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望无际的麦浪里无人植保机远程运行、乡村网红打卡点星罗棋布、“村咖”“乡村面包坊”里的香气混合着稻香在广袤大地上蔓延氤氲、乡村非遗工作坊内亲子互动的场面温馨有爱,江苏的乡村里涌动着勃勃生机。近年来,江苏各级妇联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为目标,以培树乡间巾帼
一望无际的麦浪里无人植保机远程运行、乡村网红打卡点星罗棋布、“村咖”“乡村面包坊”里的香气混合着稻香在广袤大地上蔓延氤氲、乡村非遗工作坊内亲子互动的场面温馨有爱,江苏的乡村里涌动着勃勃生机。近年来,江苏各级妇联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为目标,以培树乡间巾帼主理人为抓手,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从对近24万名巾帼“新农人”开展专项培训,到为4.28万名创业妇女提供160亿贷款支持,再到开展科技助农直通车服务超9000场次,在妇联组织的助力下,巾帼主理人们在乡村“绽放灿烂的焰火”。【你好,乡间巾帼主理人】专栏将带领大家走近江苏的乡间巾帼主理人们,感受乡村振兴中的巾帼力量。
徐 荣
在我的农机合作社里,90后年轻人占了大多数。他们带着满脑子的奇思妙想、敢闯敢试的劲头,正为这片土地注入蓬勃的新生机。
在连云港市海州区广袤的田野上,清晨五点的薄雾还未散尽,徐荣已经开着皮卡车穿梭在田埂间。车斗里装着刚调试好的无人机,后座散落着几本农机操作手册——这是她作为荣邦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主理人的日常。十年前,这位曾被乡亲们认为“放着城里好日子不过”的青年,如今带着百余台农机和机手,在12万亩农田上织就了一张智慧农业的网络。
模式革新
从拓荒无人机到“农机闭环”
2014年的连云港农村,无人机还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彼时跟着父亲做农业技术指导的徐荣,却在一次给大户防治病虫害时盯上了这个“会飞的铁疙瘩”。“那时候,人工打药一天最多打20亩,无人机能飞500亩,效率提高了25倍。”她算了笔账,咬牙筹到80多万元,一次性购买了8台植保无人机。
可当8名机手带着无人机下地时,麻烦接踵而至。“第一次飞就炸机了,无人机掉在稻田里,电池进水,维修费够买半吨化肥。”徐荣记得,那年夏天为了避开高温,机手们从晚上6点飞到凌晨6点,12个小时连轴转。有个18岁的小机手太累,眼睁睁看着无人机栽进河里。“他当时累得连操控杆都握不稳,我才意识到,这种模式必须改。”徐荣招募了更多机手,又新增了拖拉机、收割机,开启“人停机不停”模式。从8台到30台,再到如今70台无人机同时作业,徐荣的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农机闭环”之路,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托管。从拖拉机整地到无人机撒肥,再到收割机归仓,全部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现在6万亩地的防治任务,70台无人机一起上,两天就能干完。”徐荣点开手机里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每台农机的作业轨迹、亩数、用药量都实时更新。通过智慧农业系统,能够实现无人耕种的智慧农业模式,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精准科学管理。“不用天天泡在地里,数据会说话。”
培训赋能
让女农机手成为田垄上的风景线
