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安全投入砸下去,6条人命没保住!网友:又一百亿黄金巨头出事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00:04 1

摘要:你敢信吗?一家每年砸4个多亿搞安全,报告上写着“零重大事故”的百亿级黄金巨头,转脸就出了天大的事。6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在矿区里参观,脚下的钢板突然断了,人瞬间就没了!

来源/品牌界的007作者/品牌界的007



你敢信吗?一家每年砸4个多亿搞安全,报告上写着“零重大事故”的百亿级黄金巨头,转脸就出了天大的事。6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在矿区里参观,脚下的钢板突然断了,人瞬间就没了!

图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一边是安全会议刚刚开完,表彰的文件还热乎着;一边是六个家庭瞬间崩塌,冰冷的生命数字让人脊背发凉。

中金黄金那份光鲜亮丽的安全报告,到底是写来安抚人心的“保证书”,还是演给外人看的“剧本”?

图源:中金黄金公告

01、黄金帝国的“安全承诺”有多重?

中金黄金这家企业,那块头是真不小。作为行业里的“老大哥”,手握28座矿山,每年光安全投入就是几个“小目标”。这简直就是安全界的“三好学生”,浑身都闪着金光。在“安全生产”这件事上,中金黄金的公开表态和投入,可以说是“诚意满满”

图源:CCTV10

一是持续多年的“零重大事故”记录。翻开中金黄金历年的社会责任报告,这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金线”。从2018年到2024年,公司反复强调,未发生重大设备、火灾、交通及化学品泄漏等事故。这份看似完美的记录,是其安全管理“光环”的核心,也是赢得投资者和监管信任的基石。

二是亿元级别的“真金白银”投入。安全不是喊口号,是要花钱的。在这方面,中金黄金的投入堪称巨大。

2020年安全投入3.77亿元。2021年增至4.25亿元。2022年达到峰值4.67亿元。2023年约4.17亿元。2024年依然保持在4.1787亿元的高位。

图源:根据中金黄金公开报告整理

近五年,每年都是数以亿计的资金砸下去,用于设备升级和体系建设。公司还宣称建立了完善的“七位一体”安全管理体系和三级应急管理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试图从制度上把安全防线筑牢。

三是全覆盖的安全培训与常态化的表彰。中金黄金非常注重安全文化的培育。2020年开展安全培训超过1300次培训4.6万人次,号称覆盖率100%。到了2022年培训次数更是飙升至近1800次,培训人次高达8.6万

旗下子公司也屡获殊荣。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次发生惨烈事故的乌山铜钼矿,就在事发前五个月的2025年2月,其采矿车间还因为“消除现场安全隐患”而获得过内部表彰。

图源:网络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样一个要钱给钱、要制度有制度、要培训有培训、荣誉满墙的企业,理应是“万无一失”的?它手握着一副关于“安全”的王炸好牌。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7·23”事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撕开了这件“皇帝的新衣”。

一块本该结结实实的钢板,说断就断,最要命的低级错误!一个本应通过日常巡检和维护就能发现并排除的问题,却最终成了吞噬六条生命的“陷阱”

图源:新华社

报告里写的隐患排查率100%,难道都是用“意念”排查的?

事故发生后,经调查该事故涉及的三名责任人,企业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总经理、事发车间主任以及当班安全监护人员,因涉嫌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犯罪,目前已被司法机关采取刑事措施。这从法律层面,直接印证了事故背后存在着严重的人为失职和管理漏洞。连内蒙古自治区都决定提级调查,足见事件之严重。

这就引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那些报告里完美的“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隐患排查率100%,为何没能排查出一块即将断裂的钢板?员工培训覆盖率100%,为何现场的管理和监护形同虚设?

图源:网络

中金黄金敢拍着胸脯说“零重大事故”,底气在哪?我们不得不提一个词“幸存者偏差”,或者说是“零重大事故”的定义陷阱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一次事故带走10条以上的人命,才叫“重大事故”!看明白了吗?这就是他们“完美”的逻辑,只要遇难人数是9、是8、甚至是这次的6,在他们的功劳簿上,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记为“零”!但这等同于“零事故”、“零伤亡”吗?

