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动车头盔一摘,耳朵后面竟然粘着一小团黄黄的东西,像耳屎,却又黏黏的,还带点味儿。天热出汗多,本以为是汗垢混合灰尘,随手一抠,结果越抠越痒,甚至红肿了起来。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经历,但很少有人认真对待。
电动车头盔一摘,耳朵后面竟然粘着一小团黄黄的东西,像耳屎,却又黏黏的,还带点味儿。天热出汗多,本以为是汗垢混合灰尘,随手一抠,结果越抠越痒,甚至红肿了起来。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经历,但很少有人认真对待。
很多人以为它只是“脏东西”,却没意识到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别把耳朵边的“黄分泌物”不当回事,它很可能不是耳屎,而是皮肤在悄悄地“发炎”。
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问题,背后可能藏着不少麻烦。从医学角度分析,它大概率不是耳屎,而是“油脂腺分泌物”混合细菌后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脂溢性皮炎、外耳道炎或者湿疹样皮肤病变的表现。
尤其在夏天,油脂分泌旺盛、出汗多、清洁不到位,就像给细菌建了个温室,黄黏物、瘙痒、刺痛、发炎,统统冒出来。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耳朵小,却是皮肤敏感区域之一,特别容易藏污纳垢。
耳后、耳廓、耳道入口,是皮脂腺分布密集的地方,长期油脂堆积如果没有清洁干净,很容易堵塞毛孔,诱发炎症。
有些人可能只是觉得不舒服,挠一挠就过去了,结果越挠越严重,甚至挠出伤口,继发细菌感染,发展成脓疱、红肿,甚至肿块。
在门诊里,不乏这样的患者:原本只是耳朵边有点“黄泥”,过几天竟然肿成了“包”,挤出脓水,最后不得不靠外用药甚至抗生素干预。
这类小问题之所以容易被忽视,和我们对耳部健康的误解有关。
很多人把耳朵当成“听力器官”,却忘了它首先是皮肤的一部分。
皮肤出问题,耳朵自然也不能幸免。
脂溢性皮炎、湿疹、真菌感染,哪一个都可能在耳朵附近“安营扎寨”。
尤其脂溢性皮炎这种“油盛火旺”的皮肤病,常常在头皮、耳后、鼻翼两侧、眉毛部位集中出现。
一旦到了耳朵边,很容易表现为黄色油脂状的分泌物,伴有瘙痒、刺痛,甚至脱皮、结痂。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曾指出,脂溢性皮炎在成年人中非常常见,发病率高达3%-5%,在夏季尤为活跃。
这不是单纯的“卫生问题”,而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反应,和体质、激素、油脂分泌、微生物失衡等多种因素相关。
很多年轻人因为熬夜、压力大、作息紊乱,导致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失控,结果就是耳朵边成了“爆点”。
再加上有些人戴耳机的时间一长,耳道里闷热潮湿,简直就是为细菌和真菌准备的“温床”。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佩戴不清洁耳机的人,耳道内细菌总量是正常人的2到3倍。
这种情况下,耳朵分泌黄液的概率大大增加,甚至可能引发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一旦发生,症状也不轻。
瘙痒、疼痛、耳堵感,有时候还会有听力下降。
如果继续忽视,炎症可能扩散,甚至波及耳膜,影响听力。
曾有一位中年男性,起初只是觉得耳朵边有点痒,结果几天后耳朵肿痛、发烧,到医院一查,是典型的急性外耳道炎,细菌感染已经严重到需要消炎药控制。
如果他能早点重视那个“黄分泌物”,也许就不用遭这份罪。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耳朵会“流黄水”?其实这在医学上叫“渗出液”或者“炎性分泌物”。
是身体抵抗炎症时,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液渗出所导致的现象。
当皮肤屏障受损、细菌入侵后,免疫系统就像警察出动,结果现场就有“混战”——红肿、发热、渗液。
黄色分泌物,其实是皮肤在告诉你:“我正在打仗”。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个信号。
他们以为只是“耳屎多了点”,结果耽误了黄金干预期。
有些人甚至选择用棉签反复掏,越掏越深,反倒把细菌推进耳道深处,加重感染。
这类“自作聪明”的清洁方式,不能治本,还可能让问题更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不建议普通人频繁清洁耳道内部,特别是使用棉签等异物。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耳部干燥清洁,避免频繁用手触摸或抓挠耳部,尤其是出汗后要及时清洁耳廓和耳后区域。
如果已经出现黄分泌物、瘙痒或红肿,应当使用温水轻轻清洗耳廓外侧,并及时就医判断是否为皮炎或感染。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抗炎、抗菌或抗真菌的治疗。
切忌随意用药,尤其是含有激素或抗生素的外用药膏,不当使用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或导致耐药问题。
除了局部清洁与护理,生活习惯更是关键。
比如减少高油高糖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控制情绪波动,这些都能帮助身体维持皮肤的正常代谢。
还要注意耳机、头盔、帽子这些贴耳物品的清洁。
有研究发现,不清洗头盔内衬的用户中,超过六成曾出现耳部皮肤问题。
细节决定健康,小到一个耳机套都可能藏着大问题。
别小看这些看似“脏东西”的黄分泌物,它们是身体给你的“健康提醒”。
耳朵边的黄液、痒感、红斑,往往不是简单的“脏”,而是皮肤在求助。
如果你总觉得耳朵边油腻腻、总想挠,就别再犹豫,是时候让耳朵也“洗洗澡、透透气”了。
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耳朵也不例外。
清洁、通风、饮食、作息,缺一不可。
很多人总以为健康是远在医院里的事,只有生病了才需要医生。
但健康藏在日常每一个小细节里。
耳边那点黄分泌物,说不定就是你身体最早的“警报器”。
如果能早点听懂,很多麻烦根本不会发生。
就像老话说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耳朵边的“黄东西”,真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别再以为是耳屎,别再一抹了之。
它可能是你身体最温柔、但最严肃的提醒。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 脂溢性皮炎诊疗指南(2022年版)[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2, 51(5): 321-325.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居民健康素养核心知识与技能手册(2023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3]曹雪涛. 外耳道炎的诊疗进展[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4, 31(3): 187-192.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