合作社机库前,方明月熟练地装着无人机电池。这个曾赋闲在家的宝妈,如今已是手持无人机和拖拉机双证的机手,开沟撒肥样样精通。“以前老公养鱼,我在家喂鸡,一年到头攒不下钱。现在我年收入20万元,比他挣得还多。”方明月小麦色的脸上满是骄傲。
徐荣的合作社里有3名女机手,都曾是赋闲宝妈。然而,最初招飞手时来的却都是小伙子。“因为不少妇女觉得农机是男人干的活。”2019年,同学的表妹找到她,说:“徐姐,我不怕苦,你带带我。”徐荣就让她跟车学。第一个月,这位女机手跟着团队在夜里打药,路过田间的坟地时吓得不敢走,徐荣就陪着她。“我跟她说,别怕,姐以前也怕,现在半夜走田埂就跟走自家院子似的。”徐荣笑道。
除了机手,合作社还带动了周边50多名妇女做地勤。配药、拌肥、卷秧苗,这些细致活成了她们的主阵地。“农药有水剂、悬浮剂、粉剂,顺序弄错会起化学反应,变成豆腐渣堵住机器。”每年开春,徐荣都会在连云港市妇联的支持下举办专项培训——市妇联不仅为其协调了农业技术专家团队现场教学,还提供了标准化的配药流程手册与实操设备,手把手教妇女们按流程配药。“她们学得认真仔细,现在配药出错率几乎为零。”
合作社挂牌成立七年,现已有合作社成员270名。徐荣从最初乡亲们口中的“回乡女大学生”变成“徐老板”,如今变成了一声声亲切的“徐姐”。创始成员、飞手老厉带着儿子一起加入合作社,“我跟徐姐干了五年,半夜机手打药她送水,女机手怕黑她陪着走。她不像老板,更像家里的大姐。”
每年农闲,徐荣都会办免费培训,请来农机厂家的工程师教机手们省油、保养。“现在农机手特别难找,我跟他们说,在我这练好了出去,工资翻倍。”她的合作社成了当地的乡土人才创业示范基地,每年培训200多人,“有人从这里出去后自己买了机器,成立了小合作社,我觉得比自己赚钱还高兴。”
专研改造
烂地里种出“创新种子”
2020年,徐荣干了件让乡亲们看不懂的事——花120万元流转了1000亩地做示范田。“那时合作社刚成立,钱全买了机器,我借遍亲戚朋友,连老公的20万元私房钱都‘骗’来了。”她认准了,“没有样板田,谁信你技术好?”
示范田第一年就遇上“烂播烂种”——水稻收完后地里全是烂泥,播种机下不去。徐荣看着无人机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无人机撒小麦种子?”她拉着弟弟在200亩烂地里做试验。“撒完种就镇压,开沟的土正好盖住种子,没想到出苗率比播种机种的还高,1亩地能省40元成本。”后来,这项技术被江苏省农业推广站作为创新案例推广。
农机改造也是合作社成员的“拿手戏”。农场里有块坡地,收割机上去就打滑,几个年轻机手凑在一起钻研,把割台切掉一部分,移到左边,“现在轮子在平地上走,割台伸到坡上收,边边角角的稻子都不浪费。”机库里,一台改装过的无人机格外显眼。“以往,无人机大多用来撒肥和打药,肥料种子像黄豆粒,而油菜种子的直径只有芝麻大,因此大面积播种油菜只能手撒。”机手们动手改造无人机的种仓,实现1亩地精准播撒500克油菜种。
在徐荣的合作社里,90后社员占大多数。“年轻人带着满脑子的奇思妙想、敢闯敢试的劲头,正为这片土地注入蓬勃的新生机。”
合作社对农业的创新还体现在智慧化平台的运用上。平台能将历年插秧、收割的农时,以及施肥量、产量等数据进行梳理,并通过科学分析,精准计算出当年的施肥配方,在减少肥料使用的同时,也为农田成本做了减法。农机设备更是田间的得力干将。以插秧机为例,徐荣和团队通过反复试验,为它找到了最适宜的插秧深度,既不会因过深阻碍秧苗分蘖,也不会因过浅让秧苗漂浮,稳稳守护每一株秧苗的成长。无人机掐准时间节点施肥打药,让每一滴药剂都发挥最大效力;收割时节,高品质的收割机是减损能手,能让每亩地都实现增产,也让农业降本增效从愿景变为现实。
夕阳西下,徐荣的皮卡车驶离稻田,一阵风激起麦浪翻涌。从无人机拓荒到全链条服务,从女机手破界到带动乡亲增收,徐荣用十年时间证明:当农业遇上科技,田垄间也能生长出“诗和远方”,而女性的双手,同样能握住乡村振兴的方向盘,以土地的馈赠书写时代的答卷。
编辑:许宵雪
校对:曹宏萍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