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8位元帅宴请卫立煌,席间他突然沮丧,陈毅一句话解开心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4 14:37 1

摘要:1955年4月14日那晚上,天还没黑透,北京的春风就叫人有点分不清是冷是暖!卫立煌一身整整齐齐的中山装,神色里有点市井的拘谨,他和夫人慢慢踱进宴会厅。门口站着的人几乎都能一口叫出他名字,但他们已经不是国民党的什么下属,而是即将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八位将领。桌面上几

1955年4月14日那晚上,天还没黑透,北京的春风就叫人有点分不清是冷是暖!卫立煌一身整整齐齐的中山装,神色里有点市井的拘谨,他和夫人慢慢踱进宴会厅。门口站着的人几乎都能一口叫出他名字,但他们已经不是国民党的什么下属,而是即将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八位将领。桌面上几道菜还带着烟气,厅里没人说话,这种场合总归矛盾,有点奇怪对吧?

人群中只有朱德、彭德怀、陈毅这些老面孔,熟络得很,边坐边笑。气氛不算活络,似乎每个人都在打量一个刚回大陆的“前国民党名将”会不会说出点什么。卫立煌低着头,筷子碰到碗边,发出一点杂音,他忽然声音闷闷地开口:“到现在,我还是战犯身份呢!”他本来没指望有人接话,倒像是在自言自语。

没想到,陈毅抬头看了他一眼,嘴角一抬:“俊如兄这么说就见外了。如果不把你列入战犯名单,蒋校长会放过你吗?”那语气,分明就是一句打趣,在场的人都笑了出来。卫立煌也忍不住,笑起来。其实他清楚,陈毅不是真的调侃,反正这身份不过是历史里的一个符号,谁还当真?

可是卫立煌坐在那里,心却未必真的轻松。他的身份在风口浪尖上转过一圈,怎么都被人议论。几年前的名单清楚写着,“卫立煌,战犯编号13。”这十三,要怪,也不能怪别人。1948年,他带命令去了东北,临危受命,结果和解放军短兵相接,怎么说都显得有点尴尬吧。

再后来,林总打下锦州,国军退路给堵死了。蒋介石闹脾气,把卫立煌弄下来,软禁。那阵卫立煌才三四十岁,正是用劲用的年龄,一夕之间,全没了。名单出来后,他呆在上海,想什么都没意思。那种灰败气息,从家里蔓延到外头,也很正常。

当时他偶尔想到以前和朱德、陈毅这些人的往来,也觉得唏嘘。最拿得出手的就属忻口战役。那会儿卫立煌拼死在正面顶日军,后路断了,朱德带兵及时冲过来救了一回,这老交情,没有那么容易抹杀。结果,卫立煌在香港呆了两个月,天天盘算着国内的消息。合肥一解放,他就急急给朱德写信,惦记着家里人。没过多久,朱德那边真的把卫家的亲眷安顿妥当。

走到深夜,他独自靠在椅子上想,有时候觉得自己身份尴尬:一边是国民党少将长官,一边又挂着“战犯”标签,可是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土地。看见新中国成立那天,广播里声音那么清晰,他摁不住激动,偷偷给毛主席打电报,说自己祝贺。他和毛主席本来也认识,那还是1938年去延安时见的面。毛主席回了信,说一直记得。

到了1955年,中央发话让“流亡者”归国,说是为参与新中国建设。卫立煌看见消息时,手都快抖了。他哪里觉得自己还能回来,只是拧着夫人的手,四处张望,不敢相信是真的。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一家在华南局短暂停留,不光见到老同学,还被邀请去北京。

到北京那天,李维汉、张治中这些老友全聚集在车站接站。中午饭都没吃,卫立煌和夫人直接去了北京饭店。下榻之后,周总理亲自过来,一点托大都没有,说话温温和和,甚至当晚还请他们去了家宴。这些细节,细细品,便觉得有些温情。

真正让卫立煌感到松弛的是那场盛宴。朱德、聂荣臻、彭德怀、叶剑英、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共八位元帅围坐一桌,谁会觉得这是平常局面?这些人都是他旧时的战友兼对手。饭桌上,大家聊得很详实,不说往昔烽火,只说当下和未来。那种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的氛围,和平年代很难见到,多少人一辈子也没遇上一次。

4月24日,毛主席安排和卫立煌见面,坐在沙发上没说什么大话——一会谈起战争老事,一会谈起小辈孩子。毛主席只说,“留下来吧,不用再折腾了,为大家做点事。”这句没什么仪式感的话,卫立煌听了泪水就快下来了。那晚毛主席还带他看了电影,这种礼遇,不免让旁人啧啧称奇。

新政权到底有没有原谅他?这还用问吗?第二天起,卫立煌的“战犯”身份就没人再当回事,排场和待遇说变就变。他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副主席,安排得服服帖帖。和他同一时期回来的“旧人”不少,像李宗仁也效仿归国。他们并没有被彻底清算,更像是被重新接纳进集体。有人觉得国家太宽容,也有人觉得这样才见得风度,但这不是说谁对谁错的能分明白。

卫立煌其实心里头清楚:要不是名单上有号,他根本去不了香港,更不可能漂洋过海再回来。可问题也在这里,真要说过去,他算不得纯粹的“抗日英雄”。冀察战区的贡献,黄河一带防守,真的称得上荡气回肠?或许有吧,也仅仅是那一段。

远征军打过滇缅,鲜血和泥泞都不差,但战犯的帽子扣下来,谁心里不嘀咕?新中国处理得柔软,用工作、名誉、生活一并兜底。卫立煌倒未必完全感恩,但多少有点释怀。说到底,“战犯名单”既是压力,也是转机。历史的节点,有时候就只看一点选择,你是回来,还是不回来?

这种待遇在国际上未必常见。别说国共之间,很多国家对昔日政敌的处置可没这么客气。有人说宽容,有人觉得手软,都不重要。最后能否把人团结在新国家下面,才是核心,否则留他们在外边喊口号也没啥好处不是?

不过回看那场宴席,陈毅的一句玩笑,真让场子活了。一桌人大笑中,过去些许恩怨、血战都成了茶余饭后的老黄历。卫立煌懂这些,但是又会突然怀疑,如果他最后没回国,名单还会不会有他的名字?或者压根也轮不到他再参与这些。

久而久之,人与事、胜与负、敌与我……都淡下去了。时至今日,你问卫立煌是不是抗日英雄?有人点头,有人摇头。凡事都有两面,站什么角度看,就截然不同。

假如那晚宴会没人提那句话,卫立煌的心结兴许还在。可这东西成了段子,倒叫未来的人细品也未尝不可。他最后做了政协常委,国防委副主席,留在北京,过得安稳。命运有时候任人困惑,更多时候只剩一声叹气。

至于历史该怎么对待曾经的“反对者”,那场晚饭已经给出了答案——有边界也有温情。谁对谁错,倒没个定论,只有选择和结果。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