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1分23秒的视频近日在网络上快速传播:昏暗的楼道里,一名穿校服的女孩被四五个同龄人围在中间,有人扯住她的头发往墙上撞,有人抡起手掌左右开弓扇她的脸,还有人抬脚狠狠踹向她的腿。女孩低着头,双手抱头蜷缩在角落,没有反抗,只有压抑的呜咽声。这段疑似校园欺凌的视频
一段1分23秒的视频近日在网络上快速传播:昏暗的楼道里,一名穿校服的女孩被四五个同龄人围在中间,有人扯住她的头发往墙上撞,有人抡起手掌左右开弓扇她的脸,还有人抬脚狠狠踹向她的腿。女孩低着头,双手抱头蜷缩在角落,没有反抗,只有压抑的呜咽声。这段疑似校园欺凌的视频引发全网愤怒,8月3日,涉事地警方发布通报,揭开了事件的真相。
视频细节曝光:拳脚相向间,女孩的沉默更让人心疼
这段在社交平台流传的视频,画面晃动却清晰记录了施暴的全过程。视频开头,穿白色T恤的女孩率先动手,一巴掌甩在被围女孩的脸上,清脆的响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紧接着,另一名穿牛仔短裤的女生上前,抓住被打女孩的胳膊往旁边一拽,让她失去平衡跌坐在地。
“说话啊!不是很能说吗?”施暴者中有人喊道,脚下却没停,穿着运动鞋的脚一下下踢在女孩的大腿和后背。被打女孩始终低着头,长发遮住了脸,只能看到她的肩膀在微微颤抖,双手紧紧抓着校服裙摆,偶尔发出“呜呜”的哭声,却始终没有求饶或反抗。
视频最后,一名戴眼镜的女生上前,从背后猛地推了女孩一把,让她整个人趴在地上,几人哄笑着转身离开,留下女孩独自趴在冰冷的地面上,久久没有起身。这段视频被网友转发到多个平台,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看哭了,这得多疼啊!”“这些孩子怎么这么狠?”“必须严惩,不能让施暴者逍遥法外!”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视频背景中的楼道墙壁贴着“某某社区”的文明标语,楼梯扶手是暗红色金属材质,据此猜测事件可能发生在居民小区内。还有人认出被打女孩的校服款式,疑似当地某中学的学生,一时间,“寻找被打女孩”“呼吁警方介入”的声音越来越高。
警方快速回应:36小时锁定涉事人员,已依法处理
视频发酵12小时后,当地公安局在官方账号发布了“警情通报”,回应公众关切:
“8月2日,我局接群众报警称,网上流传一段未成年人被殴打视频,疑似发生在我市某社区。警方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调查。经查,视频中事件发生于8月1日16时许,被打女孩张某(13岁,初一学生)与施暴者李某(14岁)因琐事产生矛盾,李某遂纠集王某(13岁)、赵某(14岁)等4人,将张某约至某居民楼楼道内实施殴打。
目前,警方已将所有涉事人员全部找到,均为未成年人。鉴于涉事人员系在校学生,且未满16周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已对施暴者及其监护人进行严肃批评教育,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并组织双方监护人进行调解。经调解,施暴方监护人已向张某及其家人赔礼道歉,并赔偿医疗费用及精神损失。张某身体无大碍,已正常返校上课。”
通报发布后,多数网友认可警方的处理速度,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就这样批评教育就完了?”“未成年人不是施暴的‘保护伞’,这样的处理会不会太轻?”对此,律师刘女士解释:“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除非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严重罪行,否则不承担刑事责任。对于一般殴打行为,警方通常以批评教育、责令监护人赔偿为主,这是依法处理的结果。”
不过刘律师也强调,若施暴者多次实施欺凌,或造成严重后果,可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关键在于后续是否会对施暴者进行持续跟踪教育,避免类似行为再次发生。”
被打女孩母亲发声:女儿曾因“不合群”遭孤立,这次只是想“息事宁人”
8月3日下午,被打女孩张某的母亲接受了媒体采访,讲述了事件背后的隐情。“我家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刚上初中时就说过班里有人排挤她,说她‘不合群’。”张妈妈红着眼睛说,8月1日中午,女儿说要出去和同学“说点事”,她没多想就同意了,直到傍晚女儿哭着回家,脸上带着红印,她才知道孩子被打了。
“我当时就想报警,但女儿拉着我说‘别报,她们会报复我的’。”张妈妈说,女儿害怕事情闹大后在学校被更严重的欺负,一直劝她“算了”。直到第二天看到网上流传的视频,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当即报了警。“现在想想特别后悔,当时就该强硬一点,不让孩子受这种委屈。”
采访中,张妈妈透露,女儿现在晚上经常做噩梦,说梦话喊“别打我”,不愿意出门见人,更担心开学后怎么面对同学。“施暴的孩子家长虽然道歉了,但我女儿心里的坎没那么好过。”她希望学校能加强管理,也希望其他家长能重视孩子的教育,“不管男孩女孩,都不能教成这样,下手太狠了。”
校园欺凌为何屡禁不止?三个关键问题值得关注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从肢体暴力到语言侮辱,从线下围堵到线上传播,形式多样,令人痛心。此次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校园欺凌”的讨论,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施暴者:为何会变得如此冷漠?
