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如何彰显“温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0:54 1

摘要:任何新闻报道都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一切,却“可以借助新闻的力量改变将发生的一切,从而构建一个趋向公正、公平、合理,更加美好的真实世界。”这也与新闻传播学者吴飞的观点呼应,“新闻传播事业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展现世界的多元差异及差异背后的肌理,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生活”

作者:张素艳

新闻真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新闻是客观事实的主观表达,在恪守新闻报道客观要求前提下,新闻是可以也是应该有“温度”的。

01 新闻采访中“温度”的力量与来源

任何新闻报道都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一切,却“可以借助新闻的力量改变将发生的一切,从而构建一个趋向公正、公平、合理,更加美好的真实世界。”这也与新闻传播学者吴飞的观点呼应,“新闻传播事业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展现世界的多元差异及差异背后的肌理,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生活”。

有“温度”的新闻,在真实的前提下,必然是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发共情共鸣。对新闻事件及新闻当事人命运及情感、情绪的关照,可以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使受众主动深入了解和思考报道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价值传递。

采写有“温度”的新闻,需要记者践行“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到平视的同时还需用心用情、感同身受,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前提,辨明是非对错、维护公平正义,褒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时刻秉持这些原则,才能采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

02 通过四重表达路径传递新闻的“温度”

(一)角度的选择

新闻角度的选择本质上是价值判断的具象化过程,可以通过两个维度实现社会温度传递。

1.肩负社会责任,把握引导方向

对本身就蕴含温度和正能量价值的暖新闻,要深入挖掘价值观示范能量,实现社会温情最大化传递。比如,《4元一碗!无声面馆,温暖日照!》(“直播日照”微信公众号,2023-05-20)以“浓浓的烟火气与人情味熨帖了无数人的心灵”,被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头条转载;颜河回家系列报道(“直播日照”微信公众号,2023-07-13至2023-07-25),通过一场跨越时空的爱心接力,展现了基层工作人员“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以及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温度与效能,经新华社报道后登上微博热搜,2小时阅读量突破4300万,网友盛赞日照民政部门是“大爱”,称日照为“有温度的城市”。

在灾难事件及敏感社会问题报道中,需规避只剩下死亡数字的冰冷呈现,要更多体现媒体社会责任,展现人文关怀。如《凌晨,他在高速下跪拦车》(中国新闻社,2024-05-03)写下了救援行动中的人性光辉,发表后阅读量迅速超10万;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痛心!协和专家:在兴趣班学的这个动作已致1000多名中国孩子瘫痪》(大武汉客户端,2022-02-25),将专业领域议题儿童“下腰瘫”转化为大众风险认知,采用科普视角规避灾难奇观化,体现媒体社会责任。

有些报道选择采用调解型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冲突化解与生命尊严的叙事边界。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向前一步——叩开通往广仁街的“心门”》(北京卫视《向前一步》,2022-09-25),通过建立“法理专家—心理顾问—行政部门”等多维对话系统,通过程序正义实现舆论监督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承担了公正又温暖的桥梁角色。

2.运用百姓视角,以小见大见思想

通过“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传递时代精神,能够避免宏大叙事导致的疏离感,体现对普通个体的关注。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央视综合频道,2018-12-02首播),通过一个个平凡的人物故事串起了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这个主题;《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江苏卫视《新闻眼》,2022-08-15),以人物故事的小切口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主题,片子配音采用叙述语气,主人公乐观、表达力强、感情朴实真挚,整条新闻充满浓浓的人情味。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贵州卫视、东方卫视,2023-09-26)聚焦桥梁建设,从普通岗位建设者的故事切入,揭示出“山水间人类创造的奇迹不仅是一座座桥梁,更是人民群众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这一大主题。

(二)提问的方式

新闻的“温度”传递贯穿采编全流程。记者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采访对象,既是职业规范和报道质量要求,也是“温度”的体现。

1.平等专业,实现“问之有物,答之有力”

