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润心 文化铸魂——从“张玉霞讲坛”到“霞门书院”十载践行路掠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0:49 1

摘要:在齐鲁大地的晨雾里,一脉霞光悄然攀上青瓦白墙。霞门书院枕着淄水涛声,将千年的齐风韶韵酿成书页间的墨香。檐角悬铃轻叩时光,这里的故事,自一卷泛黄的《论语》开始生长。

霞门书韵

在齐鲁大地的晨雾里,一脉霞光悄然攀上青瓦白墙。霞门书院枕着淄水涛声,将千年的齐风韶韵酿成书页间的墨香。檐角悬铃轻叩时光,这里的故事,自一卷泛黄的《论语》开始生长。

墨痕凝志

2015年的春分,山东理工大学飘落第一粒文化火种。张玉霞教授携着三尺讲台的温度,将"心之航"三字写入鲁中大地。讲坛上的粉笔灰簌簌落下,化作十万星辰——三百八十余场文化盛宴次第绽放,从线下讲堂绵延至云端,在数字原野上开垦出永不凋零的杏坛。那些被《新华文摘》《大众日报》《淄博日报》等众多报刊珍藏的铅字,此刻正化作檐下燕语,在志愿者们的诵读声里重新舒展筋骨。

齐风今咏

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遇见电子屏幕的流光,古老的齐文化在书院里完成华丽转身。淄川区交通运输局的会议室中,《经典古诗文诵读指要》的书香与车马的喧嚣奇妙相融,穿制服的身影与青衿学子共执一册。春夜里,线上读书会的对话框如萤火明灭,有人用方言吟诵《诗经》,让"蒹葭苍苍"的韵律在淄河孝水中荡起新的涟漪。

薪火行吟

最动人的风景总在阡陌之间。社会实践团的青年背着诗囊走向乡野,留守儿童指尖的《三字经》与老人烟袋锅里的红色故事交织成网。三十万字的实践报告里,字字皆是滚烫的脚印:在晒谷场搭建的临时课堂上,古诗平仄与麦浪同频共振;老党员的勋章映着祠堂楹联,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共织经纬。

云霞未央

如今的书院像棵古树,根系深扎稷下学宫的土壤,枝叶却触摸着云端。张教授的银发在讲台上闪着微光,四十三载春风化作三千桃李。志愿者们以诗书作舟楫,在时光长河中摆渡文明——线上平台的留言区里,农民工用质朴的语言续写《将进酒》,家乡们把《颜氏家训》编成育儿日记。当暮色浸染书院门扉,檐角的霞光始终不灭,那是文明传承者点燃的灯,照亮终身学习的漫漫长路。

春去秋来,鲁中大地的银杏黄了又青。霞门书院的晨钟穿透数字时代的雾霭,让每个渴望知识的灵魂,都能在齐文化的年轮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枝桠。这或许就是传承最美的模样:既守着青铜鼎上的铭文,也拥抱云端跳动的字节,让文明的血脉永远温热如初。

(作者:贾晓达,男,2001年11月出生,山东临沂人,山东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届毕业生,第七届“心之航”负责人,霞门书院创作与评论委员会副主任,现为高中语文教师。)

来源:淄川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