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年轻幕僚深夜对曾国藩预言:大清撑不过50年,曾脸都白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0:30 1

摘要:1867年的那个晚上,他跟曾国藩聊到半夜,说出了一番让人心惊的话。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有些人天生就能看透时局。

赵烈文就是这样的人。

1867年的那个晚上,他跟曾国藩聊到半夜,说出了一番让人心惊的话。

按他的算法,大清朝撑不过五十年,到时候天下必然大乱 各路军阀割据称雄。

曾国藩听得脸都白了,觉得这话太过了。

结果怎么样呢?后来的历史完全按着他说的轨道走下去了。

这个人有点意思。

从小就不是普通孩子。

他出生在江苏阳湖一个官宦家庭,祖上在明清两朝出了九个进士,父亲赵仁基当过湖北按察使。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背景,走科举这条路应该很顺当。

可偏偏赵烈文在考试这件事上就是不走运。

1852年他跟着哥哥去江宁考乡试,结果落榜了。

家里人安慰他,说没关系,下次再来。

他也确实又考了两次,但每次都是铩羽而归。

三次失败之后 这个年轻人彻底死心了,不玩了。

其实现在想想,这未必是坏事。

如果他真的中了举人进士,按部就班地走仕途那条路,可能也就是个普通的官员,不会有后来那些传奇经历。

放弃科举后,赵烈文回老家潜心读书。

不是那种死读书,而是真正的博览群书。

经史子集,易经佛学,什么都看。

这段时间的积累,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基础。

那些年里,他经常跟族兄赵振祚还有姐夫周腾虎谈论天下大事 眼光已经跟同龄人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转机出现在1856年。24岁的赵烈文在姐夫的推荐下,来到江西南昌谒见湘军主帅曾国藩。

第一次见面,曾国藩看他年纪轻轻的,也没太当回事 就让他留在军中随便做点事情。

年轻人初来乍到,总想表现一下自己。

有一天赵烈文路过南康大营,看到周凤山部的士兵纪律松散,战斗力明显不行,就跟曾国藩汇报了这个情况。

结果曾国藩不但不领情,反而觉得这小子是在质疑他的练兵能力,脸色当场就变了。

赵烈文一看这架势,知道自己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正好这时候可以借口说母亲生病,要求回家探亲。

曾国藩也没挽留,直接批准了。

就在赵烈文收拾行李准备走人的时候,樟树大败的消息传来了。

湘军败得很惨,正应验了赵烈文之前的判断。

曾国藩这下慌了 赶紧找到即将离开的赵烈文,好话说了一大堆,把他留了下来。

从那以后,曾国藩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1857年,在他的保举下,赵烈文正式成为湘军大营的幕僚。

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做幕僚这些年里,赵烈文给曾国藩出了不少好主意。

军事上的,政治上的,甚至包括如何发展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

他的建议大多被采纳,效果也都不错。

曾国藩越来越器重他,把他当成了最信任的智囊。

1862年发生了一件事,让曾国藩更加确信自己没有看错人。

那年赵烈文的姐夫周腾虎病故了,赵烈文伤心得不得了。

他在家里设灵位祭奠,还专门跑到南昌把姐姐和外甥接过来照顾。

这件事传到曾国藩耳朵里 老头子很感动,觉得这小子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太平天国被平定后,赵烈文的心思开始发生变化。

表面上看,大清朝又恢复了太平,实际上他心里清楚得很,根本问题一个都没解决。

民心已散,官场腐败,外敌虎视眈眈,这个王朝已经走到了尽头。

那次深夜长谈后,他就开始琢磨退路了。

不是怕死,是觉得没意思。

该说的话都说了 该做的事也做了,再待下去也是浪费时间。

1869年,曾国藩推荐他出任磁州知州。

这算是对多年幕僚生涯的一个交代吧。

赵烈文干了不到两年就找理由辞职了,后来又在河南巡抚的保荐下当了易州知州。

说实话,这些职务对他来说都只是过渡,他心里想的是怎么体面地结束官场生涯。

1872年曾国藩在南京病故的消息传来时,赵烈文正在易州处理公务。

听到这个消息 他一个人在屋里坐了很久。

那个改变他命运的人走了,师生一场的缘分也就到此为止了。

从那时起,退隐的想法更加强烈。1875年,43岁的赵烈文终于下定决心,递交了辞呈。

签字的那一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回到常熟老家后,赵烈文过上了向往已久的生活。

每天自然醒,翻翻书写写字,天气好就约朋友出去走走。

看湖光山色,听鸟语花香 这才是人该过的日子。

有人觉得可惜,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但赵烈文总是笑着摇头:”我这把年纪了 还折腾什么。”真正的原因他不会说出来。

他早就看透了这个王朝的本质,既然迟早要完蛋,又何必再去趟浑水呢?

晚年的赵烈文很少谈论时政,更不愿意评价朝廷政策。

偶尔有人问起,他就说自己是个闲散之人,哪敢妄议朝政。

但熟悉他的人都明白 这种沉默本身就是态度。

1893年,62岁的赵烈文病逝家中。

临终前几天他还在看书,和老朋友谈论诗词。

没什么豪言壮语,也没什么遗言嘱托。

就像他后半生一样 安静平和。

消息传出后,很多人说可惜了这样的人才。

如果他没有退隐,说不定能在朝廷里发挥更大作用。

但也有人觉得,他这样的选择才是最明智的。

毕竟能在合适的时候急流勇退 本身就是智慧。

赵烈文生前最后几年,经常跟朋友说:”人这一辈子,能够善始善终就很不容易了。”现在看来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从24岁进入官场到43岁全身而退,再到62岁安然离世 他的人生轨迹虽然算不上轰轰烈烈,但称得上有始有终。

更重要的是,他当年的预言后来一一应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彻底覆灭。

紧接着就是军阀混战 天下大乱。

正如他在1867年那个夜晚对曾国藩说的,一切都按着他预测的轨道发展下去了。

这就是真正的智者风范吧。

看得清楚,说得明白,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在该离开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离开 在该沉默的时候选择沉默。

现在回头看,赵烈文的选择确实明智。

那些继续留在官场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

有的在政治斗争中失势,有的在社会动荡中遭难。

只有像他这样及早抽身的人 才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度过相对平静的晚年。

这也许就是他人生的成功之处。

不是那些幕僚生涯中的谋略成就,不是那些准确的政治预判,而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不” 在什么时候选择退出。

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这种智慧比任何才华都珍贵。

有时候想想,一个人最大的本事 不是能做什么,而是知道什么时候不做什么。

赵烈文显然深谙此道。

参考资料:

《赵烈文日记》,中华书局

《湘军史》,罗尔纲著,中华书局

《曾国藩年谱》,萧一山编,商务印书馆

《晚清政治史》,李剑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来源:矮头陀

相关推荐