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西走廊腹地的高台县,一片紫色花海正书写着产业传奇。南华镇小海子村的4760亩苜蓿制种田,年产优质种子超200吨,占据全国苜蓿种子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强。这个曾以4亩试验田起步的戈壁村落,如今已成为中国草种业版图上的战略要地。
在河西走廊腹地的高台县,一片紫色花海正书写着产业传奇。南华镇小海子村的4760亩苜蓿制种田,年产优质种子超200吨,占据全国苜蓿种子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强。这个曾以4亩试验田起步的戈壁村落,如今已成为中国草种业版图上的战略要地。
“牧草之王”扎根戈壁,科技铸就高产奇迹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的豆科黄金,承载着奶业振兴的希望。2013年,被誉为“中国苜蓿制种第一人”的甘肃农业大学曹致中教授,将科研梦想播种在这片土地。十余载春秋更迭,甘农7号至12号系列品种相继通过审定,7个新品种进入区试阶段,创新的种子在这里破土而出。
“从最初4亩的探索,到如今4760亩的规模化种植;亩产从不足50斤跃升至80公斤——这是全国领先的高产标杆。”曹致中教授抚过即将收获的苜蓿,语气中透着自豪。如今,国内顶尖育种机构培育的苜蓿品种,90%以上选择在高台县进行良种生产,带动全县制种面积突破7300亩。
育繁推体系成型,小村庄孕育大产业
2024年3月,甘肃农业大学高台牧草种业专家院正式挂牌,标志着“科研院所+合作社+企业”三位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落地生根。这个由高台县与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共建的平台,正在重塑中国草种业的创新生态。
“我们与绿欣合作社的十年合作,创造了种业扶贫的典范。”曹致中细数发展轨迹:试验田从几亩扩展到数千亩,产量从百公斤级跃升至百吨级。更难得的是,小海子村已成为全国唯一专业从事苜蓿制种的行政村,50余户农民变身“种业工匠”,“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模式日趋成熟。
剑指国家示范,金色种子走向世界
站在新起点,高台县擘画出种业强县的宏伟蓝图。“我们将全力创建'全国苜蓿制种高产示范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永亮展开规划图,“力争全县苜蓿制种面积突破万亩,亩产超100公斤,年产量达600吨。”更重要的战略是推动普通种子向认证种子升级,让“高台草种”对标国际标准,昂首走向海外市场。
这片热土的发展实践引起高层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马晖玲在今年两会提交的《关于建立牧草种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议》中特别指出:“应依托高台县资源禀赋和科技基础,建设国家级牧草种业育繁推科技示范园区。”该建议已获国家部委积极回应。
中国农业大学毛培胜教授实地考察后赞叹:“新种植田预期亩产50公斤以上的成绩,为全国苜蓿制种树立了标杆。这里的经验,将深刻影响国家草种业发展路径。”
从河西走廊的戈壁小村,到国家种业战略的重要支点,一粒粒黄灿灿的种子在红色沃土上萌发出金色希望。当科技基因融入传统农业,小海子村正铺展出一条“以草富农、以种强国”的产业振兴之路。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