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次意义不同寻常的考察祭拜活动。一是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十分重视,领导众多、前所未有。谢俊明总会长亲自带队,谢贞超、谢招修和我三位常务副总会长及各省市谢氏宗亲会会长共20多位参加。二是长兴县谢安文化研究会刚刚获批成立,新班子有许多工作计划和蓝图需要得到中华谢氏
2025年4月24日,受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谢安文化研究会的盛邀,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和各省宗亲会的领导到长兴县考察并参加纪念谢安诞辰1705周年祭拜活动。
这是一次意义不同寻常的考察祭拜活动。一是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十分重视,领导众多、前所未有。谢俊明总会长亲自带队,谢贞超、谢招修和我三位常务副总会长及各省市谢氏宗亲会会长共20多位参加。二是长兴县谢安文化研究会刚刚获批成立,新班子有许多工作计划和蓝图需要得到中华谢氏联谊总会领导和各省市宗亲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如:建设长兴谢安文化园、谢安纪念馆、重建太傅庙等事项。三是湖州市和长兴县有关领导高度重视。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谢占强、长兴县政协主席何志强、中共长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佳文、副部长佘金龙等领导出面接待各位谢氏宗亲并进行座谈。四是长兴县谢安文化研究会对活动作了充分准备,专门印制了《活动手册》并对相关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确保取得成效。
对于长兴县我一直是很陌生的,直到去年11月在河南南阳参加中华谢氏联谊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认识了长兴县谢安文化研究会(筹)会长谢作亮、秘书长谢工后才知道浙江长兴原来是千古名相谢安的真身墓茔所在地,作为谢安公第59世孙的我感到很是惭愧。这次有机会随中华谢氏联谊总会组织的考察祭拜团到长兴,我是十分期待的。
24日中午11点47分,我从福州乘坐高铁到达长兴。走出站台,踏上长兴这片热土,便有一股亲切而温馨的暖流涌上心头。这里是谢安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谢安公长眠的风水地。这里环境优美,人文荟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东南望县之美誉。走进长兴,让人感到舒心和惬意。由于我是首次来到长兴,午餐期间,谢作亮会长、谢工秘书长非常热情地给我介绍长兴的乡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尤其是谢安与长兴的奇缘,让我对古老的长兴县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我想进一步探寻长兴县的神奇之处。在长兴考察和祭拜活动时间安排很紧,前后不到一天,但内容十分丰富。
24日晚上6点,与长兴县有关领导举行餐叙活动。8点,长兴县谢安文化研究会在酒店会议室举行“谢安文化茶话会”。会上,听取了谢工秘书长介绍“长兴谢安文化研究会(筹)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听取了谢卓亮会长作“关于恢复长兴谢太傅祠和筹建长兴谢安文化园的建议”。观看了《中华谢氏总祠——网上祭祀》的演示并讨论了相关工作议题。
25日上午8点30分,在长兴县政府行政会议中心举行了“中华谢氏联谊总会来长考察座谈交流会”。长兴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乔旭峰、宣传部副部长佘金龙、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县社科联主席叶爱斌、县政协社法委主任李士杰等领导与中华谢氏联谊总会谢俊明总会长等领导座谈交流。会上,县文广旅体局作“长兴文旅资源宣传推介”,听取了长兴县文史学者盛良君作《信仰与保护——长兴谢安墓的迁葬历程与守护》讲座。之后,乔旭峰副主席和谢俊明总会长先后讲了话。乔副主席介绍了长兴县的人文历史,尤其是叙述了千古名相谢安与长兴的不解之缘。他还介绍了长兴县对谢安文化的重视和开展谢安墓、太傅庙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希望中华谢氏联谊总会能帮助长兴宣传谢安文化,共同为长兴的谢安文化发声出力。谢俊明总会长感谢长兴县领导的热情接待和精心安排,让宗亲们感受到谢安文化在长兴受到重视和传承。尤其是长兴县领导和百姓对谢安墓、太傅庙的保护与修缮让我们很感动。作为谢氏家族成员,我们责无旁贷要宣传好、传承好谢安文化和谢安精神。我们将会运用中华谢氏联谊总会这个组织平台,更加广泛宣传和推广长兴的谢安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宗亲了解与认识谢安文化,为弘扬长兴谢安文化出力。
