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早有警告,3年前精准预言,中美零和博弈注定让华盛顿吃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2:31 1

摘要:2021年,哈佛大学那间安静的办公室里,约瑟夫·奈教授敲击键盘,写下了一个让华盛顿不愿听到的警告:美国与中国搞零和博弈,是重大战略失误。

2021年,哈佛大学那间安静的办公室里,约瑟夫·奈教授敲击键盘,写下了一个让华盛顿不愿听到的警告:美国与中国搞零和博弈,是重大战略失误

三年后,华盛顿不得不吞下苦果。6883亿美元的贸易额摆在那里,关税战不仅没有让中国"摇晃",反而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为此买单

这位"软实力之父"的话为什么这么准?美国的零和博弈到底错在哪儿?

约瑟夫·奈这个名字,在国际关系学界如雷贯耳。1964年从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毕业后,他先后为卡特和克林顿两任总统服务,担任过国防部国际安全事务助理部长。

更让他名声大噪的,是他在学术界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将国家影响力分为军事科技等硬实力,和价值观文化等软实力两大类。

这个理论一经提出,立刻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奈教授对中国的态度,一直相对理性。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让软实力生根发芽,经济成就让软实力茁壮成长,虽然中美在软实力方面存在竞争,但反对两国进行零和博弈

2023年,这位80多岁的老教授还亲自访问中国,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然而,华盛顿的政客们显然没有听进去专家的忠告。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立即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一个月后又追加10%,整个美国政坛散发出傲慢的氛围

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不管怎么样,势必要把中国摁下去,中国的强大就是美国的衰落。他们还大力驱逐移民,计划清除哈佛等知名学府的访问学者和外国留学生,关闭美国之音广播和美国国际开发署。

甚至暂停了90亿美元的海外援助拨款,想要通过削弱软实力来突出硬实力。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到了2025年8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不得不在斯德哥尔摩会谈后承认:"美国无法改变中国,中国也无法击垮美国"

这位曾在年初信心满满要防止中国超越美国的国务卿,短短半年就被迫承认双方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约瑟夫·奈的预言,就这样精准地打了华盛顿一记响亮的耳光。

数字是不会撒谎的,华盛顿的政客可以。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期待的是中国经济应声摇晃,但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中国的反制措施来得又快又准,专门挑美国最疼的地方下手。美国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气被加征15%关税。连美国引以为傲的原油、农业机械和大排量汽车,也被加征了10%的关税。

普通美国人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走进沃尔玛,亚马逊购物车里的东西,价格签上的数字变了。一部在中国组装的苹果手机,成本里不多不少,加上了那份关税成本

最后还是得美国消费者自己掏钱买单。每一项反制措施都精准戳到了美国的痛点。以售卖能源为经济支柱的地区,以及农业产品的群众,最先感受到了反制措施的厉害。

看看2024年的数据就知道了。美国出口的大豆高达51.7%都是卖给中国的。一夜之间,最大的买家树立起一道门槛,中西部的豆农看着满仓的黄豆,只能盘算着银行贷款怎么还。

棉花的情况也一样,29.7%的出口棉花指望着中国市场。得州和密西西比的棉农,也失去了他们最重要的客户。

就连高科技领域也躲不过去。美国生产的集成电路有17.2%要运到中国,装进各种电子产品里再卖向全世界。

这条路一堵,伤害的不只是英特尔和高通的报表,而是整个全球科技产业链的节奏。

更让美国尴尬的是,技术封锁也没起到预期效果。2025年2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实施全面禁令,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口高端AI芯片。

结果呢?仅仅三个月后,华为就推出了昇腾910B芯片,性能几乎赶超英伟达的A100。而且马来西亚、沙特等国家纷纷采购中国AI芯片。

连德国汽车制造商都计划将华为AI技术整合到新一代汽车中。美国的技术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

特朗普这套零和博弈的想法,错就错在他以为当今世界的每个国家都是各自玩各自的。实际上,所有国家都绑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体。

