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系统被“逼到了崩溃边缘”,中国是核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1:30 1

摘要:联合国一年召开2.7万次会议,产出1100份报告,较1990年增长了20%,但其中60%属于重复议题;

数据无需润色,问题直观到刺眼:

联合国一年召开2.7万次会议,产出1100份报告,较1990年增长了20%,但其中60%属于重复议题;


自2020年以来,每份联大决议平均字数增长55%,安理会决议篇幅更是30年来翻了三倍;


决策程序臃肿,表述越来越像文艺腔的自我致意,缺乏行动力;


各机构陷入自循环,写报告,为开会准备开会,再为写报告而开会,仿佛目标是维系自身的存在感,而不是解决问题。

这一切,无异于告诉世界:联合国越来越像一个为自身而存在的官僚机器,而非全球治理的行动平台。

然而,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境地?是谁在刻意维持这种“低效率的秩序”?中国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联合国不是一个国家,它既没有强制性的财政、军事能力,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执行力,它的权威来自一种“共识幻觉”。即大多数国家都相信它是全球治理的最高平台,于是愿意把议题交上来,在框架下沟通协调。

但问题在于,这种幻觉正在破裂,其根源有三:

1.安理会结构固化,权力垄断严重

五常结构(中、美、俄、英、法)及其一票否决权,使得任何实质性议题很容易陷入零行动,尤其在大国冲突愈演愈烈的当下。

比如俄乌战争,安理会数次对乌克兰问题动议表决失败。

比如巴以冲突,美方频繁否决任何涉及以色列的谴责。

再比如朝鲜问题,中国与俄的立场始终不被美日韩阵营采纳。

这样的安理会,越来越像权力、政治的战场而非解决危机的平台。

2.西方主导话语体系已不适配现实

过去三十年,联合国各类报告、议程设计、问题定义,几乎完全由北方国家(即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主导。

比如环境议题强调“减排义务”,却不问历史排放责任。

比如人权议题频频对发展中国家说教,却回避自身的结构性歧视。

再比如网络、人工智能、疫苗等新议题中,西方公司垄断话语权,联合国则成为他们技术霸权合法化的工具。

这种结构性偏见,让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对联合国产生不信任感。

3.“多边主义”被削弱,权力外溢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中心主义本应强化,但现实是越来越多关键议题转向“非联合国平台”解决:

比如G7、G20主导全球经济治理;

比如巴黎协定由少数国家先行达成,再推至联合国;

再比如安全事务中北约、QUAD、AUKUS等“地缘俱乐部”大行其道。

这就造成一种吊诡现象。联合国越忙,全球对它的信任越低;它议程越多,解决能力越少。

古特雷斯的“UN80”改革倡议,并非第一次改革尝试。但它之所以在本轮显得尤为关键,是因为当下的国际格局进入了转型的临界点。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世卫组织》等行为让联合国陷入“权威中空”的困境。
欧盟现在深陷自身多重危机,无力也无心承担多边秩序的维护责任。


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力量在资金、人力、治理能力上迅速崛起,要求“权利与义务对等”,不再接受“你定规矩我执行”的逻辑。

所以说来说去,联合国改革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国际秩序中最敏感的命题:谁来决定世界未来的游戏规则?而联合国秘书处本身,则夹在大国博弈之间,成了一个疲于平衡的“中立者”。

不过尽管联合国整体陷入困境,但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体系中的影响力却在悄然上升,甚至已成为维系这一平台运转的“最后压舱石”。

根据最新财务数据,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联合国常规预算出资国,维和经费更是占比超15%。在美方频频拖欠、拒付、削减预算的背景下,是中国等少数国家维持了联合国的基本财政稳定。

在2015年后,中国加大了对联合国机构职位的争取与派遣,截至2024年,中国人担任联合国系统内20多个关键机构的高职,比如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世界粮食计划署副执行主任等。

面对西方不断重复的“人权—民主—治理”三部曲,中国倡导的“发展优先”、“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提供了另一种治理哲学。这些理念已逐步写入联合国文件,并在众多国家中获得认可。

比如“全球发展倡议”已被联合国多份发展议程引用;“一带一路”项目在粮食、卫生、水利等领域与联合国开发署深度合作;中国维和部队执行力强、纪律严明,成为联合国维和任务的骨干力量。

简而言之,中国既是资金方、人员方,也是理念提供者,正在为联合国体系注入“去西方中心化”的新力量。

回归正题,古特雷斯本人是理想主义者,曾担任葡萄牙总理,联合国难民署高专。他深知如果联合国不在第80个年头痛下决心,未来将沦为“会场平台+发言集锦”的摆设组织。

但他的手牌非常有限,美国不会放弃现有权力,只会空喊“效率”;俄罗斯警惕改革削弱五常既得权力;西方希望改革是“改别人”,保住自身话语;发展中国家则要求“全面代表性”,但共识难成;而中国,虽然愿意推动改革,但更注重“秩序稳定”与“渐进调整”。

在这样的复杂棋盘中,古特雷斯既想推进改革,又怕得罪五常,最终极可能推动的是“小修小补”,而非“大刀阔斧”。


而中国,如今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做一个“积极但有限”的合作者,维持现状?还是更进一步,在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同时,主导其“去西方中心化”的改革?抑或干脆在联合国外部建立平行规则体系,与之互动博弈,构建真正多极化的世界治理结构?

也许,真正的问题不是联合国如何改,而是在未来的全球秩序中,联合国是否还能成为“规则的起点”?而这个问题,答案越来越有赖于中国。

(感谢大家的喜欢和赞赏!创作不易,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感谢大家的支持,听风的蚕自营烈隐产品已上线,需要的可以支持一下)

来源:听风的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