上午10点30分,座谈交流会结束后,与会宗亲在谢俊明总会长的带领下驱车前往长兴县林城镇(原太傅乡)太傅村谢安墓园区举行祭祀活动,纪念谢安诞辰1705周年。县政协乔旭峰副主席等领导陪同祭拜。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和各省市谢氏联谊会的代表向谢安公墓敬献了花圈。祭拜仪式礼成后,宗亲们参观了园区内的太傅庙。我作为中华谢氏联谊总会负责祭祀及文化的常务副总会长还现场接受了长兴电视台的采访。
通过近一天时间的听、看、议,同时浏览相关的会议材料和书籍,我对长兴的历史文脉和谢安与长兴的奇缘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可谓感受颇多、收获不少。
1、长兴是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长兴县地处苏州与杭州之间的太湖西南岸,建县距今1700余年,历史悠久、文脉深厚,人杰地灵、精英辈出。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今,长兴都是一个值得骄傲和令人向往的地方。过去,长兴是个王气与文脉交相辉映的地方。它是陈朝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的故乡。茶圣陆羽在长兴写就了旷世巨作《茶经》,长兴也因此成为茶文化的发祥地。明代中叶,小说家吴承恩在长兴县丞任上为写作《西游记》积累了大量素材。长兴是个风水宝地,历史上四大名相墓葬均在长兴,其中东晋谢安、北宋章惇、明代徐阶古墓至今犹存。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造就了与众不同的长兴。当今,长兴县凭借地理优势,积极发展经济,百姓富有,生态优美,人民幸福。2023年长兴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8位,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称号。还被联合国授予“国际花园城市”头衔,是一座一旦住下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2、谢安与长兴结下了奇妙之缘。谢安(320-385年),字安石,东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太和四年(369年),谢安出任吴兴太守,开浚水利、造福地方。在长兴县(古称长城县属吴兴郡管辖)建设的水利工程被后人称之为“谢公塘”至今犹存。当年在吴兴太守任上的谢安,面对吴兴(今湖州市)的山山水水,发出了“山水清远,求典此郡”的深情感叹,足见谢安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公元385年,谢安因病逝世于南京。由于德高望重,功高盖世,晋孝武帝司马曜追赠太傅、谥号“文靖”,封“庐陵郡公”,赐厚葬于南京梅岭。南朝陈太建十一年(579年),陈宣帝次子始兴王陈叔陵为葬其生母彭氏而掘谢安墓,后由吴兴郡长城县(今长兴县)县令谢安裔孙夷吾赴南京收敛太傅遗骨,迁葬于长城县西南三鸦岗。从此,谢安在此长眠已逾1400余年。
3、长兴官民重视谢安墓庙。谢安遗骨自南京迁葬至长兴三鸦岗后的1400多年来,历任长兴地方官员及当地百姓都非常重视与保护,屡次对墓葬加以重修并建太傅庙。据史料记载,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湖州刺史张文规在《吴兴杂录》中记载:“初,安葬建康(南京)梅山,陈始兴王叔陵发其冢,裔孙夷吾为长城令,徙于县西南三鸦岗,立庙祀焉。”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湖州知事胡宿、长兴知县裴大亮重建谢安墓、太傅庙。治平四年(1067年)知县事吴涛修太傅庙。大观三年(1109年),长兴县尉周邦绩也曾重修谢安墓。由此可见,到了宋代,社会各界对谢安可谓推崇倍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和崇祯十五年(1642年),名宦黄光升、李向中在任长兴知县时先后都曾重修谢安墓和太傅庙。