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店铺主人、市级非遗小箬礼饼制作技艺(闽侯县)代表性传承人陈学朝介绍,一块重约1斤的礼饼需经蒸煮、揉面、包馅等十余道工序,仅馅料便有甜咸两味:甜馅以肥肉丁、冬瓜糖、花生、黑芝麻为主,咸馅则用葱花、香料替代糖料,每饼馅料占比达400克,真材实料可见一斑。
凌晨三点许
在闽侯县小箬乡小箬村
学朝礼饼店已燃起袅袅青烟
从凌晨开始以木炭燃火
到面皮反复揉压的“筋道魔法”
再到炭烤时
三次精准翻面的“火候哲学”
每一道工序都暗藏老匠人陈学朝
三十余年的非遗技艺密码
日前,记者采访了他
走进小箬村学朝礼饼店
十余名工匠正分工协作
揉面、包馅、撒芝麻
压模、烘烤……
空气中弥漫着
麦香与炭火交织的气息
店铺主人、市级非遗小箬礼饼制作技艺(闽侯县)代表性传承人陈学朝介绍,一块重约1斤的礼饼需经蒸煮、揉面、包馅等十余道工序,仅馅料便有甜咸两味:甜馅以肥肉丁、冬瓜糖、花生、黑芝麻为主,咸馅则用葱花、香料替代糖料,每饼馅料占比达400克,真材实料可见一斑。
陈学朝告诉记者
作为家族第三代传人
他的技艺源自祖父与父亲
作为闽侯、闽清、古田三县
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
小箬乡曾以繁盛的货物中转
催生出独特的礼饼文化
礼饼是一种
高能量、易保存的传统糕点
因商旅传播声名远播
成为闽江流域一道
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
陈学朝从小就十分喜爱吃礼饼。到了17岁时,他开始学习制作传统礼饼,至今已经37年。
“面百揉、料干捣,皮馅胀润且筋道;两重火、三转身,火艺火候学问高。”陈学朝念起工艺口诀。
陈学朝表示
手工炭烤是礼饼灵魂所在——
上下双层炭火慢烤
需在15钟内反复翻面三次
方能成就“皮薄如纸、外酥里嫩、
甜咸交融”的独特口感
机器生产虽快
但炭火烤出的香气
是电炉替代不了的
这也是他始终坚持传统炭烤的原因
尽管店铺隐于乡间,但陈学朝一家制作的礼饼始终供不应求,日均生产1000多个礼饼,需用工十余人。
每年从中秋节开始,随着订单激增,日均产量增至5000余斤,工人也增至二十多人,每日清晨3点开工至深夜10点。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一年生产售出的礼饼约160吨。
如今,在陈学朝的指导下
25岁的儿子陈建光已经作为
第四代传人
继续传承这项传统技艺
为适应年轻消费者“尝鲜”“健康”的饮食需求,父子俩也尝试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陈学朝告诉记者,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芋泥、紫薯、肉松、榴莲等食材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遂共同研发创新口味。经过反复调试,这些“网红食材”与传统礼饼意外契合,新品类上市后广受好评,并且销量很好。
今年5月
陈学朝与非洲福建商会“牵手”
通过协议订单
1800斤的小箬礼饼将于近期“启程”
远渡重洋后
为在安哥拉生活的华人
送去“舌尖上的家乡记忆”
陈学朝表示,未来,他计划在保留核心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低糖、小份量等健康化改良,同时通过短视频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福州的礼饼文化。
记者 陈木易/文 林双伟/摄
新媒体编辑 刘亦洪
监制 管慧 危砖黄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美食吃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