新闻采访是一种双向沟通过程,记者需不卑不亢,营造平等、和谐的采访氛围。比如采用聊天、交朋友等方式,让受访者放松心情,降低其表演性应对,获得真实情感流露。

笔者采写《义工联春节“走亲”》(《日照新闻》,2024-02-10)时,让大家围坐在一起,不限时聊天。通过“韩彬(爱心志愿者)像你的什么人”“你感觉自己有什么变化”等开放性提问激活受访者的叙述主体性,避免预设答语,获得了“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美好的社会里更有希望,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饱含力量的真性情回答。

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须做充足的准备,这是提出专业、准确问题的保障,也体现对受访者的尊重。记者问得外行,很容易引起受访者反感;问得专业,更容易挖掘出有价值的线索,写出有“暖意”的故事。

在《鲁健访谈丨对话〈流浪地球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03-17)中,鲁健对话《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从西方媒体的评论到影片中“五十岁出列”桥段,从“数字生命,是不是人类的未来”的哲学追问到《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高考题目,专业高质量的提问引出了精彩的回答。

2.共情适度,开放式引导,针对性追问

体验式采访通过记者深入采访对象的生活或体验采访对象的劳动,拉近了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也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新春走基层”就是这样的报道形式,每年都会涌现一批饱含真情的新闻佳作。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给受访者足够空间,不能咄咄逼人。对表达能力较弱的受访者宜采用漫谈式提问,注意倾听,根据捕捉到的线索和细节针对性追问。尤其是在一些令人难过的事件中,一定要注意倾听和保持尊重。当受访者难过、情绪波动明显时,记者要以同理心尊重、体谅;当他们愿意讲述的时候仔细倾听;当他们不想被打扰的时候,提问适可而止。

而在舆论监督类报道中,需谨防钓鱼式提问(预设答案的封闭性质询)和诱导式提问,避免缺乏“温度”引发舆情,甚至触及伦理和法律的底线。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访定心》专栏,通过确立“事实—证据”链闭环、多源互证等,立足问题解决,对敏感信源采用电话录音等非面对面方式,降低了受访者心理压迫感,实现了监督效能与伦理规范的平衡。

(三)叙述的方法

如何传递事实、体现人文关怀的温暖,需讲究叙述的方法。

1.新闻故事化、语言口语化

新闻故事化将冰冷的新闻事实转化为具象的“人的故事”,实现从事件中心到人性关怀的转换。如《罕见病“天价药”的破局之路》(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Knews网站,2022-02-28)选取患儿家庭为叙事载体,通过“小松果”“筠筠”等个体生存境遇的故事性呈现,使医保改革的制度效能具象为选择权、未来掌控感等可感知意象,实现了政策温度的可视化传播。

叙事结构方面可采用悬念设置、情感节奏调控等技巧,在保证事实准确性的前提下增强报道感染力。

叙事风格上,可让语言口语化与故事化叙事相辅相成,共同塑造质朴真实的报道风格。如《一张写了8年的公约》(津云客户端,2023-12-28),以春柳公寓居民口语化表述构建基层治理叙事,解说的口语化和在地化与片中的采访同期声完美衔接,使公约的形成过程呈现为多元主体协商的动态图景,作品全网累计浏览量超千万,成为爆款产品。

2.细节捕捉与叙事克制的平衡策略

在新闻实践中,细节刻画与叙事克制是辩证统一的。人文关怀的深度需通过精准的细节呈现实现。细节可聚焦于环境特质(如视觉符号)、人物行为(非常态动作)或情感载体(象征性物品),其功能在于以小见大,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叙事。

例如,在《辛兴芬:穿凉鞋的“辛妈妈”》(山东广播电视台,2022-07-04)中,以主人公“冬日穿凉鞋”的反常细节为切入点,通过揭示行为动因(便利照顾残疾职工)塑造出兼具真实性与感染力的“辛妈妈”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此类细节需依托记者的现场观察力与共情能力,在典型场景中提炼具有公共意义的个体符号,使报道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