清康、雍年间,时任长兴县令鲍鉁重修谢安墓及太傅庙,并作《谢太傅墓》诗。清嘉庆初年(1796年),知县邢澍到任后,拜谒谢安墓并捐俸倡修。嘉庆三年(1798年)八月动工,次年五月竣工。作为谢安后裔、浙江布政使的谢启昆依据颜真卿《石柱记》及张文规《吴兴杂录》记载,确认了谢安墓址真实性,购置祭田十一亩八分,以田租供享太傅庙(谢文靖公祠)的祭祀及缮墓,此次重修使谢安墓“岁修有资,享祀有费”,保障长远维护。“洪杨之乱”(太平天国)后,太傅庙遭毁。重建后规模为三大开间以及两边副屋各一间。1937年长兴沦陷时,太傅庙又遭日军焚毁,只留下断壁残垣。文革“破四旧”时,谢安墓、太傅庙再遭厄运,太傅庙被拆,古墓前碑刻丧失,仅留嘉庆四年(1799年)邢澍立《重修晋太傅谢文靖公祠墓记》碑于古墓前。1996年,由附近村民集资,在太傅乡政府领导下重修谢安墓,将邢澍当年所立的《重修晋太傅谢文靖公祠墓碑》重立于墓前。并简易搭建了一座三开间砖木结构的太傅庙、立了神像。1997年谢安墓被列为长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谢安墓与太傅庙又一次得到了政府和长兴人民的高度重视。2000年,台湾世界谢氏宗亲总会谢汉儒会长,不顾高龄,从台北专程来长兴祭拜谢安公,并捐款1万元修缮谢安墓。其情至真,感天动地,谢氏宗亲无不为之动容。2020年,时值谢安诞辰1700周年,长兴县文广旅体局和林城镇(原太傅乡)人民政府投资108万整修了谢安墓及周边环境。地方官员与民众的屡次修建和春秋祭祀,保障了谢安墓、太傅庙的千年传承。
对长兴县谢安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要加大谢安文化的宣传力度。谢安作为一代贤相,历史名人,他与长兴县有着不解之缘。这是长兴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在这片以紫笋茶闻名天下的土地上,却很少有人知道长兴是千古名相谢安的迁葬之地,也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位风流名士在吴兴郡(今长兴属其辖境)留下的足迹。我担任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副总会长十多年,担任福建谢氏委员会会长近二十年,了解谢氏文化不少,但也不知道谢安的真身墓在长兴县。这固然与我学习研究谢氏历史文化不够、知识面不广有关,但与长兴县有关部门和谢氏宗亲的宣传力度不够、传播面不广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为此,作为当地政府和宗亲组织应该将谢安这张历史名片宣传好。要挖掘好、保护好长兴这一历史文脉;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运用多媒体和AI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谢安文化;要积极搭建谢安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到长兴来,参与谢安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当然,作为谢氏家族成员,我们更是要责无旁贷宣传好、传承好谢安文化和谢安精神。可充分运用中华谢氏联谊总会这个组织平台,更加广泛宣传和推广长兴的谢安文化,让更多的海内外宗亲认识了解长兴的谢安文化,让更多的各界人士和谢氏宗亲到长兴来朝拜谢安,推动谢安文化发扬光大。
二要加深谢安文化的研究力度。谢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谢安以其“东山再起”的精神典范与“淝水之战”的卓越功勋,在历史长河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谢安在长兴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文化特点。长兴是谢安家国情怀的实践地,治国理念的孕育地,东山再起的起始地。要研究谢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对湖州地区的文化贡献。在明清长兴县志中,谢氏后裔的记载多达17处。在挖掘研究谢安到吴兴任太守功绩的同时,还可以挖掘谢安家族与长兴的渊源。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族七世十位先后被任命为吴兴郡太守,他们充分发挥谢氏家族儒术玄学,雅道相传,为臣守节,能行善政,镇以和靖,为人称颂,名垂后世,光辉不朽。尤其是谢氏的太守们将文学融入为政之中,奠定了湖州之后千年的文化基调。长兴县有一批文史专家对长兴历史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尤其对谢安文化及谢安墓庙进行了专题研究。如:著名文史专家谢占强对《谢安家族与湖州的渊源及贡献》就作了很深入的探究,还有李士杰的《谢安墓迁葬长兴考辩》、周凤平的《谢安古墓遗址的保护》、盛良君的《长兴民间对谢安的信仰崇拜以及对其祠庙的保护》、潘培芳的《谢公塘——谢安与长兴的缘起杂谈》等学术成果都有很深的见解,受到世人的关注。