显然不是。公司巧妙地利用了公众对专业术语的模糊认知,营造了一种绝对安全的假象。而那些被“过滤”掉的,同样造成了生命代价的事故,却被“淡化”掩盖了。

比如,早在2013年,中金黄金就曾发生过两起导致人员死亡的事故,一起是炮烟中毒,另一起是物体打击,共造成两人死亡。这些都没有被归入“重大事故”的范畴,但生命的逝去,是冰冷且无可辩驳的事实。

总部报告里4个多亿的投入震天响,可致命的细节藏在基层!这就叫“总部请客,基层埋单”?只不过这个“单”,是拿人命来埋的!

公司2024年4.18亿元的总投入,相较于2022年的4.67亿元,实际上下降了约10.49%。更致命的问题,来自基层。

有内部员工透露,发生事故的内蒙古矿业,近三年来安全投入持续下降。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多名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人员,被调岗至生产部门,导致一线安全监管力量被严重削弱,“形同虚设”。

这个细节揭开了问题的核心,总部报告吹得震天响,子公司实际干的是另一套;这就是“两张皮”。总部的亿元投入可以用来安抚投资者、应付监管、美化报告,基层被削减的预算和被架空的安全部门,很可能为“7·23”这样的悲剧,埋下了最直接的伏笔。

这并非孤例。仔细审视中金黄金庞大的体系,我们会发现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此次出事的内蒙古矿业,早在2017年就因安全设计方案未报备审查,被罚款85万元,可谓是“先天不足”。

河南的嵩县公司,2021年因应急救援和现场管理违法,被罚款18万。河南另一家冶炼厂,因废气超标被多次处罚。陕西潼关的公司,因除尘设备问题被环保部门处罚。北京的地质公司,2023年因未按规定修订应急预案被罚款

此外云南、新疆、海南等地的子公司,也都有因安全环保问题被罚的记录。这一系列的行政处罚,如同一块块多米诺骨牌,揭示出其体系内的风险并非偶然,是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分散性的特征。

当一个体系的所有环节都在致力于“不出事”,而不是“防出事”,那么事故的发生,就真的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中金黄金的安全报告,究竟写给谁看?

答案已然清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写给资本市场、外部监管者和需要信心的公众看的。它用宏观的投入总额,掩盖了基层安全资源的流失;用完美的程序记录,掩盖了执行层面的形式主义泛滥;用“零重大事故”的法律术语,掩盖了“非重大”亡人事故和普遍存在的违规行为。

当一份安全报告的功能,从“预警风险、指导实践”异化为“包装形象、传递信心”时,它就失去了灵魂,变成了一场致命的“文书游戏”。

会议开了吗?开了,事故前13天才开。

文件发了吗?发了,安全隐患大排查的文件刚发布。

图源:网络

荣誉拿了吗?拿了,出事的矿区年初才拿了安全表彰。

所有的程序都看似完美无缺,现场最基础的那块钢格栅板,还是断了。

这引出一个让所有职场人都能共情的问题,在你的工作中,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做事”上,又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写报告证明你做了事”上?这种现象,在办公室里最多是“内卷”和“低效”,在安全生产这种人命关天的领域,其后果,可能就是致命的。

05、写在最后

黄金冰冷,生命滚烫。从一份“完美”的报告,到六条生命的坠亡,这反差是对所有将安全停留在纸面上的企业的无情拷问。

我们承认,像中金黄金这样的巨型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做出了巨大的投入和顶层设计上的努力,这值得肯定。但任何脱离了事实、脱离了一线的“安全”,都是对生命最无情的漠视。

图源:网络

“7·23”事故的惨痛代价,让我们深思如果安全报告不能守护生命,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杜绝此类悲剧,最关键的是升级设备、加强惩罚,还是重塑一种真正“敬畏生命”的企业文化?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来源:品牌界的007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