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李教授分析,未成年人施暴往往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有的孩子从小目睹家庭暴力,认为‘打人能解决问题’;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导致他们缺乏对‘边界’和‘尊重’的认知;还有的孩子通过欺凌他人获得‘存在感’,弥补自身的自卑或孤独。”
此次事件中的施暴者李某,其家长在接受警方询问时坦言:“孩子脾气不好,在家也经常和我们吵架,我们工作忙,平时管得少。”这种“疏于管教”的情况,在未成年人欺凌案件中并不少见。
受害者:为何不敢反抗或求助?
“害怕被报复”“觉得没人会帮我”“怕被说‘懦弱’”,这是多数被欺凌者的共同心理。李教授解释,未成年人处于群体环境中,对“同伴认可”的需求强烈,担心反抗或求助会被孤立,甚至遭到更严重的报复,因此选择默默忍受。此外,部分孩子缺乏应对欺凌的技巧,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只能被动承受。
像张某这样的情况,若最初能及时向家长、老师求助,或许能避免事态升级。但现实中,不少孩子因为“羞耻感”或“恐惧感”,选择隐瞒,直到伤害扩大。
学校与家庭:如何形成“防护网”?
“校园欺凌不是单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某中学班主任王老师说,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欺凌预防机制,比如设立匿名举报渠道、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加强课间巡逻等,让孩子知道“被欺负了可以找谁帮忙”。
家长则需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厌学、失眠,或者身上出现不明伤痕,一定要及时沟通,耐心倾听,让他们感受到‘家里是安全的港湾’。”王老师强调,绝不能对孩子说“为什么别人只欺负你”“你忍忍就过去了”这类话,否则会让孩子觉得“连家人都不理解我”,进一步封闭自己。
网友呼吁:别让“未成年人”成为保护伞,更要关注受害者的心理重建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的讨论仍在继续,核心聚焦在“如何真正遏制校园欺凌”上: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该变成对施暴者的纵容。建议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让施暴者知道‘犯错要付出代价’。”
“除了处罚,更要对施暴者进行心理矫正和行为干预,否则他们可能变本加厉。”
“别只关注处理结果,更要关心被打女孩的心理状态,她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才能走出阴影。”
“学校应该公开处理结果,给其他学生敲响警钟,让大家知道‘欺凌不可取’。”
对此,相关部门也在行动。当地教育局已要求涉事学校开展“反欺凌”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班主任与学生一对一谈心,排查潜在的矛盾隐患。社区也表示将加强楼道、小区的监控覆盖,及时发现并制止此类行为。
校园本应是阳光、安全的地方,每一个孩子都该在尊重与保护中成长。此次女孩被打的事件,不仅是一个个案,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提醒:对施暴者,要少一些纵容,多一些教育与约束;对受害者,要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倾听与保护;对家庭与学校,要少一些疏忽,多一些关注与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让“欺凌”远离校园,让每个孩子都敢大声说“不”,都能在阳光下安心奔跑。
来源:巫师火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