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唱不唱大眼睛是他自己的事,他就是个艺人,世人没必要太较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1:02 1

摘要:刀郎在8月2日 - 8月3日举办的宜昌山歌响起的地方2025巡回演唱会中,首场未演唱《大眼睛》,有一拨人便在网上发文称,这重重地打了那些认定这首歌老少皆宜的人的脸。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刀郎在8月2日 - 8月3日举办的宜昌山歌响起的地方2025巡回演唱会中,首场未演唱《大眼睛》,有一拨人便在网上发文称,这重重地打了那些认定这首歌老少皆宜的人的脸。

但在8月3日的第二场演唱会上,刀郎又演唱了这首歌,另一拨人则是立马欢呼雀跃,说这是刀郎重重地扇了那些称这首歌低俗不宜未成年人唱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更说这是刀郎对那些下架这首歌的音乐平台做出的最有力的回击。

我梦野艳齐看了网上的这些反应是什么感觉呢?

我的感觉是,这两拨人都是太较真了。

大家都是听歌而已,都是休闲而已,何必如此较真?

音乐这东西,本就是寻常日子里的一点声响,高兴时入耳,烦闷时入心,听过了,散了,也就罢了。

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总爱给一首歌、一个歌手套上层层枷锁,一会儿争论歌词是否合时宜,一会儿揣测歌手是否有深意,把听歌这桩轻松事,变成了一场场较真的辩论,失去了最初的应有趣味。

单就刀郎而言,有人刻意地把他捧上神坛,说他的歌中旋律里藏着时代的呐喊;也有人把他贬入尘埃,逐字逐句挑拣歌词,非要从中找出些“不妥”来。两方面的人甚至针锋相对,闹得网上一片乌烟。

其实,在我梦野艳齐看来,刀郎不过是个歌手,不过是个艺人,他站在舞台上,唱自己的歌,供人听,供人乐,仅此而已。

他既不是神,也不是什么“对抗者”,他只是万千个表演者中的一个,是在用歌声换掌声,用演出博取欢笑,他和戏台上演戏的角儿、茶馆里说书的先生,以及与卖文为生的作家,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有人纠结他五十岁唱“情欲如火”合不合适,有人争论他的这首《大眼睛》该不该被平台限流,更有人揣度他在演唱会上重唱这首歌是在“有意为之”。

这些争论,倒像是把听歌变成了做阅读理解,非要从字缝里挖出“中心思想”,从旋律里揪出“弦外之音”。

可音乐的魅力,本就在于各人有各人的听法。

你听出了深情,我听出了热闹,他听出了回忆,这就够了。

非要逼着所有人认同一种解读,非要给一首歌定个标准答案,岂不是把音乐的灵气都框死了?

那些音乐平台的“灰色名单”也好,“限制播放”也罢,不过是平台基于规则的常规操作,既不必上升到“艺术审判”,也犯不着联想成“刻意打压”。

平台有平台的考量,歌手有歌手的坚持,观众有观众的喜好,各归其位,各得其所。何必非要把简单的事复杂化,把一场演出变成一场对抗?

说到底,我们终究是观众,不是判官。

听一首歌,若喜欢,便多听几遍,跟着哼两句;若不喜欢,换一首便是,犯不着攥着不放,非要争出个是非对错。

刀郎在舞台上唱什么,怎么唱,那是他的职业,是他的工作,就像厨师做菜、工匠做活,无非是想把事情做好,让看的人满意,钱挣得更顺畅一些。

我们把他当成一个认真唱歌的人就是了,把他当成一个在舞台上也是靠卖艺养家糊口的人就是了,不必神化,也不必丑化。

音乐的本质是娱乐,是慰藉,是生活里的一点甜。太较真,太纠结,反而会失去这点味道。

不如松松心,把耳机里的旋律当成一阵风,吹过了,舒服了,就够了。

至于歌手是谁,歌词有何深意,平台如何管理,随它去——毕竟,我们要的是听歌时的片刻轻松,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争论。

好了,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

感谢您的收看。梦野艳齐。

来源:梦野艳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