开玩笑说:“明年抱娃咯。”谁都觉得这是句喜气话。
可没想到,成了遗憾的前奏。
那年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正打得激烈。
北约从3月开始空袭南斯拉夫,一轰就是78天。
中国外交人员和记者坚守在贝尔格莱德,处境极其危险。
可新闻不能停,声音不能断。
这是那时候的共识。
许杏虎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塞尔维亚语专业的高材生。1987年考上外院,家里人高兴得不得了。
那年村主任敲锣打鼓送喜报,父母第一次把腰挺得那么直。
他毕业后进了《光明日报》,干的是国际新闻编辑,稳妥体面。
可他不满足。1996年,他争取到去贝尔格莱德大学进修的机会,语言、人脉、背景资料,他一样不落地准备。
那时候没人想到,这段经历会把他推向生死边界。
朱颖比他小几岁,北京人,家境不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她原本是搞美术设计的,后来调到《光明日报》广告部,因为业务过硬,也参与新闻采编。1996年,她也被派去贝尔格莱德学习。
两个人在异国他乡认识,很快恋爱。1998年结婚,婚礼不大,但气氛特别好。
同事们都说他们是才子佳人。
1999年年初,局势紧张。《光明日报》决定派人去前线。
许杏虎第一个报名。
他说:“我是学这个的,比我合适的没有了。”领导犹豫,他坚持。
回家一说,朱颖一开始不同意。
她说:“刚结婚,你去那种地方,爸妈怎么办?”许杏虎沉默了。
第二天早上,朱颖拎着行李说:“我陪你去。”
这事儿后来被很多人提起。
不是因为浪漫,而是因为那种默契和担当。
他们到贝尔格莱德没多久,战争就打响了。
北约的轰炸从3月24日开始,昼夜不停。
那时候的大使馆已经不是新闻安全区。
潘占林大使天天叮嘱大家:“注意安全,晚上不要开灯。”许杏虎和朱颖白天采访,晚上写稿。
有时候连夜剪辑,发回国内。
5月7日晚,潘占林召集大家开会。
那天晚上气氛特别压抑。
邵云环还开玩笑说:“他们在备孕,明年就能抱娃了。”朱颖脸一下红了,大家笑了笑,算是缓和了气氛。
可就是这天晚上,23点45分,北京时间已经是5月8日凌晨5点,第一枚导弹击中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爆炸声震天动地。
玻璃全碎,墙体起火。
接着第二枚、第三枚接连而至。
整个大楼成了一片火海。
当时大使馆里大约有20多人。
邵云环当场身亡,一只手臂炸断。
许杏虎是在二楼废墟中被找到的,身上多处重伤,面部几乎无法辨认。
朱颖更惨,被炸到地下室,身体破碎。
事后统计,3人死亡,20多人受伤。
这是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极为惨烈的一页。
北约称是“误炸”,说是地图坐标错误。
但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解释站不住脚。
那栋大楼的位置是1995年搬迁的,而北约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卫星定位系统。
更何况,炸弹是直接打在新闻处和记者宿舍上。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直到五年后,塞尔维亚政府才把第五枚未爆炸的导弹从废墟中挖出来。
那是一枚美军战斧导弹。
至此,才有人意识到,这次袭击可能远比“误炸”更复杂。
消息传回国内时是5月8日凌晨。
江苏丹阳的许家一下子围满了人。
许杏虎的父母一个病在床、一个几近崩溃。
母亲抱着儿子的结婚照要跳井,被邻居拉住。
那时候,家里墙上还是满满一面奖状。
北京的朱家也一样。
朱颖的父母第一时间要求把女儿接回国。
母亲郭桂琦哭着说:“她会冷。”他们赶往贝尔格莱德,见到的却是装在黑袋子里的遗体。
许杏虎的姐姐,为了供弟弟上学,早早辍学打工。
那时候她工作不稳定,家庭也紧张。
政府后来为她安排了工作,也为许家修了新房,把村里的水泥路命名为“杏虎路”,村子改名“杏虎村”。
朱颖的妹妹朱佳,那年还在读书。
姐姐去世后,她更加刻苦,后来成绩优秀,成了家里的新希望。
朱颖的父母回到北京,搬进了社区分配的住房。
他们把女儿的大学捐了4万元,设立“朱颖奖学金”,鼓励新闻专业的学生。
每年5月8日,许家总有人前来吊唁。
村口的杏虎路上,摆满了白花。
老两口坐在门口,不说话。
有人问:“还记得那年吗?”他们点头,说:“记得。”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开玩笑说他们要当爷爷奶奶了。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对外关系档案选编(1990-2000)》,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潘占林口述,《亲历五八:驻南联盟大使回忆录》,新华出版社,2002年。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五八事件全记录》,2000年。
《光明日报》社史编辑组,《光明背后的光明——新闻人的责任与牺牲》,人民出版社,2006年。
邵云环家属口述,《他们走了,但留下了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来源:小兰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