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数百名大学生接力“带着家乡去上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0:53 1

摘要:在府文庙感知千年文脉的温度,于清净寺触摸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记,走进金鱼巷品尝闽南古早味,在孝廉文化讲堂体验非遗技艺……自2019年起,每个暑假,泉州古城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高三毕业生与返乡大学生。他们在讲解员和青年志愿者的带领下,循着街巷肌理探寻人文景

体验提线木偶

准大学生们在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西街感受古城文化

扫码看视频

在府文庙感知千年文脉的温度,于清净寺触摸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记,走进金鱼巷品尝闽南古早味,在孝廉文化讲堂体验非遗技艺……自2019年起,每个暑假,泉州古城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高三毕业生与返乡大学生。他们在讲解员和青年志愿者的带领下,循着街巷肌理探寻人文景点的历史故事,开学后便化身为民间“海丝泉州推荐官”,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初试

酷暑徒步八小时

无一人中途离场

2019年的泉州,尚未成功申报世遗,旅游业与热门城市尚有差距,本土文化的光芒亟待更多人看见。“泉州这样一座文化富矿,在外省却鲜为人知,太可惜了。”泉州文旅集团的杨成龙至今记得当时的遗憾。一次偶然,他结识了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钱德祥,两人因推广家乡文化的初心一拍即合。

彼时正值暑假,他们在与青年学子交流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专注学业,对家乡文化知之甚少,向外地同学介绍时,往往只能说出景点与小吃的名字。于是,一个“让青年学子读懂家乡,再讲给世界听”的古城徒步游计划应运而生。

“最初只在微信朋友群发邀请,原本报了十来个人,最后来了二十多个。”钱德祥回忆,8月是酷暑天,徒步对体力是极大考验,膝盖本就不适的杨成龙戴着护膝,全程坚持讲解;学子们也兴致高昂,上午9点从开元寺出发,一路走到晚上6点多到达城南片区,除中午短暂休息外,无一人中途离场。甚至有外地游客被精彩讲解吸引,自发加入这场文化漫游。

这场“意外成功”的尝试让两人信心倍增。8月底开学前,他们专门邀请准大学生参与,同样收获了热烈反响。

深耕

从徒步到“立体体验”

让文化活在烟火气里

从2019年至今,杨成龙、钱德祥与几位泉州文化爱好者每个暑假都坚持组织“带着家乡去上学”徒步游古城系列活动。受活动影响,钱德祥也将工作重心从外地研学转向本地研学,并化名“导游欢喜”,在小红书等平台用视频推介泉州。

活动本身也在悄然生长:从单场徒步,变成了系列化、多维度的文化盛宴。2023年,鲤城团区委正式加入,牵头负责活动组织与学生招募,联合鲤城区阳光有鲤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鲤城文史学会等多方力量,将内容从“边走边听”升级为“历史探访+非遗体验”的立体模式,让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变得可触可感。

今年是鲤城团区委加入后举办的第三届活动,共分三期,活动流程设计更显匠心。6月22日首期“文脉寻踪 薪火相承”活动中,18名学子走进小山丛竹书院,在朱熹讲学的遗址前,读懂“温陵甲第破天荒”的文脉传承;在林骚故居,近代最后一位泉州进士笔下“泉州好”的诗句,让“诗礼传家”有了具体的模样;在国家级非遗竹编画体验中,当经纬交织出“泉州”二字时,有学子感慨:“原来家乡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流淌在街巷里的烟火气。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这片土地的厚度与温度。”

根脉

从参与者到传承者

青年与家乡双向奔赴

“带着家乡去上学”活动的参与者中,许多学子成了泉州文化的“移动代言人”。2019年参加该活动的晋江学生,当年考上兰州大学,后来又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今年暑假,他特意带着学生会成员回泉州举办夏令营活动。

7月30日,“带着家乡去上学”第三期活动中,苏子昕同学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一直想深入了解家乡,想把泉州的底蕴讲给大学同学听。这次活动像一场及时雨,不仅学了知识,更添了对家乡的热爱。”

雷海楠与活动的缘分,更是跨越了六年。“第一次参加时,跟着‘欢喜哥’逛泉州,只当是寻常的文化体验。”他笑着回忆,后来外出读大学,只有寒暑假能回家,乡愁便成了心头的线,“每次听到闽南乡音,都觉得格外亲。漂泊越久越明白,故乡是根,总要回来的”。

今年,已是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的雷海楠,借着鲤城团区委“扬帆计划”回泉州实习。整理资料时看到“带着家乡去上学”仍在招募,立刻报名了第三期。在7月31日晚的传统刻纸体验中,他跟着老师刻出祥云与鲤鱼。“线条不够流畅,手臂也酸,但内心实在愉悦。”他分享道。

笃行

让世遗之城的故事

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若说城市有性格,泉州一定是热情、开放、包容的。”杨成龙常感慨,这份性格藏在街头巷尾: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客,总能遇到热心市民招呼你坐下品茗“话仙”,许多来泉州办讲座的专家称赞这里是“被低估的宝藏城市”。

“泉州文旅能有今天的热度,离不开一批批官方与民间的‘宣传员’,义务为世遗之城发声。我们也想添份力,为家乡‘上分’。”杨成龙与钱德祥坦言,当年发起“带着家乡去上学”,初衷很简单:一是让大学生、准大学生真正认同家乡文化,二是借年轻人爱社交、爱分享的特质,把泉州故事讲给更多外地人听。

如今,这个愿望正在照进现实。“未来除了每年办好活动,我们还想走进省外高校,办‘泉州文化周’,让更多人了解泉州、爱上泉州。”杨成龙的眼里满是对家乡的期待。

行走古城的脚步不停,带着家乡去上学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东南早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