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指责移民:八一车贴为何让澳洲右翼集体破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11:54 1

摘要:墨尔本傍晚六点,一辆黑色SUV缓缓驶入Swanston Street,车窗后贴着一枚红色“八一”军徽。十分钟之内,这段15秒的行车记录仪视频被命名为“Chinese Military Invading Australia”,在TikTok疯转。镜头里,博主德鲁

墨尔本傍晚六点,一辆黑色SUV缓缓驶入Swanston Street,车窗后贴着一枚红色“八一”军徽。十分钟之内,这段15秒的行车记录仪视频被命名为“Chinese Military Invading Australia”,在TikTok疯转。镜头里,博主德鲁·帕夫洛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这可是在澳大利亚!你贴中国军队的标志,是准备把坦克开进来吗?”

这句看似荒诞的质问,却精准击中了澳洲社会近两年最敏感的神经——身份焦虑。过去三年,中澳关系波动、疫情溯源争吵、AUKUS核潜艇协议,层层叠加,让“华人”与“中国”在部分澳洲舆论场里被悄悄画上等号。于是,一枚小小的车贴,被解读为“未同化的证明”“潜在的第五纵队”。

然而,真正耐人寻味的是,这种恐惧并非源自车贴本身,而是源自恐惧者对自身身份的不确定。德鲁的愤怒里混杂着一种移二代的身份恐慌:他担心“新来的”比他更不肯放弃原生符号,从而动摇了他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本地人”资格。于是,他举起手机,用夸张的表演告诉算法:看,这就是威胁。

算法也乐于配合。在评论区,“滚回中国”与“种族主义滚开”瞬间形成两极;而真正的路人——那些刚下班的护士、赶最后一班电车的学生——只是抬头望了一眼那辆车,然后继续低头刷手机。街头戏剧最精彩的部分,从来不是现场,而是它如何被剪辑、放大、加速,最终成为流量燃料。

德鲁·帕夫洛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卫报》澳洲版,是2019年。彼时,他组织了一场“支持香港”集会,在昆士兰大学与中国留学生发生肢体冲突。镜头里,他高举“自由”标语,脸上带着一种近乎表演式的痛苦。三个月后,他被诊断患有躁郁症,住进了布里斯班的一家私立医院。

出院后,他把病号手环剪成两段,做成Instagram Story背景,配文:“我因自由而疯。”自此,反华成为他的个人品牌。2020年,他成立“澳洲自由党”,党徽是一只被链条锁住的袋鼠。2022年州选,他拿到0.15%的选票,官方统计:4,127张。开票夜直播里,他面色灰败,仍强撑着说:“历史会记住我们。”一年后,政党注销,网站域名被抢注,跳转至一个卖蛋白粉的页面。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德鲁并非“纯正澳大利亚人”。他的家族来自塞浦路斯,1964年随英国撤军潮移民澳洲。他舅公是EOKA游击队成员,死于英军的扫射。德鲁从小在悉尼西区长大,母语是希腊语,十岁才学会用英语说“Good day”。当他指责华人移民“没有被同化”时,他忘了自己也是“带着口音的公民”。

这种身份漂移带来的焦虑,让他必须不断表演“比白人更白人”。他穿R.M.Williams皮靴,在议会大厦前朗读《联邦宪法》,甚至在竞选海报里把自己的肤色P浅两度。当英国极右翼网友骂他“地中海猴子”时,他瞬间破防,连发二十条推文自证血统。那一刻,他不再是反华先锋,只是一个拼命想挤进“主流”的焦虑青年。

如果德鲁真的把澳大利亚陆军装甲车常用的袋鼠剪影贴到一辆北京吉普上,会发生什么?大概率,北京大爷会笑问:“哟,澳洲动物园赞助的?”然后继续排队买煎饼。

符号的力量,从来不在于图案本身,而在于谁拥有解释场景的权力。在澳大利亚,袋鼠可以出现在硬币、航空公司尾翼、奥运代表队队服上,它早已被“去军事化”,成为可爱的国家吉祥物。而“八一”则不同:它在西方语境里仍与“中国军队”这一宏大叙事捆绑,尚未被日常生活驯化。

于是,同样的行为——把军徽贴上车——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贴袋鼠是幽默,贴“八一”是挑衅。这背后是一种单向的符号权力:西方社会可以任意挪用他国文化元素(米字旗MINI尾灯、星条旗泳裤),却对他国符号进入公共空间极度敏感。

更深层的矛盾,是“移民应当隐形”的潜规则。主流社会允许移民带来饺子和咖喱,却不允许他们在车窗上展示可能提醒“我来自别处”的符号。德鲁的愤怒,不过是这条潜规则的执法方式之一。

7月18日新州“假警车”事件之所以迅速出圈,是因为子弹。48发实弹把一场“中二少年cosplay”升级成“公共安全威胁”。警方披露的细节里,最荒诞的是车主小李的假证件:一张印着“POLICE”却拼成“POILCE”的贴纸。

来源:炎哥漫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