与细节强化相对应,新闻叙事需避免情感泛滥与主观介入,保持客观性——优先选择事实性证据(如数据、物证)而非情绪化描写。例如,灾难报道中以伤亡统计替代个体痛苦的特写;对敏感事件采用“冷叙述”框架,侧重事实核查与逻辑推演。央视《共同关注》在“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中,聚焦“小花梅”身份确认的司法证据链,规避对当事人隐私的过度曝光,通过民警视角的第三方陈述维护报道的中立性。因为有“温度”的舆论监督类报道,着重揭示问题,而非追求戏剧化冲突。

总之,记者应以细节增强事实的可信度、传递人文温度,同时又通过克制避免价值判断的强加、维护公众知情权与个体尊严的边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声画的运用

在视频类新闻中,声画元素承担着信息传递与情感建构的双重功能:画面(如采访者微表情、肢体语言)与声音(如语调调控、环境声场)构成“温度”表达的具身性载体,其协同作用可强化叙事的情感浸入感,凸显视频媒介的优势。

1.声画调度需平衡真实情境营造与伦理边界

通过长镜头记录人物的连续动作,配合自然的环境声,避免剪辑打断情感流动,可以传递生活化的温度[5]。采访同期保留当事人的语言风格,如方言、口头禅等,既体现对个体表达的尊重,也更具真实感。选择主人公自己配音叙述,更容易和同期采访融为一体,让新闻报道真实可感;环境声的采集,能够还原新闻发生的空间感,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还原新闻现场的情感氛围,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声画调度需把握真实性与信息筛选的平衡。《315特别报道·卧底调查南昌双汇》(江西广播电视台,2022-03-14)中,记者选择了整个食品制作流程中的几个片段,既以代表性的画面片段履行监督,又规避感官污染,减少消费者直接生理不适。

舆论监督报道需通过镜头调度(如隐私遮蔽技术)与声轨过滤(敏感信息消音)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的平衡。《填坑?挖坑!》(央视《焦点访谈》,2023-05-23)中,无人机航拍镜头既为采访报道提供了切实证据,又避免了近距离拍摄的生硬,通过非侵入性摄制技术保障报道尊严感。节目达到了收视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声画统一,增强作品感染力

声音和画面和谐统一,构成完整的叙事链条。有“温度”的声画统一,需避免声画剥离感,如照本宣科的播音腔,讲究配音的画面感。《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央视,2021-04-05至2021-04-08)中,季冠霖的配音与画面节奏配合,铿锵处力量迸出,柔软处直抵人心。

《澳门青年裴承贤:同心逐梦 服务贵州这十年》(《贵州新闻联播》,2022-10-07)则采用当事人自述配音,真实、自然、亲切。片中有多处现场同期巧妙衔接,包括当事人与当地儿童、老人的互动,画面和声音真实可感。作品还用背景音乐《七子之歌》烘托了气氛,让新闻报道更显情真意切。

《从孤羽七只到万鸟竞翔 濒危朱鹮保护创造生态奇迹》(《陕西新闻联播》,2023-11-02),通过环境声画同步呈现生态修复进程,现场同期、采访同期、视频致辞包括环境音(朱鹮啼鸣),维持叙事连贯性,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另外,画面还可以运用沉默的叙事力量,通过画面与无声的留白传递难以言说的情感,更具真实感。

03 结 语

全媒体时代,优质新闻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新闻记者在真实记录中传递人文关怀,使作品具有穿透信息洪流的情感力量。这要求记者牢记新闻使命,运用沉浸式采访捕捉生活肌理,通过故事化叙事搭建与公众的共情通道。在现场调查中获取第一手素材,在共情交流中捕捉动人瞬间,将专业深度与情感温度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传播效应的良性互动。

(作者为日照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综合频道记者)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6月号,原标题为《新闻采访中“温度”的力量和表达路径探析》。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