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路上的“拦路钉”,如何拔?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1:14 1

摘要:如果材料科学的研究人员项目结题时,因为订书钉的材料“不合格”就不给通过,你觉得滑稽吗?这听起来像是笑话,但许多科研工作者听了大概笑不出来。他们每天打交道的一些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甚至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吹毛求疵,让不少研究人

如果材料科学的研究人员项目结题时,因为订书钉的材料“不合格”就不给通过,你觉得滑稽吗?这听起来像是笑话,但许多科研工作者听了大概笑不出来。他们每天打交道的一些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甚至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吹毛求疵,让不少研究人员大感头疼。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崇高事业,需要宽松的环境、自由的氛围和充分的信任。然而,当前一些科研管理部门却将精力放在“订书钉是否合格”“材料装订是否规范”等细枝末节上,甚至因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卡住项目结题,让科研人员疲于应付。这种本末倒置的管理方式,不仅浪费科研人员的宝贵精力,更挫伤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科研管理“异化”的现象?这根源于两个深层次的矛盾。一方面,科研规律与“到点出活”的考核逻辑存在冲突。科学研究从来不是“按表施工”的工程,育种需要等待季节轮回,基础研究可能在长期沉寂后迎来突破。可一些管理部门却极力追逐“时间表填满”“节点出成果”,这种违背科研规律的“速成思维”,只会催生“伪成果”——就像为了应付考核而催生虚假数据、凑数报告,看似达标,实则透支科研诚信。

另一方面,形式合规与实质成效的轻重倒置。为了规避责任、追求“程序完美”,一些管理部门将“合规”异化为“形式合规”,把“留痕管理”变成“痕迹主义”。科研管理本应聚焦成果质量与创新价值,却陷入“表格是否填满、材料是否齐全”的机械审查,不仅耗费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更有可能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潜心研究的人因应付不来琐事而受挫,擅长“包装材料”的人却能轻松过关。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的呼吁早已有之,相关政策文件也是相继出台,但是“上面放,下边望,中间横着顶门杠”的执行落差,让不少政策在落实时卡了壳。

若要破解困局,应优化“最先一公里”,打通“最后一公里”,从两端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一端是重塑科研管理逻辑。管理部门需从“监工”转向“服务者”,把“少干扰”作为服务标尺。科研管理的考核规则,应当突出“不添乱”“高效率”的导向,将科研人员的真实反馈作为评价管理成效的核心指标。对于那些频繁催报、重复验收、吹毛求疵的行为,需要建立明确的约束机制,让管理回归“保障者”“服务者”的本位。

另一端是下放科研管理权限。在项目申报、经费使用等环节,应赋予科研团队更大自主权。例如,允许根据研究进展动态调整预算科目,试点“科研经费包干制”;建立“科学家咨询委员会”,让评审标准从“材料厚度”转向“创新价值”。当管理者学会“信任”而非“提防”,科研生态才能回归纯粹。

科技创新的竞争,本质上是时间的竞争。如果科研人员的时间都被“订书钉”之类的琐事占据,何谈攀登科学高峰?管理部门应真正以科研人员为中心,少设障碍、多搭平台,少些折腾、多些信任,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创新而非填表,如此才能激发创新活力,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焦小超)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