过去,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组织去规划、去推动如何传播传承、研究弘扬谢安文化,使得许多工作比较松散,显得力不从心。随着2024年4月长兴县谢安文化研究会(筹)的应运而生和2025年4月15日“长兴县谢安文化研究会”的正式获批,开启了长兴研究、传播谢安文化的新序幕。特别是2024年4月6日在长兴国际大酒店成功举办主题为“谢安与湖州和长兴的历史渊源及贡献”的“首届湖州长兴谢安文化研讨会”,在长兴文史界和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谢安文化和谢安墓的关注度。要充分发挥谢安文化名片的独特作用,助力推进长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要加速谢安墓庙建设速度。纵观谢安墓的千年沧桑,从南京梅岭的初葬,到长兴三鸦岗的迁葬,再到历代官民的守护修葺,这不仅是一座墓葬的迁徙史,更是一部中华文化记忆的传承史;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文化丰碑。长兴谢安墓、太傅庙历经唐宋元明清的修复、抗战的烽火,文革的劫难直至当代的保护与重建,见证了长兴人对先贤的永恒追慕,体现了文化遗产在民间的生命力。由于战火焚毁和文革破坏,谢安墓虽然经过修葺但墓冢规模一般,重修过的太傅庙也十分简陋,与谢安的盛名难以相符。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州、长兴就有保护、提升谢安墓、太傅庙的呼声,长兴老一辈文史专家谢文柏宗长也发出了《谢安墓缘何迟迟得不到修复》的疾呼。
近几年来,各地有识之士对恢复扩大谢安墓、太傅庙持续予以关心关注。中科院罗民兴院士、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叶高翔先生、杭州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上海复旦大学何俊教授等长兴多位乡贤对提升谢安墓庙提出很好的建议:
一要继续保护好谢安古墓遗址仅有的黄连树遗存,要从保护谢安文化根脉的角度去理解黄连树对于谢安古墓的重要性。
二要建立历朝历代著名历史名人对谢安和谢安墓的文章诗词、歌赋咏叹的书法长廊,要注意建设的质量和水准,建议请当代著名书法家和文人来书丹。
三要设计和创作好谢安人物雕塑,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人物雕塑是很重要的因素。对提升谢安墓庙建设水准,长兴县和林城镇政府曾经有过设计,由于历史局限等原因,当年规划仅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考虑,其规模和形制既不能和一代名相谢安的历史功绩、地位相匹配,也达不到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谢氏历史文化名人的程度。
2024年临近谢安墓的318国道在改造规划中,特意向东移出300米,为谢安墓将来的提升扩建预留了空间,这是当代历史和国家向曾经为中华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伟人谢安的致敬。为此,我们抓住当前国家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积极推动由政府牵头立项,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尽快拿出提升谢安墓、太傅庙和谢安文化园、谢安纪念馆的设计方案。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可参与研究并动员和发挥全球谢氏宗亲的力量,与当地政府和居民一道积极为建设长兴谢安墓、太傅庙和谢安文化园出钱出力。
长兴县谢安文化研究会作为研究传承谢安文化的专门组织和谢安公的守墓人,更是责任在肩,任重道远。应该承担起穿针引线和推波助澜的作用,积极推进和共同完成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大善举。
文:谢贤昇
图:谢欢
来源:宝树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