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研究抑郁症超过三十年的专家,临床接诊超过两万例患者,却在一场公开讲座中坦言:真正让抑郁症好转的,并不是外界以为的“神药”,而是五件看似不起眼、却深刻影响病情的事。
“不是药,不是医生,更不是时间。”
王小平教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坐在会议厅的年轻医生们一时安静下来。
这位研究抑郁症超过三十年的专家,临床接诊超过两万例患者,却在一场公开讲座中坦言:真正让抑郁症好转的,并不是外界以为的“神药”,而是五件看似不起眼、却深刻影响病情的事。
这话听着像反常识,但他用无数临床案例和数据证明了这五件事的力量。人们对抑郁症的理解,远远不够。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更不是“想开点就好”。临床上,重度抑郁障碍是一种复杂的脑部功能失调,它影响患者的情绪、睡眠、食欲、思维乃至免疫系统。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超过9500万人,每年有超20万人因此自杀。而在这庞大的人群中,只有不到10%的人获得了规范治疗。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接受治疗?
因为“看不见”“碰不着”的痛苦,在很多家庭和社会文化中被误解成“矫情”“懒惰”或“不努力”。
王小平教授说,抑郁症的最大敌人,不是病本身,而是偏见。
在他多年实践中,发现一部分患者即便没有使用强效药物,仅通过生活方式和心理干预,症状也能显著改善。
而另一部分患者,即便使用了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等一线药物,进展仍然缓慢甚至反复。
于是他开始反思:难道我们漏掉了什么?
在他后来的一项临床随访中,他跟踪了128名中度至重度抑郁患者,历时五年,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与病情变化。他总结出五件真正影响康复的关键事:
听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极难。许多抑郁患者昼夜颠倒,睡眠质量差,白天嗜睡、晚上焦虑。王教授指出,大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与生物钟息息相关,而失眠本身就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他建议患者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哪怕前一晚没睡好,也不要赖床补觉。早起晒太阳,哪怕只是十分钟,都能激活大脑中的褪黑素-皮质醇节律,帮助情绪稳定。
王教授特别强调,“不是要你去健身房撸铁,而是每天动起来。”哪怕只是散步30分钟,都是有效干预。
临床研究表明,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显著提升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与部分抗抑郁药物的效果相当。
他曾遇到一位患病8年的企业高管,尝试了多种药物都无效。后来开始每天在小区绕行两圈,坚持了半年,情绪稳定至今。
运动,是被低估最严重的“天然抗抑郁药”。
孤独感,是抑郁症的“温床”。人是社会性动物,情绪需要出口。但很多患者因为病情退缩社交,陷入“越不联系越孤独,越孤独越不联系”的死循环。
王教授发现,那些康复较快的患者,哪怕只是在微信群里每天发个“早安”,或定期与朋友吃顿饭,都能显著缓解症状。他特别提到,“不是一定要倾诉,而是让自己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情感支持,是最便宜却最被忽视的治疗手段。
很多人一听“心理治疗”就觉得高深,其实不是。王教授强调的,是简单、重复、可操作的认知训练,比如写情绪日记、每天记录三件小确幸、进行“负面思维反驳”等。
这些方法看似“鸡汤”,但在认知行为治疗(CBT)中早已被证实有效。人的大脑有塑性,负面思维是可以被训练、重构的。
他曾指导一位退休教师用“ABCDE”模型应对焦虑:
A(诱发事件):邻居没理我;
B(信念):他们讨厌我;
C(情绪):我很难过;
D(反驳):也许他没看见;
E(结果):情绪缓解。
结构化心理训练,是重塑大脑的工具,不是“鸡汤”。
抑郁症和肠道菌群的关系,近年来逐渐被重视。大量研究表明,肠道中的微生物能够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合成,比如血清素的90%其实在肠道中产生。
王教授建议患者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益生元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全谷物、酸奶、绿叶蔬菜等,减少高糖高脂加工食品。
他曾接诊一位年轻女性,频繁情绪低落、焦虑、腹胀、便秘。调整饮食三个月后,情绪改善明显,药量也减了半。
肠道健康,正在成为情绪调节的新前线。
除了这五件事,王教授也提醒公众不要盲目迷信“心灵鸡汤”或网络上的“自愈指南”。他直言:“抑郁症不是靠‘想开了’就能好,病就是病,得治。”
他也见过不少患者过度依赖药物,却忽略生活习惯,结果服药多年症状依旧反复。也见过一些人排斥用药,结果病情恶化至自残。
科学治疗和生活干预,缺一不可。
在中国,很多家庭对抑郁症仍有误解。长辈常说:“小时候哪有这病?都是撑过去的。”但王小平说:“撑过去的人,可能只是没说。”心理疾病不等于意志薄弱,而是一种生理改变。
他建议家属不要劝“振作”,而是多倾听、多陪伴,少评判。有时一句“我陪你”,比十句“你要加油”更有效。
王教授还特别提到,很多患者在病情初期会有“自愈”阶段,但如果超过两周情绪低落、兴趣丧失、食欲睡眠异常,就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干预,是最有效的防线。
在临床中,他见过一位高中生,因成绩下滑被误认为“叛逆”,直到出现自残才被送医。其实只是中度抑郁,经过三个月综合干预后恢复良好,如今已顺利考入大学。
王小平教授的这番话,打破了很多人对抑郁症的固有认知。他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康复,不靠奇迹,而靠每天一点点地把自己“捡回来”。
那五件事看起来简单,却最难坚持。
但也正是这五件事,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走出情绪的黑洞。
不是药物不重要,而是生活比你想象的更有力量。
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哪怕现在情绪很糟,只要你今天能早起十分钟、走出门两百米、和朋友发一条消息,都是一个开始。
不是你一个人经历这些,也不是你做不到。
你只是在和自己一起,慢慢变好。
参考文献:
1. 《中国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
2.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国精神科协会)
3. 《普通心理行为模式与抑郁康复相关性研究综述》(中华精神科杂志,2024年第2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老李科普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