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洗水果前我没洗手,会不会不小心吃出毛病来?昨天晚上肚子突然绞痛,拉了一晚上,真是受不了。”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你说,洗水果前我没洗手,会不会不小心吃出毛病来?昨天晚上肚子突然绞痛,拉了一晚上,真是受不了。”
说这话的是小区水果店老板的女儿,二十七八岁,刚考进银行,平时做事谨慎,但这次显然是焦虑。
她吃了点西瓜,忘了洗手,加上天气热,路上喝了瓶冷饮,回家没多久就开始肚子疼。
她反复提这事儿,不是矫情,是因为心里真没底。
夏天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手”。地面温度动不动就超过50℃,微生物繁殖的速度也在加快。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这些常见致病菌,在30℃以上的环境中,每20分钟就能翻倍增长。
很多人只注意食物新不新鲜,忽略了手上其实藏着最多的病菌。
一直有个错误观点:只要吃的东西干净,手洗不洗问题不大。
但手是日常接触频率最高的部位,每天摸门把手、手机、公交卡、钥匙等,接触细菌数量远超想象。
有数据显示,普通成年人每天手接触物品上千次,每只手至少携带150种细菌。
不洗手吃东西,本质上是让这些细菌直接进入消化系统。
真正的问题不在“干不干净”这个模糊标准,而是看有没有形成完整的交叉污染链。
比如从门把手摸到手机,再摸嘴,整个链条就完成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监测指出,超过50%的肠道传染病都是经由不洁手传播的。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人都知道要“饭前便后洗手”,但真正在高温季节易出问题的时段并不是这两个。
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处理生食之后、外出归家这一刻,这三段时间如果没洗手,风险会远高于饭前。
这不是推测,而是流行病学统计的结果。
早起时手上细菌密度处于夜间高峰,汗液、皮脂、脱落皮屑都会积聚在掌心。
很多人起床就去刷牙洗脸,顺手摸手机、门把、水龙头,这就相当于把手上的细菌转移到生活环境中。
而这些病菌一旦进入口腔,特别在夏季肠道屏障变弱时,很容易突破防线。
还有处理生食之后。厨房里最容易忽略的污染源就是人的手。
有实验表明,哪怕洗过的菜板,如果用不洗手的手去切,15分钟后表面细菌数量可翻四倍。
尤其是鸡肉、鱼类、蛋壳等,本身就是沙门氏菌的高发源。你手一摸,再摸黄瓜、西红柿,后续食物再干净也白搭。
第三个高风险点,是从外面回家那一刻。城市公共空间的污染源极多。
手机屏幕表面的细菌量,远远高于公共厕所的门把。
有人做过采样测试,发现100部手机中,超过60%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有10%以上带有抗药性细菌。
回家不洗手就吃水果、拿饼干,肠道炎症就是这样一点点埋下的。
也有人觉得自己肠胃一直挺好,不容易出问题,这种侥幸心理其实最危险。
人体的“菌群平衡”是动态的,不是固定的。有时候一场感冒、一次熬夜、几天饮食不规律,就可能打破原有平衡。
一旦内环境紊乱,哪怕少量致病菌,也能在肠道中快速繁殖,诱发炎症。
更关键的是夏天本身就放大了风险。气温越高,肠道粘膜屏障越薄弱。
有研究指出,在33℃以上高温环境中,肠道通透性显著升高,毒素更容易透过粘膜进入血液,引起全身症状。
这也是为什么夏天拉肚子,常常伴随乏力、低烧、脱水。
如果拉肚子只是轻症,也许两三天就能恢复,但问题在于,高温时节身体本身代谢速度加快,一旦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极易诱发循环系统的崩溃。
特别是儿童和老人,一旦腹泻超过三次,就必须引起警惕。
2023年国家感染性腹泻监测月报中指出,7月单月因感染性肠炎就诊人次达37.6万,且呈持续上升趋势。
更让人警觉的是,公共场所提供的“免洗洗手液”其实并不可靠。
酒精只能杀灭部分细菌,对形成生物膜的细菌、某些病毒并无效果。
如果手上有油脂、污垢、食物残渣,酒精的作用几乎为零。有实验显示,在手有污渍时,酒精喷雾的杀菌率下降到不到20%。
很多人用完以为“干净了”,但细菌依然附着,反而降低了防范意识。
所以有效的洗手必须用流动水,配合皂液,彻底搓洗掌心、手背、指缝、指甲,至少持续20秒,最好自然晾干。
这个流程说简单也简单,但能每次都做到的人太少。
多数人冲个水就完事儿,甚至用衣角擦一擦,这样的“洗手”还不如不洗。
还有一个冷知识。手越干燥,细菌残留率越高。皮肤干裂会藏纳更多病菌。
一项日本皮肤病学实验发现,手部皮肤有微裂缝时,大肠杆菌残留率提升3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频繁腹泻,检查也没啥问题,实际原因是手部卫生和皮肤屏障出了问题。
其实讲到底,洗手这件事,不只是个人习惯,而是最基础的健康防线。
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每年因为手卫生不到位导致的胃肠道疾病,超过5亿例。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年报》中明确指出,60%以上的肠道传染病例与个人卫生有关,而其中绝大多数可通过规范洗手预防。
虽然人们总说“洗手谁不会”,但能真正做对的人极少。
重复动作容易产生惰性,尤其是在没有立刻不适感的前提下,人往往会忽略它的必要性。
可这就是细菌最擅长的方式——悄无声息地进入身体,再用一次剧烈腹泻提醒你:你哪一步做错了。
是否存在某些“看起来干净”的洗手方式,实际上比不洗还危险?
答案是肯定的。很多人在外出后会用湿巾、免洗凝胶快速清洁双手,看似方便,其实是风险放大器。
研究证实,多数商用湿巾含有杀菌成分,但并不具备彻底去污能力。
在油脂、灰尘、蛋白残留物覆盖的情况下,这类产品几乎无法穿透污染层,反而形成一层“杀菌膜”,让人误以为干净了。
尤其是反复使用同一块湿巾时,细菌反而被均匀涂抹在整只手上。
比起不洗,等于给细菌创造了更稳定的表面环境。
一项澳大利亚临床研究指出,用湿巾代替洗手的人员,手部志贺菌检测阳性率比用流水洗手的高出4.2倍,且残留时间更长。
这说明“看似干净”的手,反而更容易成为病菌的储藏库和传播源。
正确的洗手方式必须依赖物理冲洗和皂液作用,无法通过表面“擦拭”完成替代。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