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杰什后来接受调查时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扣动扳机。”那一刻脑子一热 就开火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2021年7月26日,阿萨姆邦警察拉杰什开了枪。
子弹射向的,是隔壁米佐拉姆邦的同行。
两个邦的边界争执,最终演变成流血冲突。
六名警察当场死亡。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但很快就被其他新闻掩盖了。
拉杰什后来接受调查时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扣动扳机。”那一刻脑子一热 就开火了。”
类似的冲突,在印度东北部并不罕见。
邦与邦之间的矛盾,有时候比国际争端还要激烈。
问题在于,这些都是同一个国家的内部纠纷。
锡金75岁的老人丹增还记得1975年的那个春天。
印度军队包围了王宫,国王被迫签署退位书。
从那天起,锡金就不再是独立的王国了。
”我们以为是暂时的。”丹增坐在小茶馆里,手里端着酥油茶,”谁知道一过就是快50年。”
茶馆里的年轻人大多不会说锡金语了。
他们从小学的是印地语和英语,对王国的历史也知之甚少。
但丹增注意到,最近几年有些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中文。
阿萨姆邦的茶农巴布每年都要为税收发愁。
去年交了15万卢比,今年又涨到18万。”我们种茶叶,钱都被收到德里去了。”他经常这样抱怨。
修路的事情申请了三年,至今没有下文。
倒是附近新建了一个税务所,专门负责征收各种费用。
”德里那些人只记得收钱 修路的事儿就装不知道。”巴布的邻居也是满腹牢骚。
这种不满情绪,在整个东北地区都很普遍。
中央政府对这片土地的投入远远低于收益,地方发展长期滞后。
更让人不满的是,政策制定者似乎并不在意基层的呼声。
那加兰邦的退休教师索朗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他教过的学生中,会说中文的越来越多。
不是学校安排的课程,而是他们自己主动学习的。
”年轻人说,中文比印地语有用。”索朗有些担心这种趋势。
边境贸易的活跃,让很多当地人看到了新的机会。
相比之下,来自德里的政策支持却显得微不足道。
这种对比,正在改变人们的看法。
曼尼普尔邦的地方官员普拉卡什私下里算过一笔账。
他们每年上缴的税收,足够在德里修建十条地铁线。
但本地连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几条。
”资源都被抽走了 发展机会却给不了。”这种不平衡让他感到愤怒。
类似的情况在各个邦都存在。
中央政府对东北地区采取的是典型的殖民式管理模式,重视资源开采和税收征缴,对当地发展需求却反应迟缓。
这种模式在短期内也许可行,但长远来看必然会产生问题。
当地民众的不满情绪正在积累,总有爆发的时候。
2022年夏天,一条假想的分界线开始在网络上传播。
这条线沿着恒河划分,以北归中国,以南才是印度。
提出这个想法的是一位中国学者。
消息传到印度后,官方的反应异常激烈。
电视直播被紧急切断,相关讨论也被严格控制。
这种过度反应,反而引起了更多关注。
东北各邦的年轻人纷纷转发相关内容。
虽然他们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在想什么,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丹增看到这个消息时,只是淡淡地笑了一下。”又是一条线。”他想起了75年前的那条麦克马洪线。
那条线把中国的土地划给了印度,现在有人用同样的方式反击。
这种对等的逻辑,让他觉得颇有意思。
”英国人能随便画线 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行?”丹增的想法很简单。
这种想法在东北地区并不罕见。
人们对于边界线的认知,往往来自于历史经验和现实感受。
当强权政治成为游戏规则时,任何一方都可能使用同样的手段。
拉杰什后来想过那次开枪的事。
两个邦的警察为了边界争执而互相射击,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如果连自己人都搞不定 还怎么对付外人?”他的困惑很有代表性。
印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整合一直面临困难。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中央政府的政策往往顾此失彼。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内部矛盾正在被外部因素放大。
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原本稳定的边界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巴布最近听说,有人在私下讨论那条假想的分界线。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种设想,但讨论的热烈程度超出预期。
”说不定真有那么一天。”巴布半开玩笑地说。
这种玩笑话背后,反映的是深层次的不安全感。
当一个地区长期被边缘化时,任何改变的可能性都会引起关注。
索朗注意到,学生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远超其他政治议题。
他们会私下讨论各种可能性,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对现状表达了不满。
”年轻人总是想要改变。”索朗理解这种心理。
问题在于,这种改变的愿望如果得不到正当渠道的满足,就可能走向极端。
印度政府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普拉卡什最担心的是连锁反应。
如果一个邦出现分离倾向,其他邦会不会跟风?东北地区的民族构成复杂,历史恩怨纠缠,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维稳的成本越来越高了。”他经常这样感叹。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印度面临的是发展模式的根本问题。
过度依赖中央集权,忽视地方需求,这种模式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正在受到冲击。
那条假想的分界线,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它提醒人们,看似稳固的边界,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牢靠。
丹增经常坐在茶馆里回忆往事。
锡金王国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历史的教训却值得思考。
”强权可以改变地图 但改变不了人心。”这是他的人生感悟。
当新的力量对比出现时,旧的秩序必然会受到冲击。
印度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变化中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而不是简单地抗拒变化。
时间会证明一切。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条在地图上划过的假想线,已经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印记。
它提醒人们,历史从来不是静止的,未来总是充满变数。
参考资料:
《锡金王国消失记》,陈继东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印度东北部民族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
《阿萨姆邦地方治理调查报告》,印度政府档案
《中印边界争端档案选编》,中国外交部档案馆
来源:矮头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