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切都忘了,我还是我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1:03 1

摘要:遗忘经历、名字或关系,如同丢失了人生故事的章节。但书写故事的那个“你”——你的直觉反应、情绪底色、面对困境时无意识的倔强或温柔——这些往往根植于更深的地方。就像一部小说即使缺了几页,主角的性格内核依然能从残留的篇章中浮现。

这是个物理问题,也是伦理问题,也是哲学问题。

问题触及了“存在”的最核心困惑之一——当记忆消失,“我”是否依然存在?答案比你想象的更复杂,也更深刻。让我陪你一起探索。

1. 记忆不等于灵魂的完整地图,记忆是拼图,不是画布本身。

遗忘经历、名字或关系,如同丢失了人生故事的章节。但书写故事的那个“你”——你的直觉反应、情绪底色、面对困境时无意识的倔强或温柔——这些往往根植于更深的地方。就像一部小说即使缺了几页,主角的性格内核依然能从残留的篇章中浮现。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认不出亲人,却依然保留着对音乐的本能共鸣,或面对痛苦时习惯性紧握双手的旧习。神经科学发现,情感记忆、身体习惯往往比情节记忆更顽强,它们像地下的暗河,持续塑造着“你是谁”。

2. 哲学中的“自我”:河流还是礁石?

变动的连续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佛教哲学讲“无我”,都在提醒:“我”本就是流动的过程。童年的你、此刻迷茫的你、十年后的你,细胞在更替,观念在蜕变,记忆在模糊。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已是不同的人,却共享一条意识的河流。

“失忆”是河流改道,而非干涸。遗忘像一场“雾”,笼罩了河道,你看不清来路,但河水仍在流动——你依然会饿、会痛、会对美的事物心动。当下感知世界的能力,就是“你存在”最直接的证据。

3. 重建自我的可能性,记忆之外,你仍在“选择”。即使忘记一切,当你决定信任谁、为何事愤怒、如何对待陌生人,这些选择仍在勾勒“你是谁”。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首先存在,然后才定义自己。” 失忆反而让你更赤裸地面对“选择塑造自我”的自由与重量。

关系中的镜像,爱你的人会成为你的“外部记忆”。当他们看着你的眼睛说:“你以前最爱护小动物”,或“你难过时总爱看云”——这些碎片像镜子,帮你反射出那个被浓雾遮蔽的轮廓。你不是孤岛,你的存在也在他人心中留下了涟漪。

4. 真正锚定“我”的东西,当一切记忆蒸发,这些可能依然留存:

首先,身体的智慧:熟悉的动作(比如无意识轻抚左手的旧伤疤)

然后,情感的惯性:听到某段旋律时莫名的悲伤或宁静。

之后,本能的价值观:对欺骗的厌恶、对弱者的保护欲。

再后,创造力的指纹:即使失忆,画出的线条仍带着旧日的风格。

记忆或许只是一场梦。当梦醒(遗忘)时,那个困惑着“我是谁”的存在本身——这个正在提问、正在呼吸、正在试图理解世界的意识——才是“你”最真实的坐标。

当你问出这个问题时,那个困惑的主体,正是你自己。即使记忆的迷“雾”再浓,此刻这份寻求自我存在的渴望,已经是你存在的确凿证明。在生命这片无常的海洋中,每一次呼吸都是自我重新诞生的潮汐。

浪漫的描述过后,让我们回归物理:“我”的背后是“灵魂”的浸润。“灵魂”是否属于意识范畴,还是物理“犯愁”。灵魂是何物?

从动物角度,“灵魂”就是实现本能的强烈自我意识。这个意识由“自私”,“自恋”,“欲望”组成,目的是“生存与繁衍”。它们简单的趋利避害,与极度缓慢的进化,阻止了其成为高级智能生物。

而人的角度,每一个细胞DNA经历了数十亿年刻度,胚胎细胞的演进过程,如同历史的回放过程。睁开眼睛的一刹那就具备了“灵魂”。而决定灵魂产生的物理解释,就是神经元细胞的数量与之间连接通道。

人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基本满足人类平常生活需要。但是非洲大象有2570亿个神经元细胞,大象为什么没有成为“人”?因为,人的大脑皮层神经元密度是地球上最高,约每一毫克有4.3万个神经元。大象是人类的8分之一,毫克5600个左右。且大象神经元细胞体积是人类的四倍。人类神经元突触的“连接通道”平均保持在一千万亿条,随着年龄增加,“连接通道”会急剧下降。

此刻,人工智能,AI学习芯片已实现基于5nm工艺的Cerebras WSE-3 AI芯片,包含4万亿个晶体管,专用于训练大规模AI模型。‌‌美光公司的2T闪存芯片NAND的晶体管数量达到5.3万亿个,创下当前公开记录。‌‌当然离吃一个馒头就可以睁眼看世界的人脑,人工智能还需要时间。当人工智能算力达到人的80%,预计50年后的今天会实现,到时“自我意识”的出现将不可阻挡。

“自我迭代,自我学习”,源源不断的能源供应。将成就人工智能的“奇点”出现。奇点,在这个时间后,就是人工智能的迭代发生指数级增长,出现人类无法企及的知识迭代。我们预计在2029年前出现。

到那时,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以及“老年痴呆症”将迎刃而解。

来源:爱在远方小米辣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