零和博弈的本质就是"一方得利必有一方受损",所有参与者得失相抵为零。这套理论在冷战时期或许还有点道理。

那会儿的美苏经济基本是两条平行线,井水不犯河水,"脱钩"本来就是常态。但中美关系完全是另一回事。用约瑟夫·奈的话讲,两个国家体量都这么大,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缠得解不开了

谁也别想从根本上搞死对方。2024年,中美贸易额6883亿美元,超过7万家美国公司在中国有生意。只算有数据可查的1961家,它们2022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就高达4905.2亿美元。

通用汽车、星巴克、耐克、可口可乐……这些美国牌子,早就把中国当成了第二主场。它们来这里,不光是为了便宜的厂房,更是冲着14亿人的消费市场

对这些国际化的公司来说,中国并不是"对手",反而是最大的"客户"。特朗普的关税,等于是在逼着通用汽车的CEO在"美国利润"和"中国利润"之间二选一,怎么选都是亏。

更要命的是,美国的盟友们也不买账。德国、法国等传统盟友在中美博弈中采取平衡策略。既不愿完全与中国脱钩,也不敢公开反对美国政策。

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国家更是普遍不愿在中美间选边站队,更希望从两国合作中获益。就连全球性挑战也在提醒我们,零和博弈是条死路。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经济复苏,这些问题哪一个能靠对抗解决?

需要的是中美两国携手应对,体现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之一,一旦中国决定大规模抛售美债,将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而这也正是中国在贸易战和科技战中所拥有的反制力量之一。从2013年开始的"一带一路"倡议,到今年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进来。

中国帮一个非洲国家修了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个国家的矿产和农产品就能更快地运出去卖钱。这不光帮了别人,也为中国自己打开了新的市场和资源来源。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的反应透着一股"定力"。没有跟着对方一起跳脚,也没有被吓得手足无措。中国之所以这么有底气,是因为手里有真正的实力。第一个是无可替代的市场,14亿人的消费能力摆在这里。

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任何想赚钱的跨国公司,都不可能轻易对这个市场说再见。第二个是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从一粒稀土到一部手机,再到一辆新能源车,联合国产业分类里的所有工业门类,中国全部都有。

这就让它在全球供应链里的位置很难被取代。第三个是强大的动员和执行力。一旦看准了方向,就能集中资源干大事。这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提供了一种别人没有的确定性。但最关键的还是中国一直坚持做"正和博弈"

中国的思路和美国不同,它一直想的是"把蛋糕如何做大",而不是抢别人盘子里的。中国的政策不再仅仅是为了"反击"或"对抗",而是着眼于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推动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增强全球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在台海问题、南海问题以及其他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议题上,中国展现出了坚决的态度和行动

2025年5月,美国海军"罗斯福"号航母试图进入南海威慑中国时,解放军迅速组织海空联合演习。展示了歼-20隐身战机、055型驱逐舰和东风-21D反舰导弹等现代化装备。

就连美国国防部内部报告也罕见承认,在台海或南海冲突中,美军可能无法确保胜利。多位美国顶尖学者发出明确警告:若不爆发真正战争,执意与中国进行零和较量,可能将美国推向难以挽回的困境。

除了约瑟夫·奈,哈佛大学的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也警告"修昔底德陷阱"风险。多位国际关系专家认为,中美零和博弈将导致全球秩序崩塌。在世贸组织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完善、全球供应链稳定等领域,

中美仍有广阔合作空间。专家建议建立"护栏机制"管控竞争,让竞争在合作的框架内进行。这种坚定的立场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语

约瑟夫·奈那句话说得没错,零和博弈在全球化时代就是个伪命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里,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中美关系的棋局还在继续,但规则已经变了。14亿人的市场摆在那里,一带一路的列车还在前行,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着。

你觉得下一个转折点会在哪里?留言说说你的判断,我们一起见证历史。

来源:史纪文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